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又称暗色孢子丝菌病(phaeosporotrichosis),系暗色孢科真菌所引起的皮下组织和系统性感染。这些真菌的组织相均为棕色分隔的菌丝。
病原菌暗色孢科真菌为土壤腐生菌和植物病原菌。许多为实验室常见的污染菌,在人体表面也会短暂停留。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患糖尿病、白血病及其他危重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时,病原菌可经肺、皮肤伤口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并经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其中一些种具亲神经性,易侵犯脑和脑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近些年来,随着大量新疗法和新药物的广泛使用及艾滋病的出现,暗色丝孢霉病也逐渐增多,新的病原菌不断被发现。目前已有100余个种,分布于60多个属的暗色孢科真菌能引起暗色丝孢霉病,主要病原菌有外瓶霉(Exophiala)、瓶霉(Phialophora)、链格孢(Alternaria)、枝孢霉(Cladosporium)、尾孢霉(Cercospora)、弯孢霉(Curvularia)、茎点霉(Phoma)、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德勒霉(Drechslera)、离蠕孢(Bipolaris)、明脐霉(Exserohilum)等。
(一)真菌直接检查
取脓肿或脓肿抽取物以及刮取物加10%KOH液直接检查,见棕色分隔或分枝的菌丝。
(二)真菌培养
将上述标本接种于沙氏琼脂上,室温培养,可见不同形态的棕黑色菌落。镜检有棕色的菌丝和孢子。根据菌丝形态、镜下特征,有时辅以必要的温度试验、生化试验等可鉴定菌种。
(三)组织病理
损害局限于真皮和皮下组织,罕见累及表皮。损害常单个,外围大量胶性结缔组织。中央液化,含脓液或渗出物,呈囊肿样,环以很宽的肉芽肿组织带。有多量巨细胞、上皮样细胞、中性粒细胞,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在中央坏死区和肉芽肿组织边缘易发现棕色分隔的菌丝,菌丝长短不定,分枝或不分枝,直径2~6μm,有些菌丝分隔稠密且在分隔处收缩。有时含有厚壁、肿胀、气泡样细胞,直径25μm或更大,似厚壁孢子。菌丝偶呈奇形怪状。
病理组织HE染色能清楚显示棕色菌丝。一般不需特殊染色。
内脏包括脑感染损害为混合性化脓性肉芽肿性反应伴脓肿形成。脓肿为单个或多个,直径可达5cm。中心区为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碎片,外围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棕色菌丝多见于脓液内,也可见于肉芽肿壁的巨细胞中。菌丝单根或成堆,棕色,分隔,呈串珠样。
皮损若仅局限于皮下组织且孤立散在,宜早期彻底手术切除。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类对暗色真菌疗效不佳,而部分暗色真菌对两性霉素B不敏感,因此,暗色丝孢霉病应先选择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伊曲康唑100~400mg,每日顿服,疗程视临床反应而定,一般至少6个月。伏立康唑的有效率约44%;有用伏立康唑加特比萘芬治疗成功的报道。
参考文献
1.Kimura M,Goto A,Furuta T,et al.Multifocal subcutaneous phaeohyphomycosis caused by Phialophora verrucosa.Arch Pathol Lab Med,2003,127(1):91-93.
2.Hamilton BG,Humphreys CW,Conner WC,et al.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disease secondary to Bipolaris spicifera.J Bronchol,2006,13(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