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aracoccidioidomycosis
中文别名 :巴西芽生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paracoccidioidomycosis)又称巴西芽生菌病,为原发于肺部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由副球孢子菌引起。可累及黏膜、皮肤、淋巴结和内脏,患者多有其他疾病如锥虫病、肠蠕虫病、血吸虫病、营养不良、结核等。
副球孢子菌病流行于中南美洲,从墨西哥(北纬23°)到阿根廷(南纬34°)等国,其中某些国家没有,如智利、苏里南、大部分加勒比岛等。病原菌为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副球孢子菌病的传染来源尚不清楚,但与吸入孢子有关。有些患者喜用草棍剔牙、咀嚼生菜或有拔牙史。本病原发于肺部,由吸入孢子所致,为外源性感染。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男性多见。没有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的报道,也不像其他系统性真菌病能感染动物。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发展成系统性感染。本病在我国尚未发现。
(一)直接检查
黏膜刮取物、脓液、痰、淋巴结抽吸物或刮取物等加10%KOH液直接镜检,可见多芽厚壁的圆形孢子,形态与组织病理中所见相同。
(二)培养
标本接种于沙氏琼脂和血琼脂上,分别置室温和37℃培养。因巴西副球孢子菌生长缓慢,所以培养至少需4周。室温培养呈真菌相,见棉花样的菌落,菌丝分枝分隔。37℃培养呈酵母相,菌落酵母样,镜检见圆形厚壁、单芽或多芽的大分生孢子,形态与组织病理所见相同。
(三)血清学检查
常用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扩散试验,用于诊断和预后判断。血清学试验有重要意义。
(四)组织病理
与球孢子菌病和芽生菌病相似,副球孢子菌病的组织病理主要为化脓性肉芽肿。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病理切片中病原体为酵母样孢子。圆形或椭圆形,5~60μm大小。厚壁,胞浆HE染色呈嗜碱性,常与胞壁分离形成空隙。孢子单细胞,单芽或多芽,芽颈细,有时呈管状。多芽孢子形态有两种。一种子细胞和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母细胞呈球形,远远大于子细胞,但子细胞即芽胞大小一致,使整个孢子外形如船舶的水手轮状,具特征性。另一种孢子的子细胞略大,且子细胞大小形态也不一致。大的芽胞可达10μm。
在病理组织中,常不易见到典型的水手轮状孢子。这是因为芽胞着生于母细胞的各个方向,不在一个平面内,故一个切面中很难全部切到,有时只能见到1~2个芽胞。常需连续切片以寻找典型的水手轮状孢子。
芽胞有时会脱落。脱落的芽胞直径为2~5μm,散在于组织中。有时2~3个成链,似假菌丝。
染色宜用PAS或GMS染色。
1.复方磺胺甲𫫇唑(SMZ-TMP),2片,每日 2 ~3次口服。疗程3~5年,HIV阳性者可终身使用,作抑制治疗。
2.首选伊曲康唑口服液,0.1~0.2g/d,至少6个月。有效率95%,复发仍有效。
3.两性霉素B,累积总用药剂量30mg/kg,用于重症病例或不能耐受其他药物的患者,75%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