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ccidioidomycosis
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ycosis)系球孢子菌引起的极具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多数表现为良性、具自限性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少数呈慢性播散性,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内脏和骨骼。
病原菌为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和posadasii球孢子菌(C. posadasii)。球孢子菌病为区域性流行病,几乎流行于西半球,半干旱至干旱地带,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以及美国中部和南部一些地区,前者局限于南加利福尼亚和北墨西哥,后者见于其他所有流行区域。流行区外的散发病例多有去过流行区或接触过来自流行区的污染物品史。
球孢子菌为双相真菌。实验证明,在自然界任何pH值的土壤里或在自然界的任何温度中,球孢子菌都能生长,但传染区灌溉良好、营养丰富的土壤中却分离不出该菌。在自然界中以关节菌丝存在。其菌丝相的关节孢子会随风飘浮,极具传染力。通过呼吸进入肺部或外伤接种进入体内,所以为外源性感染。男女老少皆可发病,但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和野外工作者居多,其中有色人种更易患播散性感染。哺乳动物也可罹及,但不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直接传播。
1958年在天津发现我国首例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患者为归国华侨,曾在流行区居住过。近年来,我国又有数例系统性和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的报道,多有流行区经历史,表现为发热、肺部症状和体征及皮疹等。
(一)外周血象
白细胞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明显。血沉持续加快。
(二)真菌直接检查
取痰、脓液、脑脊液、关节液等加10%KOH液直接镜检可见圆形厚壁孢子称球囊,20~80μm大小,其内充满内孢子。内孢子直径2~4μm,与组织病理所见相同。
(三)真菌培养
球孢子菌为双相菌。标本接种于沙氏琼脂室温培养为菌丝相,3~4天即有棉花样菌落生长,日久呈粉末样。镜检有大量关节孢子和关节菌丝。关节孢子具强烈的传染力。故一切操作都必须在保护罩中进行。标本接种于富营养培养基37℃培养呈酵母相,镜下形态与组织相相同。
(四)粗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
适用于普查。阳性表示过去或现在有粗球孢子菌感染。如果症状继续存在或加重但皮肤试验转为阴性则表示病情恶化。
(五)血清学试验
用于诊断、预后判断和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偶可与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出现交叉反应。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免疫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沉淀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适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荧光抗体染色对病理标本和培养的菌落具有诊断和鉴别价值。外抗原试验用于培养的菌丝相菌落的菌种鉴定和鉴别。
(六)组织病理
损害呈急性化脓性反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有干酪样坏死。脓肿内可找到病原菌的球囊,含有内孢子。随着孢子的不断发育,组织反应也逐渐由急性化脓性变为慢性肉芽肿性,伴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大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浸润。病原菌常见于巨细胞内或其周围肉芽肿组织内。上皮细胞可肥大增生。
淋巴结呈脓肿或肉芽肿改变,有病原体发现。骨有脓肿、坏死或空洞形成,内有肉芽肿组织填塞,有病原体存在。
组织内病原体表现为孢子,又称球囊(spherule)或内孢囊,20~200μm大小,含有2~5μm直径的内孢子,球囊有4种形态,代表不同的发育阶段。
1.未成熟的球囊较小,呈圆形。球囊内可有也可没有均质的细胞质。
2.正在成熟的球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可能在靠近胞壁处有细胞质。
3.成熟的球囊为圆形厚壁。直径20~200μm,含2~5μm大小单细胞的内孢子。
4.塌陷的球囊形状不定,为囊壁破裂后释放内孢子后所遗留,多无内孢子。
HE染色能使内孢子和囊壁着色但较淡。PAS染色能使内孢子着色但不能使囊壁着色。最佳染色为GMS染色,能使内孢子和囊壁都着色且对比鲜明,易于观察。
1.多数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不需要特别治疗,但应休息和予以支持疗法。如有发热、体重减轻、乏力数周至2个月不能缓解者需治疗。播散性病例应给予及时和足够的全身抗真菌治疗。需要时辅以外科手术。
2.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有效。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5-FC)有协同作用。两性霉素B主要用于播散性感染。
3.伊曲康唑口服液200mg,每日2次,或采取2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3~12个月。
4.氟康唑每日400mg,顿服,80%有效。对中枢神经的球孢子菌感染,需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