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alaromyces marneffei
中文别名 :马尔尼菲青霉菌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es marneffei,曾称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系统性地方真菌病。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广泛流行,本病已经成为居住或旅行于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方地区艾滋病患者较为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之一。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迄今所发现的极少数能使人致病的篮状菌之一,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被认为是发菌科(Trichocomaceae)、篮状菌属(Talaromyces)中唯一的人类致病病原体。1956年Marneffei Hubert首次从竹鼠肝脏中分离成功确定其为该病原体宿主,近期在我国南方地区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中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携带该病原体比率高达8.2%。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篮状菌属中唯一已知的温度敏感的双相型真菌,可在细胞内生长。25℃培养环境下病原体呈青霉相,培养48小时后菌落大小为1~3mm,呈灰白色,少数见棉花样菌丝;72小时后菌落迅速增大变红,少数菌落表面呈黄绿色丝绒状。继续培养菌落颜色进一步加深呈葡萄酒样,并逐渐弥散到培养基中。取菌落压片后置高倍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帚状枝,两轮生,少数单轮生。35℃环境下培养时呈酵母相。培养48小时菌落大小1~2mm,灰白色,表面光滑;培养72小时后菌落明显增大,扁平、中心较湿润,无色素产生。酵母相菌落涂片作糖原染色,可观察到圆形或卵圆形菌体,大小稍不一,直径约3μm,呈腊肠状,少数有横隔。继续35℃环境培养,酵母相菌落可转变为青霉相。
人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例首次报道于1973年。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尤其多见于泰国和越南,我国南方地区包括广东、广西、香港和台湾等也是该病流行区域。1988年美国首次报道HIV感染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目前该疾病已成为东南亚地区HIV感染者常见机会性感染之一,患者通常伴有CD4+T细胞明显降低。一项在我国广州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该地区2004—2011年间8 131名HIV感染者血清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特异性甘露糖蛋白(Talaromyces marneffei-specific mannoprotein)阳性率高达9.36%,进一步研究显示该病多发于气候潮湿的雨季,此外CD4+T细胞计数下降与发病风险存在相关。除HIV感染者外,马尔尼菲篮状菌还可见于流行地区中合并其他原因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或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和成年人。目前认为马尔尼菲篮状菌可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人体并致病,人暴露于流行地区土壤中的病原体(尤其当潮湿雨季时)是该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抗真菌治疗
两性霉素B可有效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严重感染,而唑类抗真菌药物多用于轻或中度感染患者。一项非随机临床研究中,74例HIV感染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接受两性霉素B[0.6mg/(kg•d)]或者两性霉素B脂质体[3~5mg/(kg•d)]治疗2周后换用伊曲康唑口服液(400mg/d)口服治疗10周,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有效率高达97%。但若不采取维持治疗,约半数患者可在6个月内出现复发。目前建议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合并HIV感染的患者需使用伊曲康唑(200mg/d)维持治疗,视为二级预防措施。对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患者而言,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应进行HAART,建议治疗后CD4+T细胞计数>100/μl,且能持续6个月以上者,可停用二级预防治疗措施;如CD4+T细胞计数再次<100/μl,则需重新开始口服伊曲康唑以防复发。单独使用伊曲康唑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效果不佳。有报告称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等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仍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资料,尚需进一步研究。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在接受HAART后可出现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一般情况下给予对症治疗即可,重症患者可给予短期的激素治疗。有专家建议抗真菌治疗2周后再进行HAART可减少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对于初始治疗失败的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一般而言仍应给予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进行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需监测患者依从性,注意伊曲康唑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伊曲康唑制剂。由于唑类药物有致畸作用,合并妊娠者需注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二)对症支持治疗
本病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纠正中性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抑制状态等疾病诱因。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食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