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fungus
真菌病(mycosis)为真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广义真菌病是指包括真菌孢子和毒素引起的过敏表现以及真菌成分引起的感染。狭义真菌病是指真菌成分侵入机体所致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i infections,IIFs)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或血液,并在其内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
1.基础疾病
幼小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先天发育异常以及有慢性疾病和重度营养不良等。小婴儿多发生假丝酵母菌感染。
2.原发性免疫缺陷
各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尤其是联合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以及慢性肉芽肿病等。
3.继发性免疫抑制
抗肿瘤化疗药物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受者;以及HIV感染和其他严重病毒感染等。
4.菌群失调
主要继发于长期或短期内反复使用广谱或超广谱抗菌药物,使药物敏感菌群数量明显减少和菌群比例失衡,导致内源性真菌过度增殖或毒力增加而致内源性真菌感染。
5.侵入性操作
包括血管内留置导管、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腹膜透析、血液净化和胃肠外营养等。其中,留置导管是发生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机械通气是发生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等感染的重要原因。
6.环境危险因素
少数儿童不存在上述高危因素,因暴露于富含真菌的环境,吸入大量的真菌孢子,超过机体抵抗力而发生肺真菌病,也称原发侵袭性感染。如空调真菌污染、密切接触鸽类、房屋拆建以及接触霉变环境等。常见肺隐球菌病,其次为肺曲霉病。
真菌是一大类真核细胞微生物,分布极广,种类繁多,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少数对人类有害,相关真菌包括:①子囊菌门:具有子囊和子囊孢子,约有3 200属6.4万种。致人类患病的真菌约85%属于此门,如球孢子菌属、芽生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假丝酵母菌属、曲霉属及镰刀菌属等。②担子菌门:具有担子和担孢子,约有2.2万种,例如隐球菌属、毛孢子菌属及马拉色菌属等。③接合菌门:具有接合孢子,约有175属1 050种,如毛霉属、根霉属及横梗霉属等。
真菌按有性或无性方式繁殖,以后者为主。无性繁殖主要包括芽生、裂殖、芽管和隔殖四种形式。其形态多样,大小不等,有典型细胞核结构和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含几丁质或纤维素及其他葡聚糖,其内有含胆固醇的细胞膜。
真菌按形态和结构,将其分为2类:①单细胞型:母细胞以芽生形式繁殖,菌落与细菌菌落类似。包括酵母型真菌(不产生菌丝)和类酵母菌型(可形成假菌丝体)。②多细胞型:基本结构为菌丝和孢子。菌丝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绝大多数致病性丝状真菌为有隔菌丝;致病性接合菌为无隔菌丝。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绝大多数非致病性真菌为有性孢子;而致病性真菌大多产生无性孢子,分为3种:叶状孢子(如白假丝酵母菌)、分生孢子和孢子囊孢子(如毛霉)。
真菌按培养菌落特性,将其分为3种:①酵母型菌落:培养温度为37℃,如新生隐球菌;②类酵母型菌落:培养温度同上,如白假丝酵母菌;③丝状型菌落:培养温度25~28℃,见于大多数丝状真菌。部分真菌可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形态的互变,称为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i),即在25℃培养时呈丝状型,在37℃和宿主体内呈酵母型,均属致病性真菌,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和马尔尼菲青霉等。
按真菌的致病特性,将其分为2类:①病原性真菌(pathogenic fungi):如球孢子菌、芽生菌、组织胞浆菌和马尔尼菲青霉等。这些真菌在外源性感染后可直接引起原发性真菌病,主要为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与地方流行性真菌病。②机会致病性真菌(opportunistic fungi):或称条件致病性真菌。通常是在机体免疫低下或缺陷时发生机会感染或二重感染,可为外源性或为内源性,大多数致病性真菌属于此类。
真菌对干燥、阳光及紫外线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弱,60℃达1小时可杀灭孢子,对10~20g/L苯酚、25g/L碘酊、1g/L升汞和10%甲醛溶液较为敏感。
根据真菌侵犯部位,将真菌病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
1.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或黏膜的最外层,极少甚至无组织反应。例如,感染毛发时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
2.深部真菌病(deep mycosis)
(1)皮肤真菌病(dermatomycosis):
感染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
(2)皮下真菌病(subcutaneous mycosis):
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经血流向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经淋巴管扩散或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
(3)系统性真菌病(systemic mycosis):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IFDs)。侵袭性真菌病包括脏器真菌病、真菌血症和播散性真菌病:①脏器真菌病(visceral mycosis):指真菌成分侵入某一脏器引起的感染;②真菌血症(fungemia):指真菌侵入血流引起的全身性感染;③播散性真菌病(disseminated fungal diseases):指2个或以上非相邻器官同时存在同一种真菌感染。
1.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为多烯类抗真菌剂,抗真菌谱广,包括除土曲霉及癣菌以外的多数致病性真菌。适应证:用于曲霉、假丝酵母菌、隐球菌和组织胞浆菌等感染。
(1)两性霉素B:
剂量为0.5~1mg/(kg·d),开始先以0.1mg/(kg·d)给药,逐渐增加到足量。缓慢静脉滴注。
(2)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C)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因其分布更集中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肝、脾和肺组织,减少了在肾组织的浓度,故肾毒性较两性霉素B降低。适应证:无法耐受两性霉素B患者;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者。推荐剂量:ABLC为5mg/kg;ABCC为3~4mg/kg;L-AmB为3~5mg/kg。主张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缓慢静脉滴注。
2.伏立康唑
三唑类制剂。抗真菌谱包括假丝酵母菌属、隐球菌属、曲霉属、镰刀菌属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对接合菌(毛霉和根霉)无活性。适应证:侵袭性曲霉病、氟康唑耐药假丝酵母菌侵袭性感染及镰刀菌感染等。剂量:2~14岁儿童每次7mg/kg,每12小时1次。
3.伊曲康唑
三唑类制剂。抗真菌谱包括曲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菌属和组织胞浆菌,对镰刀霉活性较低,对接合菌无效。适应证:曲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菌属和组织胞浆菌等感染。推荐剂量:4mg/(kg·d),疗效不佳时可剂量加倍,分2次用;或者头48小时内,每次4mg/kg,每12小时1次,以后每天1次。可静脉滴注后序贯口服或直接口服。
4.氟康唑
三唑类制剂。其抗真菌谱包括假丝酵母菌属和隐球菌属,对曲霉感染无效。推荐剂量:负荷量为8~12mg/(kg·d),维持剂量为3~6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
5.氟胞嘧啶
属抑菌剂。对隐球菌和假丝酵母菌有良好抗菌作用,对其他真菌多耐药。适应证:敏感假丝酵母菌和隐球菌所致严重感染。单独应用易致耐药,多与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一般口服剂量为100~150mg/(kg·d),分4次;或每次25mg/kg,每6小时1次。
6.卡泊芬净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谱包括多种致病性曲霉属和假丝酵母菌属,对肺孢子菌有抗菌活性,对新生隐球菌、镰刀菌属和毛霉等无活性。适应证:氟康唑耐药假丝酵母菌侵袭性感染及侵袭性曲霉病。脑脊液浓度很低,不推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成人首日负荷量70mg,其后给予维持量50mg/d;<3个月,25mg/m2或1mg/kg;3个月~17岁,首日70mg/m2,次日开始50mg/m2,最大负荷量和维持量不超过成人用量,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
7.米卡芬净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谱与卡泊芬净均相似。《The Harriet Lane Handbook》推荐,治疗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新生儿<1kg:10mg/kg,≥1kg:7mg/kg,儿童和青少年:3~4mg/kg,最大量200mg/次。静脉滴注,每天1次。
8.泊沙康唑
为口服制剂。由伊曲康唑衍生而来的三唑类制剂,抗真菌谱可能更广,对毛霉也有一定作用。适用于13岁以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预防用药,以及治疗口咽假丝酵母菌病,曲霉、接合菌及镰刀菌感染。成人剂量:初始400mg,每天2次。《The Harriet Lane Handbook》推荐:≥8个月~12岁,每次4mg/kg,每天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