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类鼻疽
类鼻疽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melioidosis

作者
张文宏;张永信
概述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大多伴多处化脓性病灶。被列为生物恐怖袭击病原体之一。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旧称类鼻疽假单胞菌,归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现亦归于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为具有动力的革兰氏阴性需氧菌,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形似回形针),无芽孢。细菌色素氧化酶阳性,对氨基糖苷类天然抵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可提示诊断。该菌系自然腐生菌,广泛分布于泥土、积水、池塘和多种农作物中。

该病有一定季节性,和雨季呈正相关,考虑和雨天气溶胶形成增多有关。生长适宜温度为18~42℃。发病率为83.4/10万。疫区集中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前者每年有2 000~3 000例发病,后者发病率达50.0/10万。美洲、非洲亦有散在病例。我国疫源地主要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人和动物多因吸入气溶胶,或黏膜创伤面直接接触或食入带菌物质而感染。

该菌可视为机会致病菌,对健康者一般不造成严重感染。在流行区,人及家畜存在一定隐匿感染率。人-人传播、动物-人传播罕见。与疫区水土环境有过密切接触的糖尿病、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酗酒、慢性肺病、慢性肾病、肿瘤和类固醇依赖等免疫低下者为高危人群。

病原与流行病学

类鼻疽伯克菌,以前名称为类鼻疽假单胞菌,与马鼻疽伯克菌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ecies)细菌,现亦归类于伯克菌属(Burkholderia species);为具有动力的革兰阴性需氧菌。该菌系自然腐生菌,广泛分布于泥土、积水、池塘和多种农作物中。

该病一般为散发,也可呈暴发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美国、非洲地区报道较少病例均有疫区接触史,南美洲主要集中于巴西。中国病例主要分布在香港、台湾地区。近年发现2004年东南亚海啸地区病例增加,近几年台湾地区病例增加,而且发病与台风发生地区相关。考虑与下雨大风天气气溶胶形成增多有关。国内曾在海南、广东、湖南和贵州等省13个县、市的土壤、水和患者与动物的标本中分离到该菌。

在流行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7%~10%,家畜如马和猪的隐性感染率可分别达到9%~18%和35%,人群中极少有带菌者。尽管该菌可使多种动物受染甚至致病,但这些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间传播罕见。人接触染菌的水或土壤,病菌经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为主要的传播途径。食入、鼻孔滴入或吸入病菌污染物也可致病。人普遍易感,新近进入疫区,糖尿病、酒精中毒、脾切除、艾滋病病毒感染等为易患因素。

发病机制与病理

该菌胞内寄生,因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该病。病原菌从皮肤破损处侵入,迅速局部繁殖,常入血形成败血症,累及全身组织和器官。急性感染时,主要病变为多发性小脓肿形成。慢性感染时,病灶中心可见干酪样坏死、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等,无钙化现象。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一)外周血象

大多有贫血。急性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为主,亦可正常。

(二)病原学检查

渗出物、脓液、血、尿、痰等行涂片(亚甲蓝染色)和培养,根据细菌、菌落形态和药敏可鉴别。在一般血培养基和麦氏(MacConkey)培养基上可生长,但会被杂菌干扰或与假单胞菌属的细菌混淆。最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是Ashdown培养基。经过96小时孵育,能产生特征性紫色、干燥皱褶的菌落。另有BPSA培养基。培养敏感性低,约60%。

(三)血清学检查

主要有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IHA)和补体结合试验两种。前者因低灵敏度、疫区人群较高抗体滴度背景、感染人群血清转换等原因,结果判读需结合培养,不作为流行区常规诊断手段;后者现已少用。把现已分离到的特异性抗原(如LPS)用于间接ELISA和免疫荧光法,亦有参考价值。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设计特异性引物行PCR,可用于血液、痰等标本的直接快速诊断,但灵敏度不及培养。通过对培养后菌落行针对TTS基因的实时PCR亦可快速准确诊断。

(五)影像学检查

应行胸、腹、盆影像(CT、平片、超声)以检出肺部病变及可能的内脏脓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先进的重症监护能减少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

(二)抗菌治疗

抗菌治疗分为静脉冲击治疗期和根除治疗期两个阶段。规范治疗能减少死亡和复发。

冲击治疗期:头孢他啶(住院患者首选)50mg/kg(最高2g),每6小时1次;或美罗培南(重症监护病房首选)25mg/kg(最高2g),每8小时1次;或亚胺培南25mg/kg(最高1g),每6小时1次;疗程至少14天。对于神经系统受累、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生殖泌尿道感染(如前列腺脓肿),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治疗之初即加用SMZ-TMP,剂量同根除治疗。且静脉疗程延长至4~8周或更长。

根除治疗期:SMZ-TMP,儿童30/6mg/kg或40/8mg/kg,最高 1 600/320mg;成人<40kg者 800/160mg,40~60kg 者 1 200/240mg,>60kg者1 600/320mg;每 12小时 1次,至少持续 3个月。推荐疗程见表1。

表1  类鼻疽治疗推荐疗程

肾功能不全者注意剂量调整。若临床表现改善迟缓甚至加重或治疗1周时血培养仍阳性者,延长静脉冲击治疗疗程或改用美罗培南,静脉用药直至表现好转或血培养转阴方可进入口服用药期。对于SMZ-TMP耐药菌或患者不耐受者及孕妇和儿童等,可以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儿童:20/5mg/kg,每24小时 1次,最高 1 000/250mg;成人:≥60kg者 1 500/375mg,<60kg者1 000/250mg,每8小时1次)替代,然而复发率高于SMZ-TMP。泰国与澳大利亚分离到的菌株对SMZ-TMP耐药性极低,碳青霉烯类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报道也极少。在我国,总体来说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接近100%;对头孢他啶和SMZ-TMP的耐药率高低不一,在50%~90%。应用时应结合药敏。

推荐行腹盆腔CT或超声以发现潜在脏器脓肿,对大脓肿进行引流和冲洗。

预防治疗

尚无疫苗。高危人群应避免风雨天气外出及疫区驻留。暴露后预防用药可用SMZ-TMP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3周。

来源
呼吸病学,第2版,978-7-117-15797-1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16版,978-7-117-32482-3
上一篇:鼻疽 下一篇:链球菌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