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霍乱
霍乱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holera

作者
潘孝彰;张仁芳
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于摄入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等,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属甲类传染病。

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及爱尔托生物型(EL Tor biotype)在形态和血清学方面几乎一样,两种弧菌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现已无霍乱和副霍乱之分,均称为霍乱。

病原学

(一)形态、生长特点

霍乱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短小弯曲呈逗点状,长1.5~2.0μm,宽0.3~0.4μm,有一根极端鞭毛,其长度为菌体的4~5倍。该菌运动活泼,在暗视野悬液中可见穿梭运动,粪便可用于直接涂片检查。

O1群/O139群霍乱弧菌繁殖迅速,在蛋白胨水中生长迅速,初期可显著超过大肠埃希菌,8小时可在培养液表面形成菌膜,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略有差别,在营养琼脂或碱性琼脂上呈圆形、无色、透明、光滑、湿润、扁平或稍凸起,边缘整齐;在庆大霉素琼脂上呈无色半透明,中心有灰黑点;在TCBS琼脂(即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上呈黄色。

(二)分类

根据O抗原结构不同,分不同血清型,已报告200多种。然而,仅O1和O139血清型能够引起霍乱大范围流行。其他血清型产生毒素仅引起个案或脱水腹泻和脓毒症小流行,归类为非O1/O139群霍乱(扩展阅读10-10-8-1)。

扩展阅读10-10-8-1 霍乱弧菌分群

(三)生化反应

O1群/O139型霍乱弧菌均能发酵蔗糖和甘露糖,不发酵阿拉伯糖。大多数埃尔托生物型V-P试验阳性,而古典型霍乱弧菌除少数外,均阴性。溶血性方面,古典型霍乱弧菌无可溶性溶血素,埃尔托霍乱弧菌的流行株也无溶血素。O139型霍乱弧菌溶血能力弱。

(四)抵抗力

霍乱弧菌经干燥2小时或加热55℃ 10分钟即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霍乱弧菌接触1∶5 000~1∶10 000盐酸或硫酸,1∶2 000~1∶3 000升汞或1∶500 000高锰酸钾,数分钟即被杀灭,在0.1%含氯石灰中10分钟即死亡。霍乱弧菌在正常胃酸中能生存4分钟,在未经处理的粪便中存活数日。

在同样条件下,霍乱弧菌比其他细菌生存时间更长。以埃尔托型为例,在自来水、海水、湖水中可存活25~46日,果蔬上能存活7日左右,在干燥食品中,或盐浓度15%以上和糖浓度40%以上时可存活7~14日,冰箱内的肉及河海鲜上可活1~4周。

流行病学

现在霍乱呈地方性流行;由O1群霍乱弧菌引起,属古典型霍乱弧菌中的小川型;霍乱的发病人数远远超过上报的病例数,并且缺乏对霍乱弧菌感染所致并发症和死亡的精确测定。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因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疾病大约有300万例,并导致约10万例死亡。

(一)传染源

患者与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严重霍乱患者粪便排泄霍乱弧菌多达1010~1012个,对疾病传播起重要作用。大约75%感染者无任何症状,但是在感染后7~14天后霍乱弧菌可随粪便排泄到环境中成为危险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检出,也是危险传染源。潜伏期带菌者尚无症状,而恢复期带菌者排菌时间一般不长,所以两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居其次,但国内报告排菌时间可长达4~6个月者,需予注意。

(二)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水传播,污染的食品对传播也甚重要,手及苍蝇等污染细菌后对传播疾病也起一定作用。

(三)易感人群

男女老幼均对本病易感。在人群免疫力有限地区,可能发生大规模流行,成人和儿童发病率相近;在高流行地区,霍乱在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缺乏保护性免疫有关。

(四)流行特征

我国霍乱的流行高峰为7—11月份,但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沿海地区高发。本病有暴发及散发两种类型,暴发常有水型及食物型两种,散发乃指数周至数月内仅少数病例发生。

(五)霍乱流行危险因素

包括曾至霍乱流行国家旅游;近期进食过污染食物或贝壳类食物;曾住卫生条件差的避难场所;访问近期洪水暴发过的地区;家庭成员中有霍乱感染者;有霍乱密切接触史;营养不良;有胃酸分泌减少病史;HIV感染者。

发病机制

人体存在非特异性免疫,以抵挡霍乱弧菌等的侵入。其中胃酸起主要作用,胃大部切除后、大量饮水、过量进食均使胃酸稀释进而降低对霍乱弧菌的抵抗力。但正常人食入霍乱弧菌量超过108~109,也可发病。霍乱弧菌通过以下致病因素致病:

(一)黏附作用

霍乱弧菌对人体的其他屏障如肠道动力、肠腔黏液、酶及胆盐等均可适应。霍乱弧菌通过鞭毛活动、黏蛋白溶解酶、黏附素及细菌的化学趋化作用等,使弧菌成功地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但不侵入细胞内,随着细菌的繁殖,肠毒素起重要的致病作用。

(二)毒素作用

霍乱弧菌存在9种毒素,其中霍乱肠毒素最为重要,其他还有小带联结毒素及辅助霍乱肠毒素。

1.霍乱肠毒素(cholera enterotoxin,CT)

由一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由A1和A2两个多肽组成,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它借助A2与B亚单位进行连接,而B亚单位则为非毒蛋白,但它可与宿主细胞膜受体(GM1神经节苷脂)结合,从而可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A1在细胞内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使其活化,从而使环腺苷酸(cAMP)含量增加,导致肠液分泌增加,出现剧烈的腹泻。O139产生与O1相似的肠毒素。

2.小带联结毒素(zonula occludens toxin,Zot)

此毒素可增大黏膜上皮细胞的间隙,增加小肠黏膜细胞的通透性,使液体渗出增加,引起腹泻。Zot基因广泛存在于O1群流行株中,也存在于大多数O139型霍乱弧菌和少数其他非O1群霍乱弧菌中。

3.辅助霍乱肠毒素(accessory cholera enterotoxin,Ace)

O1群霍乱弧菌Ace的作用类似CT。

(三)定居因子

定居因子也起重要作用,共有以下几种:①脂多糖(LPS),为霍乱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覆盖菌的浅层外表,具有弧菌O抗原特异性,是主要的毒力因子;②毒素协调调节菌毛A(toxin coregulated pilus A,TcpA)具有良好的黏附定居力,黏附于肠道上皮细胞,是重要的定居因子;③核心编码菌毛(core encoded pilus,Cep),和定居能力相关。

(四)其他

①霍乱弧菌分泌的神经氨酸酶可促进CT与受体的结合;②血凝素的功能尚不太清楚;③霍乱弧菌可产生溶血素,除有溶血活性外,尚有细胞毒、心脏毒及致死毒作用。

剧烈腹泻和呕吐,导致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迅速造成严重脱水,因而出现微循环衰竭,以及钾、钠、钙和氯化物的丧失,可发生肌肉痉挛,以及低钠、低钾和低钙血症等。因肠液中含大量的水、电解质和黏液,而胆汁量少,使吐泻物呈米泔水样。碳酸氢盐的丢失,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由于循环衰竭造成的肾缺血、低钾及毒素对肾脏的直接作用,可引起肾功能减退或衰竭。

病理解剖可见小肠仅有轻微炎症。绒毛细胞有变形的微绒毛或无微绒毛相伴的大伪足样胞质突起,自尖端细胞表面伸入肠腔。隐窝细胞也有伪足样突起伸到隐窝腔内。上皮细胞有线粒体肿胀、嵴的消失、高尔基体泡囊数增加、内质网的扩张和囊泡形成。死亡患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严重脱水现象:尸僵出现早,皮肤干而发绀,皮下组织及肌肉干瘪。内脏浆膜无光泽,肠内充满米泔水样液体,胆囊内充满黏稠胆汁。心、肝、脾等脏器均见缩小。肾小球及间质的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浊肿、变性及坏死。其他脏器也有出血、变性等变化。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血液检查

因脱水原因,血细胞比容升高,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升高。生化检查示钠、氯化物下降。治疗前由于细胞内钾离子外移,钾可在正常范围内,当酸中毒纠正后,钾离子移入细胞内而出现低钾血症。尿素、肌酐上升。动脉血气分析多有碳酸氢钠下降的酸中毒,阴离子间隙升高。

(二)尿检查

少数患者尿中可有蛋白质,红、白细胞及管型。

(三)粪便镜检

可见黏液和少许红、白细胞。取粪便或早期培养物涂片作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稍弯曲的弧菌。

(四)病原学检测

1.悬滴检查

暗视野相差显微镜镜检,新鲜大便盐悬浮检查见大量弧菌,其长度1~3μm,直径0.5~0.8μm,镜下的弧菌呈典型的流星样运动,若滴入抗血清可阻止其活动,制动试验呈阳性。

2.快速检测

有几种快速检测方法可用于霍乱推断诊断,包括市售的免疫层析侧流装置(试纸),可检测“米泔水”样大便标本中是否存在O1或O139抗原。用于暴发早期阶段,操作简易,适用于偏远地区或避难所。敏感度95%以上,而特异度仅65%~85%。

3.大便培养霍乱弧菌特殊方法

及时培养或置于Cary-Blair保存液中转运至实验室。霍乱弧菌在碱性蛋白胨水中增菌,37℃孵育6~8小时,随后接种至TCBS培养基上。霍乱弧菌能选择性生长,经其蔗糖酶发酵蔗糖后,菌落呈明亮的黄色,直径2~4mm。

4.抗血清试验确定亚型

在TCBS培养基上菌落转接到心浸液琼脂平板上6~24小时,挑取菌落与多价O1和O139特异性抗血清在玻片上混合,根据凝集与否,可以鉴定菌型。

5.抗生素敏感试验

用圆盘扩散法,确定耐药和敏感性。

(五)其他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为疾病严重不详预兆。低钾血症:PR间期延长,T波低平。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包括严格隔离、加强护理、补液、抗菌及对症等。

(一)隔离

确诊及疑诊病例应分别隔离,彻底消毒排泄物。症状消失后,粪便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二)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每小时液体丢失量,为补液量提供依据。

因患者排菌期可延续至恢复期14日后,所以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醒患者便后洗手等。中度脱水患者,水分丢失速度>1 000ml/h,需加强看护。一旦患者能进食,给予正常饮食,包括婴儿重新开始母乳喂养,在食物中加入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ORS),可减少水分丢失。

(三)补液

在霍乱治疗抢救中,补液是首要的措施。

1.评估体液丢失

通过简单地检查精神状态、眼、口、皮肤和脉搏,可容易地评估容量不足程度。

2.液体复苏

部分容量不足患者,应使用口服补液溶液补充容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和静脉补液一样有效,且比静脉补液更实用。80%患者可通过口服补液盐得到成功治疗。轻到中度脱水,无呕吐,能进食较多液体者,通常给予标准口服补液盐:含钠75mmol/L,钾20mmol/L,氯65mmol/L,柠檬酸10mmol/L,葡萄糖75mmol/L,渗透压245mOsm/L。

疗程:患儿或成人患者持续口服补液补充液体,直至腹泻停止后2~4小时,通常2~5日。精确计算液体出入平衡是必要的,目标是将每小时失去液体用等量液体补充。稀便后,应给予:①2岁以下患儿,50~100ml口服补液盐;②2~10岁儿童,100~200ml口服补液盐;③更大年龄的儿童和成人,尽量补足需要量。同时还要考虑到不显性失水,如体重60kg患者每日需要补充不显性失水480~960ml或20~40ml/h。体重6kg儿童推断0.3~0.5ml/(kg•h),或2ml/h维持弥补不显性失水。

3.静脉补液

严重容量不足或低容量休克,应紧急静脉补液以迅速恢复血液循环。应持续给予3小时(婴儿5小时)100ml/kg初始液体量,在最初半小时(婴儿为1小时)持续给予30ml/kg。对于霍乱患者,静脉用乳酸林格液比较适合患者,因为该溶液含钾和碳酸氢钠,这两种成分在霍乱患者粪便中均有丢失。然而,在某些霍乱流行地区,可使用自制液体,如达卡溶液(Dhaka solution,含有葡萄糖,并且含钾高于乳酸林格液)用于治疗重型霍乱可能的并发症,包括低钾血症、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

对重度脱水并发休克的患者,最初应快速静脉给液扩容。补液量简单计算公式:所需液体量(L)=脱水程度(%)×体重(kg)。最初2~4小时及时补足已丢失和继续丢失液体量。例如:体重50kg患者,严重脱水10%,前30分钟内补足2L液体,剩余的液体在3~4小时内补足。

儿童患者的粪便含钠量较低而含钾量较高,失水较严重,病情发展较快,易发生低血糖昏迷、脑水肿和低钾血症,故应及时纠正失水和补充钾盐。轻者24小时补液量为100~150ml/kg,中、重型患儿24小时静脉补液各为150~200ml/kg和200~250ml/kg。婴幼儿可适当增加。最初15分钟内4岁以上儿童补液20~30ml/min,婴幼儿10ml/min。根据血浆相对密度计算,相对密度每升高0.001,婴幼儿的补液量为10ml/kg,其总量的40%于30分钟内输入,余量于3~4小时输完。每隔1~2小时重新评估患儿,对于排便量增多的患儿,缩短评估间隔。

碱性药物的补充使代谢性酸中毒迅速得到纠正,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碳酸氢钠能迅速纠正酸中毒,乳酸盐和醋酸盐则于1~2小时内使酸中毒得到纠正。钾盐也需及时适当补充,可由静脉或口服给予。每1 000ml静脉补液中含10~15mmol/L氯化钾,口服补液盐中每1 000ml水中含有醋酸钾、枸橼酸钾和碳酸氢钾各100g,成人每日3次,每次10ml,儿童适当减量。

(四)抗菌治疗

对于合并中至重度容量不足的霍乱患者,抗菌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可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腹泻次数,缩短大便霍乱弧菌排出时间。但是,WHO不建议大规模使用抗生素,以免增加其耐药性。

治疗霍乱的抗生素选择包括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选择基于药物可获得性和当地抗生素耐药模式(扩展阅读 10-10-8-3)。

扩展阅读10-10-8-3 霍乱口服抗生素的使用

(五)对症治疗

1.纠正酸中毒

重度脱水患者在补充乳酸林格液或自制液体基础上,需根据CO2结合力情况,应用5%碳酸氢钠酌情纠正酸中毒。

2.纠正低血钾

补液过程中出现低血钾者应静脉滴入氯化钾,浓度一般不宜超过0.3%。轻度低血钾者可口服补钾。

3.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

少数患者经补液后血容量基本恢复,皮肤黏膜脱水表现逐渐消失,血压未正常者,可用地塞米松20~40mg或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滴注,并可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和间羟胺(阿拉明)静脉滴注。如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则应暂停或减慢输液速度,应用毛花苷丙0.4mg或毒毛花苷K 0.25mg加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应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亦可应用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以起镇静作用。

4.抗肠毒素治疗

目前认为氯丙嗪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能减轻腹泻,可以1~2mg/kg口服或肌内注射。小檗碱有抑制肠毒素和抗菌作用,成人每次0.3g,每日3次口服,小儿50mg/(kg•d)分3次口服。

(六)辅助治疗

和其他病因的急性腹泻一样,霍乱患者给予足够营养支持,对防止营养不良和恢复胃肠功能非常重要。在初始容量不足得到纠正后,尽快恢复进食,鼓励对婴儿母乳喂养,并结合口服补液盐治疗。对5岁以下儿童,补充锌可缩短病程,减轻腹泻的严重程度及腹泻次数。机制可能为通过影响肠上皮细胞离子转运,逆转霍乱毒素导致的电解质分泌。6月龄以下儿童,每天补充锌10mg,治疗2周;6月龄至12岁儿童,每天口服20mg,治疗2周。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一)一级预防

预防霍乱,保证符合要求的饮用水和污物处理系统在公共卫生监测上是必要的。供应水源除用氯处理外,定期取水样作培养,以确保水安全,个人饮水应煮沸。通过传媒传播卫生教育信息。公共卫生部门应做好疫情发生后预案。WHO认为,疫苗可发挥短期保护效果。对于旅行至高风险地区的旅行者,旅行前口服霍乱疫苗可能获益。

(二)二级预防

WHO建议在疫情暴发时,应控制患者,确保其及时获得治疗;家庭成员居家隔离观察,以防第二代病例出现和传播;用肥皂洗手,消毒尸体,简单掩埋曾使用的物品等。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16版,978-7-117-32482-3
上一篇:细菌性痢疾 下一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