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副伤寒
副伤寒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aratyphoid fever

概述

副伤寒包括甲型副伤寒、乙型副伤寒和丙型副伤寒,其病原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伤寒丙分别属沙门菌A、B、C组,生化特性类似伤寒杆菌,而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的成分不同。副伤寒丙有Vi抗原。各种副伤寒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只对人有致病作用。虽然副伤寒与伤寒的发病机制、流行特征大体相似,但从近年国内甲型副伤寒的广泛流行来看,又有其新的特点。临床表现以不典型性和多样性多见,导致该病不易早期发现和及时控制,从而容易造成疫情的扩散与流行。因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病因及传染途径

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与伤寒基本相似。主要是水源污染,包括井水、河水、湖水及毛蚶、牡蛎等水产品的污染,加之近年人员流动大,输入型感染的机会增多,部分地区餐饮业卫生条件差,因此,不卫生的饮水或食物是副伤寒发病的主要原因。沿海地区有喜生食或半生食贝类水产品习惯,也是不断引发食源性或水源性甲型副伤寒暴发与流行的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与伤寒基本相似,过去常年散发,也以夏秋季为主,发病率较伤寒低得多。但自1995年起甲型副伤寒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在江西、贵州、浙江、广西、广东等省都相继出现多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至2006年,除吉林、青海无副伤寒报道,西藏、海南各报道1例和5例外,其余省市均有较多副伤寒报道。部分地区的流行已大大超过伤寒,并成为我国一些地区传染病突发事件的主要病种。从全国的总体情况观察,虽以伤寒为主,但局部地区副伤寒有明显增加趋势,甚至发生暴发流行。与此同时,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自1996年起也相继出现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一些国家和地区副伤寒发病数占了伤寒副伤寒发病总数的50%以上。

流行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人群对甲型副伤寒普遍易感:由于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在伤寒高发区传播方式一样,一旦有副伤寒感染,极易扩散。此外,过去应用伤寒三联菌苗,对副伤寒也有一定预防作用,但因副作用较大、接种程序较烦琐,目前我国已停止使用,而改用伤寒Vi菌苗,虽能有效地控制伤寒,但对副伤寒没有交叉免疫作用,不能预防副伤寒。②由于副伤寒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导致水源或食物污染,一旦发生疫情,极易流行和暴发。③可能还与环境、副伤寒甲的传播力强等因素有关。

病理学

副伤寒的病理变化与伤寒相仿。肠道病变较少而表浅,故肠出血或肠穿孔的机会较少。但胃肠炎型者肠道炎症病变却较明显而广泛,常侵及大肠。败血症型副伤寒常有骨、关节、脑膜、心包、软组织等处化脓性迁延性病灶。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及预后

副伤寒的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良好,恢复后慢性带菌者较少见。病死率低于伤寒,治疗与伤寒相同,尽管有报道出现耐药菌株,但多数患者对氟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敏感。

作者
朱利平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5版)(全2册) ,第15版,978-7-117-24395-7
实用内科学(第15版)(全2册),第15版,978-7-117-24395-7
上一篇:伤寒 下一篇:其他沙门菌属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