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百日咳
百日咳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whooping cough;pertussis

概述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咳嗽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由于病程可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婴儿和重症患者易并发肺炎、脑病等。虽然计划免疫接种早已推广,其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百日咳尚未能在全球得到控制。近年来成人不典型发病状况日益受到重视。

病原学

百日咳杆菌是革兰阴性、短小卵圆形杆菌,长1.0~1.5μm,宽0.3~0.5μm,有荚膜,无芽胞及鞭毛,有嗜血性。在鲍金培养基(Bordet-Gengou,B-G)内含甘油、马铃薯、血液,一般新鲜血浆含量在15%~25%,最适生长温度在35~37℃,pH为6.8~7.0才能繁殖良好。B-G培养基上经2~3天培养后可形成细小、光滑、凸起的银灰色不透明、水银滴状菌落,菌落周围有狭窄溶血环。百日咳杆菌可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丝状血凝素(FHA),位于菌体表面使得该菌黏附在带有纤毛的呼吸道上皮,然而无毒性作用。百日咳毒素(PT)为主要致病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分泌的外毒素可使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被动员到周围血液中,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凝集原(FIM),能促使细菌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腺苷酸环化酶毒素(ACT),能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非菌毛表面蛋白(PRN),即百日咳杆菌黏附素能促使细菌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气管细胞毒素(TCT)能致纤毛停滞,阻止DNA合成和气管黏膜细胞病变。表皮坏死因子(ENF)能使平滑肌收缩,导致缺血性坏死。百日咳杆菌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弱,在低温(0~10℃)下尚能生存,56℃经30分钟即被破坏,日光照射1小时或干燥情况下3~5小时死亡,对紫外线更为敏感。可被一般消毒剂灭活。

流行病学

百日咳是全球性疾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全世界每年发病人数超过5000万,死于该病的患者达30万,主要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一些国家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改善,有效的医疗服务和对继发感染的有效治疗,病死率已大大下降。疫苗接种对控制百日咳的暴发和流行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百日咳发病率稳定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但2001年起一些地区百日咳发病率有所反弹,如河南省2000年百日咳发病率为0.25/10万,2001年为0.46/10万,2002年为0.84/10万。反弹可能是多年百日咳发病率较低,造成易感人群积累而引起。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百日咳在局部地区有暴发的报告。如1997年贵州省百日咳暴发,发病率达1.94/10万,疫情波及全省42个县(市)。由于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都不能提供终身免疫,故到青少年和成人时可再次感染。近年来青少年和成人病例有增加趋势。虽然卫生部报告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2010年报告发病仅1764例,2011年为2517例的低水平。但国外发达囯家均报告百日咳有再现现象,尤其青少年及成人发病增多,而临床均不典型。美国自1980年起,百日咳发病率呈周期性上升,每3~4年出现1次高峰,2004年全美达25 827例,2009年也报告了13278例,相比我国2009年报告发病仅1612例。此外澳大利亚2000年报告全澳百日咳发病数为6000例,2005年增至9000例。南澳大利亚2009年收治百日咳3510例,是去年同期4倍。据此国内于2010年有报道,对满6岁以上患迁慢性咳嗽症的儿童及青少年作了4地5所医院的多中心调查研究,表明百日咳杆菌的平均感染率达11.3%,随年龄从6~8岁组的7.2%升至>12岁组的17.6%。提示现有百日咳按临床痉挛性咳嗽和血象白细胞升髙、分类以淋巴细胞数升高为主的临床拟诊作为传染病报卡统计发病数是不恰当的,并且要关注大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百日咳感染。

(一)传染源

本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唯一传染源。以往很少重视青年人和成人患者作为传染源,有研究报告成人患者11%~16%是百日咳家庭内传播的传染源,其中25%为隐性感染。传染期从潜伏期末1~2天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病初1~3周内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传播,易感者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和说话时形成的飞沫而被感染。由于该菌体外生存力弱,通过玩具、衣服等间接传染的机会很小。

(三)易感人群

人对百日咳普遍易感。尤以5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因为保护性抗体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感染也可以发病。由于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都不能提供终身免疫,故到青少年和成人时可再次感染。

(四)流行特征

百日咳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但较多见于冬春季节。地理分布以温寒带多发。现一般散发,而在集体机构中可发生流行。

发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侵入呼吸道后,通过分泌丝状血凝素,凝集原(FIM2、FIM3)及非菌毛表面蛋白等作用黏附于纤毛上皮并在此增值和产生毒素。毒素如百日咳毒素、腺苷酸环化酶毒素、气管细胞毒素及表皮坏死因子导致黏膜纤毛上皮细胞变性、纤毛麻痹、蛋白合成减少,细胞器破坏。由于纤毛运动障碍,使炎症产生的黏稠分泌物排出障碍,滞留的分泌物刺激呼吸道末梢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连续痉挛性咳嗽,直至分泌物排出为止。痉挛时患儿处于呼气状态,痉挛性咳嗽末,由于吸入大量空气通过痉挛的声门而发出高音调似鸡鸣样的吸气声。长期咳嗽刺激大脑皮质的咳嗽中枢可疑形成持久的兴奋灶,即使在恢复期或病初愈,一旦受到烟尘、蒸汽、冷空气等诱因,均可引起痉挛性咳嗽发作。

病理改变主要在气管、支气管黏膜,表现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胞浆出现空泡、胞核破裂、溶解。百日咳毒素引起支气管和肺泡周围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和间质炎症。分泌物聚集可导致小支气管的部分或完全阻塞,可见局部的肺不张和肺气肿。并发脑病时脑部可有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达(20~50)×109/L,其中淋巴细胞占60%~80%,多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淋巴细胞增多为本病特点。

(二)血清学检测

目前多采用ELISA以百日咳杆菌毒素和丝状血凝素作抗原来检测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阳性率达70%。双份血清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若抗体效价递升可确诊。

(三)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

病初用鼻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或用咳碟法,含B-G培养基的培养皿在患儿咳嗽时直接取飞沫标本,可获阳性结果。标本采自后鼻道纤毛上皮部位,培养基采用木炭-脱纤维羊血琼脂选择培养基,尚应加入一定浓度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以抑制杂菌生长,可提高培养的阳性率。

2.免疫荧光试验

取鼻咽分泌物涂片,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查找百日咳杆菌。可作早期快速诊断,但有假阳性。

3.单克隆抗体菌落印迹试验

采用抗百日咳杆菌FHA和PT单抗菌落印迹试验,两项均呈阳性斑点反应即为百日咳杆菌。

4.多重PCR法

检测患者鼻咽分泌物的百日咳杆菌DNA,敏感度达90%以上,特异度达95%以上,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按呼吸道疾病隔离,保持空气新鲜,避免突然噪音、各种刺激和不必要的医学检查等诱发痉挛性咳嗽的因素。进食营养丰富及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护理、保证休息,避免呕吐并及时清除鼻咽分泌物,预防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氧。

(二)抗生素治疗

早期应用能清除细菌,一旦进入痉挛性咳嗽期,临床疗效都不理想,并不能缩短病程。首选红霉素每天40~50mg/kg,分次口服,最大量不超过2g/d,疗程为2周。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不良反应较少。此外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米卡星亦可应用。

(三)对症治疗

主要祛痰止咳,痰黏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口服或静脉滴注盐酸溴环己胺醇,亦可蒸气吸入或加入α糜蛋白酶和0.9%氯化钠溶液作超声雾化吸入。咳嗽剧烈可用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舒喘灵)口服,可缓解痉挛性咳嗽。盐酸普鲁卡因静滴,有解痉作用,可减少窒息和惊厥。并发百日咳脑病时,使用莨菪类药物可缓解症状,并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内压、镇静止惊等对症处理。

百日咳免疫球蛋白(P-IVIG)静脉滴注已有用于严重百日咳婴儿,有一定疗效,尚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发现患者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隔离和治疗患者。隔离自发病日起至6周,或痉挛性咳嗽开始后4周。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应检疫3周。

(二)切断传播途径

百日咳经空气传播,但该菌在体外生存力弱,因此对疫源地只需保持室内通风。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应进行消毒处理。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

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对降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阻止百日咳的流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研制了全细胞百日咳疫苗,该疫苗的免疫程序共接种4剂,婴儿生后3、4、5月龄和1岁后18~24月龄间各接种1剂次。全细胞百日咳疫苗接种者局部可能产生红晕、疼痛、硬结,偶尔可引起异常持续性尖叫及惊厥等异常反应。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国内从80年代开始研制百日咳无细胞疫苗。90年代后我国自主研发了含有百日咳毒素(PT)和丝状血凝素(FHA)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获正式生产批准文号。卫生部于2007年印发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其中百白破三联疫苗中原是全细胞百日咳(whole cell pertussis,wP)即DTwP,现以无细胞百日咳(acellular pertussis,aP)即DTaP替代,免疫程序不変。

国内健康人群百日咳抗体的研究也较落后。2005年江苏省对健康人群百日咳抗体水平监测,其中25~39岁成人组抗体最低,保护率仅为29.25%。现行儿童免疫程序进行百白破疫苗接种能较好保护小年龄组人群,因此1岁内完成3针基础免疫,在1.5~2岁加强免疫1次是完全必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免疫水平逐渐下降,应该注意对年长儿、成人以及孕前进行加强免疫,提高其抵抗力,以切断百日咳的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近年国外均推荐对青少年和成人实施加强免疫。

2.被动免疫

对未接种过疫苗的体弱婴儿接触百日咳患者后,可注射百日咳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减轻症状。

3.药物预防

适用于婴幼儿密切接触后,可选用红霉素或氨苄西林预防,一般连用7~10天。

作者
朱启镕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4版,978-7-117-17272-1
上一篇:白喉 下一篇:伤寒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