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非运动性、革兰氏阴性、专性细胞内生长的病原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其中11种对人与动物致病,主要为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所引起的疾病有些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所以日益引起重视。
衣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生活周期。以往认为衣原体是一种大型病毒,但其与RNA和DNA病毒不同,细胞壁与典型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非常相似。但衣原体缺乏肽聚糖,结构完整性取决于外膜蛋白的二硫键结合。衣原体具有两相生活周期,没有合成高能化合物ATP、GTP的能力,必须由宿主细胞提供。
衣原体与病毒及细菌的异同点见表1。
表1 病毒、衣原体及细菌之比较

衣原体的繁殖周期包括两个不同的病理形态:原体(elementary body,EB),直径为0.3nm,中央有致密类核结构,具感染性,可在细胞外生存;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质膜包绕原体,15~20小时后,原体逐渐增大为网状体(reticulate body),为代谢活跃的繁殖型衣原体,通过二分裂增殖20小时后发展为中间体,最终形成新的子代原体。网状体存在于细胞内,不具有传染性。
衣原体能在6~8日龄鸡胚、鸭胚的卵黄囊中繁殖,从中可检出原体、网状体等包涵体成分。另也可用HeLa细胞或Mc-Coy细胞培养分离病原。
衣原体对热较敏感,56℃ 5~10分钟即可灭活,常用消毒剂如0.1%甲醛、0.5%苯酚(石炭酸)、1∶2 000汞及90%乙醇等均能杀灭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能引起慢性、临床上无症状的感染。衣原体生活周期持续时间为48~72小时,生殖系统衣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沙眼衣原体通过黏附素(adhesin)黏附到宿主细胞表面,衣原体自身分泌的蛋白质可穿透细胞膜,衣原体可通过细胞吞饮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的胞质。沙眼衣原体的靶细胞为眼结膜、泌尿生殖道黏膜、女性子宫颈、直肠等的上皮,还可侵犯附睾、前列腺及新生儿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机体反应因组织器官及病原的不同而异。眼和泌尿生殖道感染后,局部有浆细胞浸润,其后黏膜下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形成淋巴滤泡,眼结膜上皮增生导致乳头增生肥大,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
沙眼衣原体在细胞内不断复制可导致细胞死亡,如持续存在可引起细胞损伤。毒性反应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免疫病理机制或宿主对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反应所致。机体对衣原体的毒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致病抗原有热休克蛋白、脂多糖及外膜蛋白等,这些均可诱导单核、巨噬、肺泡上皮等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如IL-1、IL-6、IL-8、IL-12等)和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炎性细胞因子能引起组织的炎性反应。此外,衣原体的DNA引物酶,富含半胱氨酸的OMcB蛋白,均可导致免疫病理损伤。衣原体的热休克蛋白与其他细菌的相似蛋白及人的热休克蛋白有着相似的抗原表位,可使宿主致敏,再次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衣原体感染后可诱导产生血清抗体,但与保护性无关,而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衣原体含有共同的群抗原(即补体结合抗原),依其抗原性质、形态和胞质中所含糖原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一)沙眼衣原体(又称Ⅰ属或A亚型衣原体)
形成的包涵体较坚硬,占据了宿主细胞核的位置,含致密的糖原;沙眼衣原体对磺胺药如磺胺醋酰钠敏感。
(二)鹦鹉热衣原体(又称Ⅱ属或B亚型)
包涵体较大,分布于细胞核周围,不含糖原。依据糖原染色及包涵体的形态,可与沙眼衣原体进行鉴别,近来还可用单克隆抗体来鉴别。鹦鹉热衣原体对磺胺耐药。
(三)肺炎衣原体
即TWAR。沙眼及鹦鹉热衣原体的脂多糖抗原相同,10%的DNA同源。而TWAR的DNA则与以上两者无关,限制性内切酶也不同。
沙眼衣原体分为3个生物型,进一步可分为15个血清型。鹦鹉热及肺炎衣原体各含一个血清型。沙眼生物变种(血清型A~C)是发展中国家非先天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而生殖道生物变种(血清型D~K)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在女性中,70%~80%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无症状的,但15%~40%会上行到上生殖道,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包括盆腔炎、不孕症和异位妊娠。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GV)生物型(血清型L1~L3)可引起侵袭性泌尿生殖道或肛肠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也有助于HIV的传播,并与宫颈癌有关。D、E、F、G和H、I、J、K还分别导致包涵体结膜炎和婴儿肺炎。肺炎衣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与哮喘、动脉粥样硬化和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关。
各种衣原体所致疾病见表2。
表2 衣原体所致疾病

其他由衣原体引起的疾病有:附睾炎、直肠炎、黏液脓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前庭大腺炎、输卵管炎、肝周围炎、赖特综合征、结膜炎等。衣原体与冠心病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治疗衣原体首选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红霉素、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也有效。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等均无效。有效治疗的疗程需7日或更长,在淋球菌和衣原体双重感染的患者,由于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可导致衣原体的持续存在,最终导致衣原体对阿奇霉素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