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pidemic encephalitis B;Japanese encephalitis
中文别名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Arborvirus)乙组的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直径 40 ~ 50nm,呈球形,有包膜,其基因为含 10 976 碱基对的单股正链 RNA,RNA 包被于单股多肽的核衣壳蛋白中组成病毒颗粒的核心。 包膜中镶嵌有糖基化蛋白(E 蛋白)和非糖基化蛋白(M 蛋白)。 其中 E 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由它形成的表面抗原决定簇,具有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同时还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
乙脑病毒易被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100℃ 2 分钟或 56℃ 30 分钟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用冷冻干燥法在 4℃ 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繁殖,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和 HeLa 细胞中生长繁殖。 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 30℃ 。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稳定,较少变异,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人与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的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对这些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一) 传染源
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动物中的家畜、家禽和鸟类均可感染乙脑病毒,特别是猪的感染率高,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 100%受到感染,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病毒血症期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更新率快,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毒通常在蚊-猪-蚊等动物间循环。 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 1~ 2个月,先在家禽中流行,故检测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可预测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 亦有报道从蝙蝠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认为蝙蝠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和长期储存宿主。
(二) 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 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都能传播本病,而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库蚊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最重要的蚊种之一,对人畜危害大。 近年来,我国北方及云南先后从三带库蚊中分离到数十株乙脑病毒,是带病毒率最高的蚊种。 在家禽的圈里,这种蚊最多,当它们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尤其是猪后,病毒进入蚊体内迅速繁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并在唾液中保持较高浓度,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 由于蚊可携带病毒越冬,并且可经卵传代,所以蚊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此外,被感染的候鸟、蠛蠓、蝙蝠也是乙脑病毒越冬宿主。
(三) 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之比为 1 ∶ (300 ~ 2000)。 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病例主要集中在 10 岁以下儿童,以 2 ~ 6 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四) 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的乙脑发病率已逐年下降。某些国家如日本等国的乙脑流行正在被消灭,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区,并引起了暴发流行。
乙脑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80% ~ 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这主要与蚊繁殖、气温和雨量等因素有关。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者
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叮咬人后,病毒进入人体内,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感染病毒后是否发病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数量及毒力,而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 当被感染者机体免疫力强时,只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很快被清除,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当被感染者免疫力弱,而感染的病毒数量大及毒力强,则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脑寄生虫病、癫痫、高血压、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等可使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降低,使病毒更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乙脑脑组织的损伤机制与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有关,致神经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 细胞凋亡现象是乙脑病毒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普遍机制,此外在脑炎发病时,神经组织中大量一氧化氮(NO)产生所诱发的脂质过氧化是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脑损伤的另一机制则与免疫损伤有关,当体液免疫诱导出的特异性 IgM 与病毒抗原结合后,就会沉积在脑实质和血管壁上,激活补体及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攻击,导致血管壁破坏,附壁血栓形成,脑组织供血障碍和坏死。 免疫反应的强烈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及预后密切相关。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但以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最为严重,脊髓的病变最轻。 肉眼可见软脑膜充血、水肿、出血,镜检可出现以下病变。
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乙脑病毒在神经元内增殖,形成病毒包涵体,可见细胞肿胀、细胞质空泡形成、尼氏体消失、核偏位,神经元坏死(核固缩、溶解、消失)、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和少量胶质细胞环绕。
2. 软化灶形成 灶性神经细胞的坏死、液化形成镂空筛网状软化灶,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3. 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管腔内血流明显淤滞,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组织水肿。 呈灶性浸润的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在脑实质中,炎性细胞浸润多以变性坏死的神经元为中心;在脑间质中,浸润的炎性细胞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
4. 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该结节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在亚急性和病程较长的病例中,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
(一) 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 ×10 9/ L,个别甚至更高,中性粒细胞在 80%以上,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
(二) 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白细胞数多在(50~500) ×10 6/ L,少数可>1000×10 6/ 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则淋巴细胞增多。 脑脊液中白细胞数不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如HIV/AIDS、应用皮质激素、应用免疫抑制剂、淋巴网状细胞恶性疾病、接受化疗等的患者),白细胞数可始终不升高。 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基本正常。 部分病例在病初脑脊液检查正常,故如有疑诊,可在过后重复脑脊液检查。
(三) 血清学检查
1. 特异性 IgM 抗体测定 该抗体在病后 3~ 4 天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 2 天即可检测到,2 周时达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检测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2-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等。
2.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抗体为 IgG 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多在发病后 2 周出现,5~6 周达高峰,抗体水平可维持1年左右,不能用于早期诊断,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3. 血凝抑制试验 血凝抑制抗体出现较早,一般在病后第 4~ 5 天出现,2 周时达高峰,抗体水平可维持 1 年以上。 该试验阳性率高于补体结合试验,操作简便,可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由于乙脑病毒的血凝素抗原与同属病毒登革热病毒和黄热病病毒等有弱的交叉反应,故可出现假阳性。
(四) 病原学检查
1. 病毒分离 由于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血及脑脊液中不易分离出病毒,在病程第 1周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
2. 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检测 在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 可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应采取积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控制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一) 一般治疗
患者应隔离于有防蚊和降温设施的病房,室温控制在 30℃ 以下。 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侧卧、拍背、吸痰,以防止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昏迷、抽搐患者应设栏以防坠床。重型患者应静脉输液,但不宜过多,以免加重脑水肿。 一般成人每天补液 1500 ~ 2000ml,儿童每天50~ 80ml / kg,并酌情补充钾盐,纠正酸中毒。 昏迷者可采用鼻饲。
(二) 对症治疗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三大主要症状,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高热增加耗氧量,加重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病变,使抽搐加重;抽搐又加重缺氧,导致呼吸衰竭并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病变,使体温升高。 因而及时控制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患者的关键。
1. 高热 应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使肛温保持在 38℃ 左右。 具体措施有:①物理降温:包括冰敷额部、枕部和体表大血管部位,如腋下、颈部及腹股沟等处,用 30% ~ 50%乙106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醇或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等。 降温不宜过快、过猛,禁用冰水擦浴,以免引起寒战和虚脱;②药物降温:适当应用退热药,应防止用药过量致大量出汗而引起循环衰竭;③亚冬眠疗法:适用于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具有降温、镇静、止痉作用。 以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各 0. 5 ~ 1mg / kg 肌注,每 4 ~6小时1次,疗程一般为3~ 5天。 因为该类药物可抑制呼吸中枢及咳嗽反射,故用药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 抽搐 应去除病因及镇静解痉:①因高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②因脑水肿所致者,应加强脱水治疗,可用 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推注(20~ 30 分钟内),每次 1~ 2g/ kg,根据病情可每4~6小时重复使用,必要时可加用 50%葡萄糖、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注射;③因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 常用的镇静剂有地西泮,成人每次 10 ~ 20mg,儿童每次0. 1~0. 3mg/kg(每次不超过10mg),肌注或缓慢静脉注射;还可用水合氯醛鼻饲或灌肠,成人每次 1 ~ 2g,儿童每次 60 ~ 80mg / kg(每次不超过 1g);亦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巴比妥钠可用于预防抽搐,成人每次 0. 1 ~ 0. 2g,儿童每次 5~ 8mg / kg。
3. 呼吸衰竭 应根据引起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①氧疗,可通过增加吸入氧浓度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可选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②因脑水肿所致者应加强脱水治疗。 ③因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者应定时吸痰、翻身拍背,必要时可用化痰药物(α-糜蛋白酶、沐舒坦等)和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并可适当加入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对于有严重排痰障碍者可考虑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经上述处理无效,病情危重者,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人工呼吸器是维持有效呼吸功能,保证呼吸衰竭抢救成功,减少后遗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因而必要时应适当放宽气管切开的指征。 ④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可使用呼吸兴奋剂,首选山梗茶碱,成人每次 3~ 6mg,儿童每次 0. 15~ 0. 2mg / kg,肌注或静脉滴注;亦可选用尼可刹米,成人每次 0. 375 ~ 0. 75g,儿童每次 5 ~ 10mg / kg,肌注或静脉滴注;其他如盐酸哌甲酯(利他林)、二甲弗林(回苏林)等可交替或联合使用。 ⑤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扩张剂可改善脑微循环、减轻脑水肿、解除脑血管痉挛和兴奋呼吸中枢。 可用东莨菪碱,成人每次0. 3~0. 5mg,儿童每次 0. 02~0. 03mg / kg;或山莨菪碱(654-2),成人每次 20mg,儿童每次0. 5~1mg / k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10~ 30 分钟重复 1 次,一般用 1 ~ 5 天;此外,还可使用阿托品、酚妥拉明等。 纳洛酮是特异性的吗啡受体拮抗剂,对退热、止痉、神志转清、纠正呼吸衰竭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早期应用。
4. 循环衰竭 可根据情况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强心剂、利尿药等,并注意维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
5.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目前对激素的使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有人认为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渗出,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等作用。 也有人认为它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继发感染机会,且疗效不显著,不主张常规使用。 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在重型患者的抢救中酌情使用。
(三) 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应加强护理,防止压疮和继发感染的发生;进行语言、智力、吞咽和肢体的功能锻炼,还可结合理疗、针灸、推拿按摩、高压氧、中药等治疗。
乙脑的预防应采取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一) 控制传染源
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患者隔离至体温正常。 但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故应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近年来应用疫苗免疫幼猪,以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从而控制人群中乙脑的流行。
(二)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和灭蚊是预防乙脑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应消灭蚊孳生地,灭越冬蚊和早春蚊,重点做好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等场所的灭蚊工作,减少人群感染机会,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叮咬。
(三)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 我国已经有十几个省、直辖市将乙脑疫苗纳入了计划免疫。 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地鼠肾细胞灭活和减毒活疫苗,保护率可达60%~90%。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一般接种2次,间隔7~10 天,第 2 年加强注射1次,连续3次加强后不必再注射,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前1个月完成。 接种时应注意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以免引起过敏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慢性乙醇中毒者禁用。 我国目前大规模生产的减毒活疫苗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抗体产生率高。 近年来一些新型疫苗如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尚在研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