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登革热
登革热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dengue fever

英文缩写
DEN
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DEN)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重症登革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多器官大量出血和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多见于儿童,病死率高。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多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其发病率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升。占世界人口40%以上的约25亿人面临患病危险。据WHO估计,每年世界上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20世纪70年代,仅有9个登革热流行较重的国家,而目前登革热已经分布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地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等区域,流行国家已经超过100个,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区是发生最严重的地区。2008年,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有120多万病例,2010年为230多万。近来,报告病例数持续增长。随着疾病向新的地方蔓延,不仅病例数量出现上升,而且还发生暴发性疫情。现在欧洲存有可能出现登革热疫情的威胁,2010年法国和克罗地亚首次报告出现了登革热地方传播情况。另有三个欧洲国家发现了输入性病例。2012年,在葡萄牙马德拉岛发生的疫情造成2000多人患病。除了葡萄牙之外,还在欧洲其他10个国家发现了输入性病例。2013年,仅美洲就报告了235万登革热病例,其中37 687属于重症登革热。201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和中国云南出现了病例。2014年,发病趋势表明:库克群岛、马来西亚、斐济和瓦努阿图的病例数会有上升,3型登革热(DEN-3)在经历了十多年下降之后会对太平洋岛国带来影响。最近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发生在2016年。

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我国广东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2014年广东全年报告病例超过4万例,预示我国登革热的防治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我国登革热主要发生在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等。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重症登革热1950年在泰国首先发现,以后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加勒比海地区相继发生本病流行。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40~5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核衣壳。外层为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根据抗原性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4型登革热病毒均可引起重症登革热,而以第2型最常见。1985年在我国海南省出现的重症登革热也是由第2型登革病毒引起的。

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新生小白鼠脑中生长良好,病毒在细胞质中增殖,可产生恒定的细胞病变。目前最常用C6/36细胞株来分离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70℃存活8年以上。登革病毒对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0.65%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敏感。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天,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天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病毒。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本病尚未发现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还未肯定。

(二)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则以白纹伊蚊为主。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在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感染恢复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部分免疫力,但只维持数月;对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乙型脑炎病毒和圣路易脑炎病毒,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此外,初次感染恢复后若再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病毒会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

(四)流行特征

1.地理分布

登革热主要在北纬25°到南纬25°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主要发生于海南省、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登革病毒常先流行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与人员的频繁流动,登革热的远距离(如城市间、国家间)传播已逐渐引起重视。重症登革热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的当地居民之中,外来人很少发生。可能由于多数当地居民血液中存在促进性抗体(enhancing antibody)之故。在东南亚,本病好发于1~4岁儿童,在我国海南省则以15~30岁占多数。

2.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孳生有关,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在广东省为5~11月,海南省为3~12月。

3.周期性

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但近年来流行周期常不规则。

发病机制

(一)登革热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病理改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活检见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瘀斑中有广泛血管外溢血。脑型患者可见蛛网膜下隙和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重症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肺小脓肿形成等。

(二)重症登革热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婴儿则可通过胎盘获得抗体,这些抗体具有弱的中和作用和强的促进作用,故称为促进性抗体。它可促进登革病毒与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活性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微血管中渗出,引起血液浓缩和休克。凝血系统被激活则可引起DIC,加重休克,并与血小板减少一起导致各系统的出血。

病理变化主要是全身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出血和血浆蛋白渗出。微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可直接检测血清中有无病毒组分,也可通过血清学方法作出间接诊断。各种方法的敏感性取决于疾病的持续时间,以及患者是在病程的哪个阶段接受评估。

在病程的第1周里,诊断方法可为通过RT-PCR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核酸或检测病毒抗原非结构蛋白1(NS1)。初次感染时,NS1检测的敏感性可超过90%,并且抗原血症在发热消退后仍可持续数日;再感染时检测NS1的敏感性较低(60%~80%)。

发病4日即可检测到病毒特异性IgM。患者的临床综合征符合登革热表现时,一般是取单份样本检测IgM,以便完成推定诊断。临床医师可通过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后10~14日采集)的配对标本出现IgM血清转化来确诊登革热,并可通过抗体滴度升高至4倍或以上来诊断急性DENV感染。

检测到病毒特异性IgG的可能性取决于患者是初次感染还是再次感染。初次DENV感染的特征为抗体应答缓慢且滴度较低;起病7日后可检测到较低滴度的IgG,并且滴度会缓慢升高。再次DENV感染的特征为:抗体滴度在起病4日后开始迅速升高,并且有广泛的交叉反应。如果近期感染了有相似抗原性的黄病毒,如黄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或寨卡病毒,或是接种了这些病毒的疫苗,血清学会受到干扰。

分离病毒(培养法)也能确定DENV感染;但一般无须将培养法作为临床诊断工具,因为其通常不能在有临床意义的时间范围内得到培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在组织样本中检出DENV蛋白,其中肝组织的检出率较高,但多无必要。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一)登革热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变化等。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粪便通畅。

2.对症治疗

(1)高热时先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物,以防在G6-PD缺乏患者中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5mg,每天3次。

(2)出汗多、呕吐或腹泻者,应及时口服补液,非必要时不滥用静脉补液,以避免诱发脑水肿。

(3)镇静止痛:可给予地西泮、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二)重症登革热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1.补液原则

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可给予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尿量达约0.5ml/(kg·h)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静脉补液量。

2.抗休克治疗

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输液种类及输液量见补液原则,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3.出血的治疗

(1)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出血给予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

(2)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4.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二)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孳生地。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三)保护易感人群

首个登革热疫苗CYD-TDV已登记注册并于2015年12月首先在墨西哥推广应用,可供登革热广泛流行地区的9~45岁人群使用。

作者
黄玉仙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传染病学(第9版),第9版,978-7-117-26666-6,2018.09
上一篇: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下一篇:流行性乙型脑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