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yellow fever
黄热病(yellow fever)是由黄热病毒所致,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非人灵长类动物间也是经蚊传播而感染,该自然感染可周期性发生。黄热病属于WHO规定的检疫传染病之一,2016年3月我国首次报告了输入性病例。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黄染、出血等,重症病例可表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黄热病毒后,80%以上的患者是轻症和隐性感染,重症病例的病死率高。
过去二十年,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砍伐森林,人口迁移和气候变化等原因,黄热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黄热病毒属于黄热病毒科,黄热病毒属,与同属登革热病毒属有交叉免疫反应。
黄热病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两种。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发病4日内患者的传染性更大。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以及其他灵长类。城市型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丛林型的传播媒介蚊种较多,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煞蚊属(Sabethes)和趋血蚊属(Hemagogus)等。蚊吮吸病猴等的血后的9~12日即具有传染性。人因进入丛林而被感染。
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有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剂量解热镇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为每次250~500mg、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每次10~15mg/kg,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其他包括保肝、补充凝血因子、肾脏透析等。
体温正常,临床症状缓解,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可出院;无条件检测者,应住院隔离10天。
本病可以预防,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及灭蚊,年满9个月以上者即可皮下注射一剂活性减毒黄热病疫苗,7~10天后出现抗体。赴疫区人士至少提前10天进行该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