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oliomyelitis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后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而后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我国长期大力执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预防,现已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流行。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呈小球形,直径20~30nm,按其抗原性的不同分为Ⅰ、Ⅱ、Ⅲ共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病毒颗粒的核心是单股正链RNA,外面包裹着蛋白衣壳,无包膜,衣壳蛋白由60个结构相同的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又由病毒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其中VP1在病毒表层暴露最充分,是引起中和反应最主要的抗原决定簇,是构成病毒最主要的抗原,也是测序的首选区,是监测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的重要依据。
脊髓灰质炎病毒耐寒不耐热,在外界环境中较稳定,低温冷冻下可存活数年,污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加热56℃ 30分钟即可灭活,煮沸、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死,能耐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对高锰酸钾、碘酊、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上述均可使其迅速灭活。
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决议。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持续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使全球范围内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了99%以上,从当时逾125个流行国家估计的35万例病例,下降至2018年报告的29例病例。2000年我国已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的目标
在三株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中(Ⅰ型、Ⅱ型和Ⅲ型),Ⅱ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已于1999年宣布消灭。自2012年11月尼日利亚最后一个报告病例以来,没有发现Ⅲ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因此,于2019年10月24日世界脊髓灰质炎日,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认证委员会(GCC)正式宣布Ⅲ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被正式消灭,这也代表着,全球三种不同型别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中,Ⅱ型和Ⅲ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已经彻底被消灭,仅剩Ⅰ型还存在野毒株导致的病例。2018年全球仅与我国接壤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报告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33例。在全球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之前我国仍然存在输入性野病毒引致脊髓灰质炎的风险。
(一)传染源
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于潜伏期末即从鼻咽部分泌物和粪便中排毒,病后一周内排毒最多,持续时间可达3~6周,少数可长达3~4个月。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消化道途径传播。粪便中含病毒量多,持续排毒时间长,可污染水、食物、手和玩具等传播。疾病早期口咽分泌物也可排出病毒由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三)易感性
儿童为易感人群,好发年龄为4月龄至5岁,占90%以上。病后可获特异性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可呈流行或散发,夏、秋季多见。热带和亚热带无明显季节性。与我国接壤的巴基斯坦、阿富汗是全球仅剩的尚有地方性传播的国家。
致病与病毒量、毒力和宿主特异性免疫力相关。病毒侵入易感者咽部及肠道壁的淋巴组织内增殖,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阻止其增殖,使感染中断。少数患者病毒侵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使病毒到达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内继续增殖,病毒再次入血(即第二次病毒血症),若机体免疫反应能清除病毒使疾病停止发展,则成为顿挫型。若病毒量大、毒力强或机体免疫力弱,则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脊髓和脑干,沿神经轴索侵犯脊髓前角灰质细胞。按病变轻重,呈现无瘫痪至不同程度的瘫痪类型。
病变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尤其颈段和腰段脊髓,其次为脑干和小脑神经核。病灶呈多发性散在分布,可见神经细胞内细胞器溶解、细胞核浓缩及坏死,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神经胶质纤维增生。
(一)血常规和脑脊液检查
血中白细胞正常或增多,早期可以中性为主。脑脊液白细胞数麻痹前期轻度增加,以单核细胞为主,热退后细胞数较快恢复正常。而蛋白质稍有增加可持续稍久,恢复期蛋白细胞呈轻度分离现象。
(二)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
起病1周内从咽部和在出现麻痹后14天内采集2份粪便标本,2份间隔至少24小时,每份5~8g,冷藏送规定实验室,易分离到病毒。急性期从血液、脑脊液中也可分离病毒,但阳性率低。
2.特异性抗体检查
血清和脑脊液中检测脊髓灰质炎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脊髓灰质炎特异性IgG抗体呈≥4倍增高,有辅助诊断意义。
本病至今仍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强调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护。
(一)前驱期及麻痹前期
对症支持治疗如镇静剂、解热止痛剂,避免肌内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以减少瘫痪的发生。保证足够的体液量及电解质,给予营养丰富适于消化的饮食。卧床至热退尽后1周,仍需避免运动1~2周,康复后60天仔细体检有无轻微肌力、肌张力异常。
(二)麻痹期
维持生命体征,保持气道通畅,防治肺部感染。鼓励进食,给予足够的水量和营养,不能进食则静脉供给。保持功能体位,防止肢体受压。适当选用神经营养类中、西药物。发现呼吸肌受累,给予吸氧,必要时采取辅助呼吸。
(三)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加强对麻痹肌群的功能锻炼,可用针灸、按摩、推拿、理疗等康复手段促进麻痹肌肉的恢复。如因严重后遗症导致脊柱、肢体畸形,可行手术矫治。
(一)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及时传报,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倾倒。有密切接触史者医学观察20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公共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规范洗手。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及管理工作。
(三)保护易感人群
维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对外来人群查漏补种,重点地区开展强化免疫接种是控制和预防输入野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措施。
1.主动免疫
自2016年4月以来全球未再有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但口服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tOPV)可引起VAPP,虽然罕见但很严重,或导致VDPV循环。近十年VDPV在报告病例中>94%源自Ⅱ型VDPV循环,随之改为口服Ⅰ、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活疫苗(bOPV)。VAPP主要发生在接种第1剂OPV后,约占90%。由于OPV的黏膜免疫效果和群体免疫效果均优于IPV,WHO建议免疫程序采用IPV后再用bOPV的序贯接种程序。
2016年底我国新发布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至今接种程序:出生后2月龄注射1剂IPV,3、4月龄及4岁各服1剂bOPV。少数城市3、4月龄改用IPV注射。
2.被动免疫
禁忌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易感儿童,在流行地区或与脊髓灰质炎患儿密切接触,可及时使用人体免疫球蛋白0.3~0.5ml/kg,以提高被动免疫力,可维持2~4周,每月一次连用2个月,可暂免发病或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