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umps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是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全身其他腺组织也可受累,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睾丸炎、胰腺炎或卵巢炎。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儿童中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mump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uV),2007年我国将流行性腮腺炎列入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me,NIP)控制疾病。两剂免疫策略已使2016年全国腮腺炎的发病率降至12.84/10万,而北京地区的发病率降低到 10.26/10 万。
其病原体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该病毒为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A~L共12个基因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是F基因型。病毒颗粒为不规则球面体,直径约90~300nm。此病毒具有V抗原(病毒抗原)和S抗原(可溶性抗原),感染后1周患者体内可出现抗S抗原抗体,2周内达高峰,以后渐下降,可持续存在6~12个月,此抗体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V抗体出现晚,病后2~3周才可测得,4~5周达高峰,2年后仍可测出,此抗体对病儿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本病毒在乙醇、甲醇、1%甲酚皂溶液中经数分钟即可被杀灭,病毒经紫外线照射可迅速死亡。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在冷冻的条件下可生存较久,-65℃可生存几个月至几年,4℃可保持活力几天,在37℃只能生存24小时。此病毒还可在鸡胚羊膜腔和各种组织(人和猴)培养中增殖,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猪、鸡、羊等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高峰为冬、春季,其他季节也有散发病例。我国各地区均有此病发病。2岁以下小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发病者少见,本病主要见于年长儿,在集体机构中可发生暴发流行。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病人的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据国外报告,正常人群中隐性感染率达30%~40%。这一部分人在流行病学上起重要作用。传播途径主要为唾液及飞沫传播。人类对腮腺病毒有普遍的易感性,一次感染之后,包括隐性感染在内,均可获得终身免疫。
病毒经飞沫传入体内,主要通过口及鼻黏膜,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随之病毒经血液至全身各器官,最常累及唾液腺如腮腺、舌下腺、颌下腺,也可侵犯胰腺、生殖腺、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引起炎性病变。
受侵犯的腺体出现非化脓性炎症病变,腺体增大,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其被膜可见点状出血,腺体细胞发生混浊、肿胀或坏死,腺体间质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淋巴、单核及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腮腺管水肿,管腔中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堆积,阻碍唾液的正常排出,腺体分泌发生困难并潴留在腺体内,使唾液中的淀粉酶经淋巴入血,引起血中的淀粉酶升高。并从尿中排出,使尿淀粉酶增高。并发睾丸炎时曲精细管上皮充血、出血、水肿及可产生渗出物。并发胰腺炎时除充血、水肿外,还见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性变化。脑部病变主要在白质,以水肿及胶质细胞增生为主。神经细胞变性、神经元水肿。脊髓也可有类似病变。
1.腮腺和或颌下腺
呈弥漫性间质水肿和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单核白细胞浸润,腮腺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管腔内充塞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细胞残余,腺泡间血管充血。由于分泌液溢流等使腺体细胞受损加重。
2.腮腺炎脑部病变
为脑膜脑炎和脑炎,受感染后脑部血管周围神经元细胞溶解和单核细胞性血管套病变;广泛小神经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相对减少。
3.胰腺和睾丸受累时
胰腺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病变时睾丸精曲小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渗出物。
(一)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总数正常或者稍增高,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
(二)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炎肿胀程度成正比。此酶增高也可能与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病变有关。
(三)血清学检测
①中和抗体试验:低效价1∶2即提示现症感染。②补体结合试验:病程早期及第2、3周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即有诊断意义。③血凝抑制试验:用鸡胚受病毒感染,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鸡的红细胞凝集,腮腺炎患者恢复期血清有很强的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2次测定效价相差4倍以上,即为阳性。
(四)病原学检测
1.检测特异性抗体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效价增高是近期感染的诊断依据。常用ELISA法,此法敏感、特异、简便,对腮腺炎病毒感染后不表现腮腺炎,但呈脑膜脑炎或脑炎的病例,可检测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来明确诊断。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S抗体不增高而V抗体增高表明既往感染。
2.分子生物学检测腮腺炎病毒RNA
RT-PCR和巢式PCR检测病毒RNA的敏感度高。此外基于TaqMan探针的一步法实时定量PCR可测定从10~108拷贝/ml的病毒载量,该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
3.病毒分离
腮腺炎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并发脑膜脑炎或脑炎患者的脑脊液也常可分离到病毒。起病2周内的尿液可检测到病毒,因病毒血症很短暂,血中只在病初2日内可能测到。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对症治疗,至腺肿完全消失为止。高热降温、减轻腺体炎症所致疼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抗菌药无效。中药是常用的药物,内服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单味药用板蓝根。局部用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加减,用醋调后外敷,是否确实有效,有待一定数量病例严格对照观察证实。临床用干扰素治疗,是否有加速消肿、缩短疗程的效果尚有不同意见。局部也可用透热、红外线等理疗。
并发睾丸炎时,可用棉花及丁字带将睾丸托起,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早期使用激素治疗可缩短病程,口服泼尼松1~2mg/(kg·d),重症病例可短期用甲泼尼龙 1~3mg/(kg·d)静脉滴注。
并发胰腺炎时应禁食,静脉输液加用抗生素。脑膜脑炎患者按病毒性脑炎治疗。
1.主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已证实安全有效,我国儿童计划免疫采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采取2剂次接种,分别在8月龄和18月龄进行,部分地区在4~6岁时再加强接种1剂次。腮腺炎疫苗的有效性相对较低,单剂疫苗注射的有效率为80%,2剂疫苗可达90%保护效果;疫苗接种后仍然可以感染腮腺炎病毒,但症状较轻,并发症较少。疫苗一般无发热或其他反应,但孕妇、免疫缺陷及对鸡蛋过敏的病儿宜忌用。
2.被动免疫
丙种球蛋白和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均无预防效果。也不能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隔离与留观
患者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对接触者应逐日检查,见有可疑症状,应隔离观察。集体儿童机构应检疫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