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ubella;German measles
风疹(rubella,Germanmeasles)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孕妇感染风疹,将会导致胎儿严重损害,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tial rubella syndrome,CRS)。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为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中的唯一致病原,与其他披膜病毒科病毒不同,RV的唯一自然宿主是人。风疹病毒外形呈球形,直径为(58±7)nm,基因组全长9 762个核苷酸。主要由外层囊膜和内层的核衣壳两部分构成,含三种结构蛋白即E1、E2和C。E1和E2为包膜糖蛋白,以异二聚物的形式分布在外层囊膜上,核衣壳直径为(33±1)nm,由病毒的RNA和C蛋白组成。在E1蛋白上具有与RV的血凝活性(HA)、溶血活性(HL)和诱导中和抗体反应有关的抗原决定簇,并在RV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RV只有一种血清型。RV可在胎盘、胎儿体内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的婴幼儿体内生存增殖,造成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弱,对紫外线、乙醚、氯仿、甲醛、氯化铯、去氧胆酸敏感。RV不耐热,56℃ 30分钟、37℃1.5小时均可将其杀灭。在-70~-60℃可保持活力3个月,干燥冰冻下可保存9个月。
RV 有 12 个基因型(1B、1C、1D、1E、1F、1G、1H、1I、1J、2A、2B、2C)和1个临时基因型(1a)。中国分子流行病学监测资料显示,在中国 10个省已发现有 4个基因型(1E、1F、2A、2B),近年1E基因型逐渐成为RV优势流行基因型。
(一)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和隐性感染者。在发病前10天和出疹后15天均有传染性,起病前1日和当日传染性最强。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液、大小便等均可分离出病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其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均可感染家庭成员及医务人员,甚至引起婴儿室中的传播。RV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有多种先天畸形的CRS。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高发年龄在发达国家为5~9岁,在发展中国家为1~5岁,可在集体机构中流行。自开展疫苗接种后,近年来成年患者增加。四季均可发病,但4—6月高发。
孕妇在孕早期感染RV,可引起CRS,怀孕的前3个月内感染RV,胎儿发生畸形的危险性最大。
经呼吸道感染后,RV首先在上呼吸道黏膜及颈淋巴结内生长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淋巴组织引起淋巴结肿大。RV经皮肤等组织后病毒血症很快消退,但鼻咽部在出疹后可持续排毒6天。孕妇原发感染RV后,无论有无症状,病毒都会在病毒血症期感染胎盘,进而侵及胎儿。先天性风疹的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可能是:①病毒直接导致特异性细胞坏死、凋亡;②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并使染色体断裂导致器官发育障碍;③血管内皮受损导致胎儿供血不足;④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和自身抗体形成导致自身免疫性损伤;⑤持续性感染引起迟发性疾病。
淋巴结可见水肿、滤泡细胞增生和结构特征消失;呼吸道见轻度炎症;皮疹处真皮上层毛细血管充血和轻微炎性渗出;并发脑炎时,可见弥漫性肿胀、非特异性变性、血管周围和脑膜单核细胞性渗出;并发关节炎时,滑膜可见散在脓性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增生。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部分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二)病毒分离
取患者鼻咽分泌物,先天性风疹患者取尿、血液、骨髓等培养于RK-13、Vero或SIRC等传代细胞,可分离出RV,再用免疫荧光法或酶标法鉴定。
(三)RV-RNA检测
斑点杂交法检测RV-RNA,灵敏度达1~2pg水平。但有少量假阳性。
(四)血清抗体测定
如红细胞凝集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血凝抑制试验具有快速、简便、可靠的优点,可广泛应用。此抗体在出疹时即出现,1~2周后迅速上升,4~12个月后降至开始时水平并可维持终身。双份血清(间隔1~2周采血)特异性IgG≥4倍升高有诊断意义。也可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唾液的风疹特异性IgM抗体,出疹后5~14天阳性率可达100%,阳性者示近期感染,新生儿血清特异性IgM阳性,可诊断先天性风疹。特异性IgM抗体于发病4~8周后消失,只留有IgG抗体。IgM检出阳性率大致为:出疹当日为0,病程2~5天为51.0%,6~25天为81.5%,检测时间在病程6~25天为宜。局部分泌型IgA抗体于鼻咽部分泌物可查得,有助诊断。
(五)RV抗原检查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咽拭子涂片剥脱细胞中RV抗原。但诊断价值待观察。
(一)一般对症治疗
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较显著者,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给予对症处理。
(二)并发症治疗
有严重关节炎时,阿司匹林可缓解症状。风疹脑炎治疗同其他病毒性脑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有出血可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三)先天性风疹
无症状感染者无需特别处理,但应随访观察,以期及时发现迟发性缺陷。有严重症状者应做相应处理:①有明显出血者可考虑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必要时输血;②肺炎、呼吸窘迫、黄疸、心脏畸形、视网膜病等处理原则同其他新生儿;③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青光眼者需积极处理,白内障治疗最好延至1岁以后;④早期和定期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以早期诊断耳聋而及时干预。
预防重点是妊娠期妇女。
(一)隔离检疫
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但本病症状轻微,隐性感染者多,故易被忽略,不易做到全部隔离。一般接触者可不进行检疫,但妊娠期,特别妊娠早期的孕妇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二)主动免疫
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rubella attenuated live vaccine,RubV)是目前预防风疹和CRS最有效的手段。RubV有单价、风疹-麻疹二联疫苗和风疹-麻疹-腮腺炎三联疫苗三种。
95%以上的>12月龄儿童接种单剂次RubV后产生血清风疹抗体,超过90%受种者产生的免疫保护至少持续15年,但随时间推移免疫力逐渐减弱。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
我国已将RubV纳入计划免疫,8月龄初免,6岁时复种1剂;后续再对2~14岁儿童和易感育龄期妇女(在校青春期女生、20~35岁育龄期妇女等)开展强化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