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easles;rubeola
麻疹(measles,rubeola)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为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色斑丘疹、口腔麻疹黏膜斑、发热、咳嗽、鼻咽炎及眼结膜炎等。在疫苗前时代,该病在儿童中广为流行。1954年Enders等成功分离麻疹病毒,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全球推广应用麻疹疫苗,发病率明显下降。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Paramyxo-viridae)科中的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点为不含神经氨酸酶,电镜下呈多形球体,直径100~250nm。病毒中心为单股RNA,螺旋排列的蛋白质则组成衣壳体,包膜表面有2种类型小的突起,其中含有血凝素(H)和融合蛋白(F)。单股RNA的分子量为4.5kDa。已获得全基因组序列,据此可鉴别野病毒株和疫苗株。麻疹病毒至少编码8种结构蛋白,分别为F、C、H、L、M、N、P和V,其中核蛋白(N)、磷酸聚合酶蛋白(P)和大蛋白(L)结合于RNA,蛋白C和V参与病毒转录和复制,M(基质蛋白)蛋白及糖蛋白H和F为与病毒包膜相关的蛋白,H蛋白参与病毒吸附宿主细胞,而F有助于病毒在细胞间扩散。H和F蛋白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灵长类组织内广泛分布的补体调节蛋白CD46为麻疹病毒受体,在上皮细胞可能还存在其他受体。麻疹病毒存在基因和抗原变异,H和N的基因序列最易发生变异。麻疹病毒在人胚和猴细胞中较易培养,接种5~10日后可产生病变。
麻疹病毒非常不稳定,对酸、蛋白酶和紫外线敏感,加热56℃15~20分钟即可灭活,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在-70℃病毒活力可保存5年以上,在空气飞沫中保持传染性达数小时,尤其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
(一)传染源
麻疹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密切接触麻疹患者后90%以上易感者可被感染。急性期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一般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及麻疹病毒携带者数量少,但近年也曾从这些人中分离到麻疹病毒,传染性虽低但不容忽视。
(二)传播途径和方式
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从潜伏期末到出疹期初,患者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在咳嗽、打喷嚏时,麻疹病毒可借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易感者鼻咽部或眼结膜侵入体内。密切接触患者也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本病传染期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的10天中。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较少。
(三)易感者
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者,或接种过疫苗而抗体已下降至低水平者均为易感者。初生儿可经胎盘获得被动免疫抗体,该被动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大多至9月龄时抗体已测不出,但近年报道母亲通过麻疹疫苗接种所获得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在普种疫苗之前,我国麻疹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4、5岁为高;广泛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有所延后。
(四)流行情况
麻疹一般呈地区性流行,世界各地均可见。在疫苗应用前,当易感者累积至40%人口以上时,人群集中的大城市可发生大流行,约每隔2~3年流行一次,而在人口分散且交通不便的农村、边区、山区则流行间隔较长。麻疹的传染性很强,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学校中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几乎90%以上可被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为高。男女发病率无差别,病后一般可获对本病的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
全球普遍推广麻疹疫苗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一些发达国家麻疹已获得控制,美国1963年起普种疫苗,至1982年发病率已降至0.7/10万,近十余年发病率均低于1/100万。我国在1949年前发病率约5000/10万,1965年普种疫苗后,1988年降至8.9/10万,2000—2009年为6.8/10万,2010年更是降至2.85/10万。目前病死率0.02/100万~0.13/100万。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麻疹仍呈现地方性流行。
我国普种疫苗前发病者98%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80%为4岁以下者。近十年来,麻疹发病率以1岁以下者最高,以下依次为1~6岁组,7~14岁组,≥15岁组;尽管十年中总发病数下降,但是婴儿病例数却从2000年的5184例增至2009年的16969例,同一时期的青年人发病也在增多,≥15岁者从10 506例增加至15638例。
麻疹病毒首先侵入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层,在呼吸道上皮组织及邻近的淋巴结内增殖,由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携带,病毒经初次病毒血症抵达全身网状内皮组织,并在其内繁殖,在前驱期始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出现发热,病毒随血流扩散到全身各脏器组织及皮肤黏膜。前驱期后3~5日,临床表现最明显,进入出疹期。在感染过程中,除了病毒直接侵犯宿主细胞引起病变外,机体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病毒入侵并刺激T淋巴细胞,使之大量分化繁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后者再遭遇病毒抗原接触时,乃释放淋巴细胞活性因子,引起病变处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及组织坏死。受病毒致敏的淋巴细胞有致胚胎细胞样变(blastogenic)并产生细胞毒作用,使该细胞发生毒性变,细胞增大并融合而形成多核巨细胞。有认为麻疹的病程是全身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感染后13~17日病毒血症渐止,病程进入恢复期。皮疹出现时IgM抗体开始上升,一周后IgG抗体出现并持续终生。
正常人患麻疹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力。病程第4~10日即可出现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和中和抗体等,抗体效价逐渐升高,至4~6周达高峰。补体结合抗体消失较快,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一年后下降至1∶4,有人报告自然感染后如未再接触麻疹病毒,则抗体滴度在15年后可下降到1∶16,大多终身可保持低水平。IgM出现早而最多存在6周,血中IgG可持续较久,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测出sIgA。麻疹抗体水平长久维持的机制尚不清晰,认为可能与麻疹病毒感染后在体内长期隐匿或反复暴露麻疹病毒导致抗原持续刺激所致。可再次感染麻疹病毒但多无症状,血中可检测到抗体滴度上升。
在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中并未发现反复感染麻疹,提示细胞免疫在防止麻疹反复感染中起一定作用。曾患过麻疹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于接触麻疹抗原后可被激活,产生麻疹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麻疹感染过程中,CD8和CD4细胞均被激活,两者可能在病毒的清除及皮疹的发生中起作用,有细胞免疫缺陷或低下者(如白血病、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先天免疫缺陷者等),机体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易患重症迁延型麻疹,且常无皮疹,易发生致死性的巨细胞肺炎(Hecht肺炎),即使注射大量被动免疫抗体也无用。麻疹恢复期时细胞免疫出现抑制,抑制性细胞因子水平上升如IL-4,可出现对结核菌素反应抑制现象,可导致原有结核病灶恶化,也可使湿疹、哮喘症、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得到暂时缓解。
麻疹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多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Warthin-Finkeldey巨细胞,其大小不一(15~100μm),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噬酸性包涵体,尤以胞质内为多,电镜下发现包涵体内有病毒。此种巨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网状内皮组织内。另一种相似的巨细胞,主要存在于呼吸道,称上皮巨细胞,核内外也有嗜酸性包涵体,常可从上皮表面脱落,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找到。鼻咽喉及气管、支气管黏膜除可见上皮巨细胞外,还可见广泛的肿胀、充血、淋巴细胞浸润,管腔内充满炎性分泌物。肺部有间质性肺炎,也可见多核巨细胞,严重时可形成麻疹巨细胞肺炎,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呈大片支气管肺炎,可伴肺实质病变。麻疹的皮疹切片中可见真皮层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大、水肿、单核细胞浸润,血浆和红细胞渗出,引起色素斑,表皮细胞可见变性,多核巨细胞,坏死空泡形成及后角化脱屑。口腔麻疹黏膜疹(Koplik spots)的病变与皮疹相似。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浸润,甚至出现脱髓鞘改变。严重麻疹病例则可有心、肾、肝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
(一)周围血象
出疹期白细胞计数降至(4~6)×109/L,常见中性粒细胞下降。
(二)分泌物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
鼻咽及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瑞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多核巨细胞,同时可检测特异麻疹病毒抗原,在出疹前后1~2日即可出现抗原阳性,早于麻疹黏膜斑,有助于早期诊断。
(三)病原学检查
可采取病毒分离、麻疹病毒抗原或RNA检测及特异性血清学等方法。病毒分离技术较困难,无法广泛开展,可用于诊断抗体反应极低的免疫缺陷病患者。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鼻分泌物或尿沉渣细胞上的病毒抗原,可用于麻疹快速诊断。采用RT-PCR方法能检测麻疹病毒RNA。
临床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血清学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麻疹特异性血清抗体4倍及以上增高具有诊断意义。中和抗体的检测技术较复杂,不易推广,而补体结合试验则敏感性较低,血凝抑制试验也较少使用。所以目前常用的是酶联免疫方法(ELISA),其操作简便、敏感。此法可测特异性IgM抗体,可用作急性期麻疹的诊断,麻疹IgM抗体可持续至起病后1个月。另外,滤纸片微量血抗体检测也在应用。
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患者需卧床休息,单间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宜温度及湿度,衣被不宜过厚,眼、耳、鼻、口腔、皮肤均应保持清洁。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适当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保证足够的液体补充。继发细菌感染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但不推荐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对6月龄~2岁住院麻疹患儿及存在免疫缺陷、维生素A缺乏、肠吸收障碍及中~重度营养不良的麻疹患儿推荐补充维生素A,有助于减轻麻疹病情,降低病死率。剂量:6个月~1岁10万IU,>1岁~2岁20万IU,分2日口服。
可辅助使用中医中药,初热时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g),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熏,待稍凉后可以药汁抹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出疹期宜清热解毒透疹,用清热透表汤;重症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现为清热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气汤,恢复期宜养阴清热,可予以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
并发症治疗:①肺炎:按一般肺炎处理,继发细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重症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食少者适当补液及其他支持疗法。②心血管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时及早应用强心药,同时应用利尿药。控制补液总量和速度,维持电解质平衡,循环衰竭按休克处理。③脑炎:处理同病毒性脑炎,重点在对症治疗,降温止惊,昏迷时加强护理。目前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无特殊治疗。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患者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流行。
(一)主动免疫
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以防因来自母体的抗体中和疫苗病毒,造成免疫失败。尽管发病率已有明显降低,但是要达到WHO消灭麻疹的目标(发病率低于1/100万)仍有距离,因此我国目前仍定于8月龄初种1剂,18~24月龄加强1剂。因接种后抗体应答水平11~12月龄者高于8~9月龄,故国外多主张在12~15月龄初种,1年后加强。麻疹活疫苗可与腮腺炎疫苗和风疹疫苗混合(MMR疫苗)注射,我国自2007年起第1剂使用麻疹、风疹二联疫苗,第2剂使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疫苗应保存在2~10℃暗处,一次皮下注射0.2ml,各年龄剂量相同。接种疫苗后反应一般较轻微,5~14日后可有低热数日,偶见稀疏淡红皮疹。易感者在接触麻疹患者后2日内,若立即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有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白血病、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和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均不宜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近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血清抗体效价多有上升,阳性率可达95%~98%,偶有免疫失败者。
(二)被动免疫
体弱多病及免疫力低下易感者如接触麻疹患者,6日内给予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可预防或减轻疾病,6日后再给予则无法阻止疾病进展。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
(三)综合预防措施
发现麻疹患者后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进行呼吸道隔离直至出疹后5日,有并发症者延至10日。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