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组急性、自限性常见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成人每年可发生1~3次、儿童每年可出现2~7次呼吸道疾病,其中约半数由病毒引起,儿童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而成人则以上呼吸道病变为主。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轻者如普通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呈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甚至可导致死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
鼻病毒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为无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直径为15~30nm,耐乙醚而不耐酸。目前有150多个血清型,是人类感染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根据基因分型,鼻病毒目前至少可分为A、B、C三型。鼻病毒在双倍体细胞33℃旋转下培养条件最佳,在-70℃时能长期生存,在4℃条件下也能生存数周,而加热至50℃数分钟后即能被灭活,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3日,在鼻分泌物内存活5~7日,在鼻咽部可延长至2~3周。鼻病毒通过人与人接触,或与物品接触后,经鼻黏膜或眼结膜感染。最大传染期在疾病最初5日内。鼻病毒的感染具有自限性,是人类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因,占感冒病因的1/2~2/3;对于小于4岁的儿童,鼻病毒无症状感染率在12%~32%。与成人相比,儿童更易感染鼻病毒C型,且与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和学龄前儿童哮喘诱发和/或加重有关,几乎50%的患儿合并喘息。该病毒多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及肠道病毒等。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尤以春秋季为多,但每年的流行随着地区的气候变化而变化。由于鼻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变异,新型不断发生,故易重复感染,不同型别的毒株可同时在人群中流行。
(二)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
该病毒有别于流感病毒,被命名为副流感病毒。本组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系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直径为150~300nm。目前已有Ⅰ~Ⅳ型四个血清型,Ⅳ型又可分为A、B两个亚型。按照其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两个属:Ⅰ型和Ⅲ型归呼吸道病毒,Ⅱ型和Ⅳ型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及融合蛋白,使病毒易于附着和穿透上皮黏膜细胞而致病,其病毒抗原稳定,不易发生变异。副流感病毒是主要引起婴幼儿和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和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对2009年7月至2016年6月在广州收集的11 398份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的呼吸系统样本病毒核酸检测发现,5 606例检测出一种或多种病原体阳性;副流感病毒502例,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1 690例。不同血清型的副流感病毒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均不同,Ⅰ、Ⅱ型易发病年龄在2~5岁,夏、秋季发病较明显,并有隔年1次的流行趋势,易引起普通感冒和喉气管支气管炎。Ⅲ型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以晚春流行为主,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Ⅳ型病毒较少引起有症状的呼吸系统感染。由于该病毒仅侵犯呼吸道的表层组织,在上皮细胞中增生,所致的免疫反应不持久,故易反复感染。发病1周内均能分离到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咽拭子或肺泡灌洗液中病毒核酸是目前主要的快速检测方法。由于存在交叉反应(Ⅳ型与腮腺炎病毒)及重复感染,故抗体检测都不采用。
(三)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
腺病毒为无包膜、核内复制的双链DNA病毒,属腺病毒科乳腺病毒属,直径为70~90nm,呈20面体对称,-20℃低温下较稳定。目前已发现至少90个基因型,分为A~G共7个亚属,不同型别腺病毒的组织嗜性、致病力、流行地区等特性不同。与呼吸道感染相关的 HAdV 主要有 B 亚属(HAdV-3、7、11、14、16、21、50、55型),C 亚属(HAdV-1、2、5、6、57 型)和 E 亚属(HAdV-4 型)。腺病毒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4%~10%,重症肺炎以3型及7型多见。HAdV-7B型是2019年我国南方发病地区主要流行株。腺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主要在冬、春季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腺病毒,但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较易感染。幼儿园、大学或新兵营容易发生群体性感染。全球多次报道的由腺病毒引发的呼吸道疾病,都是在新兵中暴发流行。2019年冬、春季在我国北方某部士官学校腺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感染率高达35.14%,以7型为主。临床上腺病毒感染可表现为各类型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膀胱炎、脑炎、角膜炎、腹泻等,其中腺病毒肺炎是婴幼儿肺炎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重症病例易遗留慢性气道和肺疾病。在诸多的呼吸道病原体中,腺病毒感染在我国比较普遍。本组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口传播,也可经飞沫、家具、污染游泳池水或移植的脏器传播,故腺病毒感染的患者必须被相对隔离。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眼或咽拭子或粪便中分离到病毒,阳性率可达60%~65%;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抽吸物、鼻咽拭子、痰液及肺泡灌洗液中病毒抗原,一般发病3~5天内检出率最高,重症病例2~3周仍可阳性。定量PCR检测方法比传统的病毒培养和病毒抗原检测敏感性更高。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直径为120~200nm,属副黏病毒科的肺病毒属,有A、B2个血清型。本病毒极不稳定,在室温下2日内或4℃冰箱内4~6日效价即下降100倍。该病毒可在世界各地引起暴发流行,流行期间2岁内儿童50%被感染,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儿童和成年人再次感染本病毒后,可引起轻度的上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以秋、冬季为多见。呼吸道局部存在IgA抗体,可防止感染,但一般幼儿呼吸道局部缺乏IgA抗体,感染早期IgA有部分升高而到晚期则逐步下降,故易引起重复感染。成人感染后表现为轻度上呼吸道疾病,但也能引起老年人肺炎等严重疾病。本病毒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经飞沫传播,起病2~8日内可分离到病毒,ELISA和IFT方法可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在婴儿中,病毒培养的敏感度可达75%,病毒抗原检测的敏感度达80%。而对成人来说,病毒培养的敏感度仅达30%左右。在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中,鼻分泌物中病毒抗原检测的敏感度仅为15%。检测病毒核酸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优点,3/4培养阴性的病例通过核酸检测阳性。
(五)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
人偏肺病毒是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的偏肺病毒属。hMPV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状平均直径150~600nm,包膜上有突起,病毒具有融合基因蛋白、核蛋白和黏连蛋白,其中基因蛋白具有抗原决定簇。迄今欧洲、北美、大洋洲分离的hMPV分属A、B两个基因型及4个基因亚型包括A1、A2、B1及B2,其中A2型再被分为A2a和A2b。根据北京地区2010年8月到2016年7月连续6年10 918份急性呼吸道感染样本病原核酸检测发现,hMPV感染率2.7%,A型感染占优势,约为47.2%。人群对两种基因型无交叉免疫力。临床表现与RSV感染类似,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并在诱发哮喘、COPD急性加重中起重要作用。疾病的轻重与病毒的载量相关。流行季节为每年冬、春季。hMPV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且hMPV感染至少流行了60年,可导致所有年龄组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幼童、老年人常可伴随较严重的症状。在幼童中,hMPV是仅次于RSV的最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毒,其中以未满周岁的婴儿发病率最高,5岁儿童血清中hMPV抗体阳性率达100%。由于保护性免疫反应不完全或感染hMPV其他基因型,易发生再次感染,特别对于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hMPV细胞培养较困难,敏感细胞少,难以在常用的组织培养物中生长,感染诊断技术包括病毒培养、核酸扩增试验、抗原检测和血清学试验。
(六)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
系 2005年瑞典科学家Allander等对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大规模检测时,在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阴性的患儿鼻咽分泌物中发现的一种新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亚科,博卡病毒属。病毒为无包膜单链DNA病毒,呈20面体的小颗粒,直径为 20~26nm,HBoV分为 4种基因型,即HBoV1,HBoV2(A、B),HBoV3 与 HBoV4。 分化的人气道上皮细胞可用于病毒的体外培养。在血清及粪便中也可检测到病毒的核酸。人博卡病毒全球范围分布,但检出率各不相同,检出范围大概在1.5%~24.6%,这可能与标本的采集对象、方法、季节、保存方法、实验技术、引物的设计及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等有关。HBoV1主要感染人群为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多集中在冬、春季节,该病毒感染具有较高的混合感染率,常有其他呼吸道病毒同时被检出。与混合感染比较,仅感染博卡病毒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病毒载量,表明人博卡病毒确实具有致病性。临床上可表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部分患儿可同时伴有腹泻。
(七)人类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
人类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为无包膜、耐乙醚、直径为20~30nm的单正链RNA病毒。本组病毒由于缺乏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在进化过程中易于发生变异,新的人类肠道病毒血清型不断被鉴定出来。目前基于传统的血清中和试验和病毒衣壳蛋白VP1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的基因型分类法,肠道病毒除包括经典的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柯萨奇病毒(A组21个型、B组6个型)与埃可病毒(28个型)外,还包括用分子生物学定型方法新发现的肠道病毒。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决定,目前肠道病毒被分为70个血清型和100多个基因型,并且从HEV68型起的新型HEV按序号命名,同时将肠道病毒分为4个组。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人类肠道病毒是柯萨奇 A2、B3 与埃可 11、9、20 及人类肠道病毒 68、77、78、109等型。本病毒是引起夏季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八)其他病毒
如呼肠病毒1~3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新型冠状病毒和EB病毒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咽炎;麻疹、风疹和水痘在出疹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腮腺炎病毒感染在产生典型临床表现前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一)疫苗接种
如流感,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接种三价纯化疫苗,保护率可达70%~90%。
(二)被动免疫
在流行季节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保护高危人群。如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季节,高危婴幼儿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后,保护率达65%~85%。
(三)抗病毒
针对可能的病原,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四)对症处理
对发热、畏寒、头痛、咳嗽、全身酸痛者,可予以退热镇痛类药物对症治疗,亦可采用相应的中成药治疗。一般情况下无须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