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禽流感
禽流感
概述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的全称是禽类流行感冒病毒感染。人禽流行性感冒(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感染(简称H5N1型禽流感)首次于1997年在我国香港传染给人类,发生人H5N1型禽流感,造成18人患病,其中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目前人禽流感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但由于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后的高病死率(60%以上)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从而导致在人间传播等,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其他亚型的禽流感包括H7N7与H9N2也可感染人类,但仅少数导致严重症状甚至死亡,多为轻症或亚临床感染。

1952年WHO建立了全球流感监测与反应系统(glob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system,GISRS)。目前由来自106个国家的136个国家流感中心、6个WHO合作中心等组成。我国的国家流感中心成立于1957年,流感监测网络已覆盖了所有地市级单位,含411家监测网络实验室和556家监测哨点医院,为全国的流感防控提供技术支持。1996年开始WHO即把确诊的流感信息通过流感监测网络(FluNet)实时发布。已报告发生人H5N1型禽流感病例的国家共15个,按报告先后顺序分别为:中国、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土耳其、伊拉克、阿塞拜疆、埃及、吉布提、尼日利亚、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截至2012 年4月,全球共报告602例H5N1型禽流感患者,死亡355例。其中中国报告42例,死亡28例。

病原学

依据禽流感病毒的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H5与H7为高致病型,感染H5N1型禽流感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NA是流感病毒编码的一个主要的表面抗原,属于Ⅱ型膜蛋白。NA在病毒接触宿主细胞中发挥作用。

按目前的认识,H5和H7病毒在低致病性状态时传染给了家禽,可在家禽之间传播,几个月内病毒常会发生变异,成为高致病性的病毒。这就是对该病毒始终高度重视的原因。

荷兰和美国实验室借助基因工程技术使H5N1型禽流感病毒发生突变,产生变异的病毒,后者能在哺乳动物之间包括人之间传播。

各种化学或物理方法可灭活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包括肥皂、去垢剂、酒精和含氯剂消毒液。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

流行病学

感染人类的H5N1型禽流感起源于禽类,这些病毒株流行于当地家禽和野生鸟类中。禽流感病毒可在活禽市场中长期生存、扩增和播散;H5N1型禽流感的传播主要与家禽及家禽制品运输有关。因此,人H5N1亚型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患H5N1型禽流感或携带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野禽在H5N1型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病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而感染、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或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一般认为,人类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H5N1型禽流感病例中,90%患者年龄在40岁左右或以下,总病死率为60%以上,10~19岁患者的病死率最高,而50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最低。该病患者全年可见,但冬春季节感染者例数明显增加。发病前1周有与患病或死亡家禽接触史者均为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一)外周血检测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轻到中等度的血小板降低和转氨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常提示预后不良。其他异常表现有肌酸磷酸激酶的升高、低白蛋白血症和D-二聚体的升高,后者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

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实时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特异性H5抗原基因。能在4~6小时内提供结果。单次呼吸道标本检测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H5N1亚型流感病毒。应重复收集多种类型的标本进行检测,包括咽喉标本和鼻拭子标本。

(三)病毒分离

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5N1亚型流感病毒。

(四)血清学检查

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H5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或单次抗体滴度在1∶80以上,有助于回顾性诊断和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转换常在患者感染后的2~3周出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WHO的临床治疗指南简介如下。

(一)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抗病毒药物的易感性随H5N1型禽流感流行株不同而异。

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对于高危患者早期使用可改善生存期,因此对部分患者采用奥司他韦经验性治疗是合理的,无须等到实验室检查结果出来后再用药。病程1~3天早期使用标准剂量奥司他韦治疗(成人:75mg,一日2次,疗程为5天),如临床表现仍进行性加重,建议奥司他韦加量(如成人:150mg,一日2次)和延长疗程至10天。奥司他韦与金刚烷胺在人体内无药物间相互作用,在对金刚烷胺敏感的H5N1亚型毒株感染地区,尤其是重症患者,可以联合奥司他韦治疗。

扎那米韦(zanamivir),美国FDA于1999年8月批准其用于治疗A型和B型流感。本品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从而改变了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聚集和释放。本品可用于成年和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每日2次,间隔12小时,每次10mg(分2次吸入),疗程位5天。帕拉米韦(peramivir),是一个新颖的环戊烷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是继扎那米韦和奥司他韦研发成功后的又一新型流感病毒NA抑制剂。国外研究显示该药物能有效抑制各种流感病毒株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具有耐受性好、毒性小等优点。

(二)其他治疗

在处理H5N1型禽流感患者时,支持疗法包括纠正低氧血症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时施行气管插管或适时气管切开和治疗并发症仍是关键。糖皮质激素因疗效不佳,在治疗中不作为常规使用,且长疗程或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机会性感染。而其他免疫调节治疗的价值仍在探索中。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1.流感的预防是各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WHO相关专门机构明确规定各国共享流感病毒、疫苗和其他利益。2011年5月24日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明确该机构的任务,建立电子化互联网追踪系统。

2.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动物防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病、死禽类。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

3.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严格规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医疗单位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

5.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6.抗病毒药物的预防。有条件者可在发病48小时以内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预防及隔离患者,可阻止或延缓该病的大面积暴发流行。

7.疫苗的预防。已研制出灭活的H5疫苗,在动物模型中有效,但在人类,因H5N1病毒基因与抗原特性均易变异,且能诱导其他免疫反应,对人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各种疫苗包括保守性抗原疫苗、载体H5疫苗和其他佐剂正在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卢洪洲,张志勇.流行性感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Jon Cohen.WHO Group:H5N1Papers Should Be Published in Full.Science,2012,335(6071):899-900.

3.Shindo N,Briand S.Influenza at the bega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2,90(4):247-247A.

作者
卢洪洲;翁心华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4版,978-7-117-17272-1
下一篇:其他呼吸道病毒性疾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