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概述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以下称感染病)中具传染性,并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者则又名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or contagious diseases),显然后者具有特定的含义,是感染病中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并不严格区分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往往是将两者混用。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传染性疾病负担较重,而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未能如传染性疾病那样得到重视有关。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的迅速发展,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取得了丰硕成果。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9年宣布消灭了天花,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明显下降,如曾经肆虐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我国的年发病例数降至228例(2010年),慢性乙肝携带率也降至7.18%的历史低水平(2010年),脱离高度流行区降至中度流行区水平。因此,当前在充分重视经典传染病的同时,与国际感染学术界接轨,感染病学范畴同时包括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的广义感染性疾病概念逐渐成为共识,这既是我国感染病学发展的需要,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科的完整性,有利于与国际上相对应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

感染性疾病作为大的学科范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经典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染病流行的形势依然严峻,鼠疫、霍乱、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等经典传染病仍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流行。环境破坏、生态恶化以及不良的社会行为因素等多种原因又加速了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和传播,即便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不能幸免,如西尼罗病毒在美国流行(2012年)以及新的类SARS冠状病毒在英国的发现(2012年)就再次证实传染性疾病不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自动消除。随着全球化交通的飞速发展,传染病跨国传播和流行更加便利,生物恐怖也已成为全人类的现实威胁。每个国家都受益于其他国家传染病的控制成功,反之,也会由于其他国家的传染病失控而受到威胁。

虽已经易名为感染性疾病篇,但经典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疾病特征、诊治进展和规范不仅不能忽略,反而应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和重视。

一、感染性疾病的特征

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是有生命的病原体,它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疾病有本质上的区别,感染性疾病具有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是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的。

(一)基本特征

1.病原体感染是致病原因

感染性疾病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可分为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所致疾病也各有不同。与其他疾病相比,感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往往是由单一病原体所致,而不像心血管疾病、肿瘤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那样可能存在多种病因。

微生物在宿主的组织内得以复制即可称之为感染;微生物在宿主体表或者空腔内复制若能引起临床表现,也包括在感染的范畴。如产毒素大肠埃希菌虽未侵入肠道组织内而仅在胃肠道空腔内复制,但可以引起腹泻;宿主接触微生物分泌的毒素但未直接与微生物接触引起的疾病也属于感染性疾病的特殊类型。反之,宿主体内先天寄生的大量正常菌群不仅不可视为感染,而且还能预防宿主的感染。真正意义上的病原微生物仅仅是微生物界的一小部分。

致病菌往往经过长期进化以逃避宿主的清除,变得更易传播、更易侵入组织进行复制,最终导致疾病。相比而言,条件致病菌则往往是健康人正常菌群中的无害成员,主要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中跨越免疫屏障引发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及宿主反应等。单以数量而言,其经口途径致病数量,伤寒沙门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一般来说,病原体数量愈大,引起感染可能性愈大;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是病原体黏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逃避宿主防御功能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病原体感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条件,但是否致病,尚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通常是指人体的天然免疫(innate immune)和获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e);前者亦称非特异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如屏障作用、吞噬细胞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补体等构成的复杂免疫屏障;后者亦称特异性免疫(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突破宿主免疫屏障或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

2.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

所有感染性疾病均具一定程度的传染性,进一步把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者划归为传染病。经典意义上的传染病即指这一部分既具传染性且易造成不同程度流行的感染性疾病。但病原体的致病力以及人体的抵抗力都有差别,故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及人体在传染过程中的表现不尽一致。在没有人工免疫的情况下,有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很高,如麻疹、天花等。有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受感染后仅少数人得病,多数成为潜伏感染(或称之为隐性感染)。由于人工主动免疫(疫苗接种)的大量推广,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性与发病率是可以降低的。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感染性疾病根据流行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常年发病情况处于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此系人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隐性感染率较高或不易传播所致。暴发是指在短期内突然出现很多同类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是经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而获得感染。近年来多重耐药菌、艰难梭菌等医院感染的暴发成为感染性疾病暴发的新特点。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水平。大流行是指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殃及全球。

不少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有一定的季节性升高,此特性称为季节性,其原因主要为气温的高低和节肢动物媒介的有无。有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自然条件、人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常局限于一定地区范围内发生,此特性称为地方性,如疟疾、丝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恙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属地方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等。目前有些非感染性疾病,由于主要发生于某些局限地区,此特性亦称为地方性流行,如克山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食管癌等亦有地方分布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传染病分布范围的扩大,预计今后100年内,海面温度还将升高3~7℃。温度变化将带来新的降雨格局,加快媒介昆虫的繁殖生长。进入21世纪后,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加剧了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可能出现若干难以预料的感染性疾病和新的流行特征。

4.免疫性

人体在入侵病原体的影响下,主动积极地发挥种种对抗性防御反应,消灭病原体,破坏和排泄其毒性产物,这种抵抗力称为抗感染免疫,或称免疫性,但人体的免疫状态在不同感染病中常有不同。抗感染免疫是由宿主免疫系统组成的强大防御网络,主要由天然免疫(innate immue)和获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e)两个方面组成。近年来无论是天然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均获得了巨大进展。应该说免疫学的发展离不开感染病学,无论是19世纪末北里发现白喉抗血清,还是21世纪Toll样受体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得到阐明,人类在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对抗感染免疫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下一阶段将有可能更多的免疫调节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得到应用。

宿主在接触病原体后,即启动抗感染免疫。除少数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通常称为“持久免疫”外,临床上可出现下列情况:

(1)再感染:是指同一感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如感冒、细菌性痢疾、肺炎等。

(2)重复感染:是指疾病的病程尚在进行中,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此在血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等最为常见,为发展成慢性或重症的主要原因,晚期血吸虫病或丝虫病的象皮肿均是重复感染甚至反复感染的结果。

(3)复发:是指初发疾病已转入恢复期或在痊愈初期,而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病原体在体内亦再度出现,如疟疾、伤寒等。

(4)再燃:是指初发病已进入缓解后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又复上升,再度发病,但一般为期较短如伤寒。

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是有生命的病原体,它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疾病有本质上的区别,感染性疾病具有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是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的。

1.病原体感染是致病原因

感染性疾病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可分为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所致疾病也各有不同。与其他疾病相比,感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往往是由单一病原体所致,而不像心血管疾病、肿瘤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那样可能存在多种病因。

微生物在宿主的组织内得以复制即可称之为感染;微生物在宿主体表或者空腔内复制若能引起临床表现,也包括在感染的范畴。如产毒素大肠埃希菌虽未侵入肠道组织内而仅在胃肠道空腔内复制,但可以引起腹泻;宿主接触微生物分泌的毒素但未直接与微生物接触引起的疾病也属于感染性疾病的特殊类型。反之,宿主体内先天寄生的大量正常菌群不仅不可视为感染,而且还能预防宿主的感染。真正意义上的病原微生物仅仅是微生物界的一小部分。

致病菌往往经过长期进化以逃避宿主的清除,变得更易传播、更易侵入组织进行复制,最终导致疾病。相比而言,条件致病菌则往往是健康人正常菌群中的无害成员,主要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中跨越免疫屏障引发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及宿主反应等。单以数量而言,其经口途径致病数量,伤寒沙门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一般来说,病原体数量愈大,引起感染可能性愈大;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是病原体黏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逃避宿主防御功能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病原体感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条件,但是否致病,尚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通常是指人体的天然免疫(innate immune)和获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e);前者亦称非特异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如屏障作用、吞噬细胞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补体等构成的复杂免疫屏障;后者亦称特异性免疫(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突破宿主免疫屏障或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

2.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

所有感染性疾病均具一定程度的传染性,进一步把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者划归为传染病。经典意义上的传染病即指这一部分既具传染性且易造成不同程度流行的感染性疾病。但病原体的致病力以及人体的抵抗力都有差别,故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及人体在传染过程中的表现不尽一致。在没有人工免疫的情况下,有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很高,如麻疹、天花等。有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受感染后仅少数人得病,多数成为潜伏感染(或称之为隐性感染)。由于人工主动免疫(疫苗接种)的大量推广,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性与发病率是可以降低的。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感染性疾病根据流行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常年发病情况处于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此系人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隐性感染率较高或不易传播所致。暴发是指在短期内突然出现很多同类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是经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而获得感染。近年来多重耐药菌、艰难梭菌等医院感染的暴发成为感染性疾病暴发的新特点。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水平。大流行是指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殃及全球。

不少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有一定的季节性升高,此特性称为季节性,其原因主要为气温的高低和节肢动物媒介的有无。有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自然条件、人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常局限于一定地区范围内发生,此特性称为地方性,如疟疾、丝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恙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属地方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等。目前有些非感染性疾病,由于主要发生于某些局限地区,此特性亦称为地方性流行,如克山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食管癌等亦有地方分布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传染病分布范围的扩大,预计今后100年内,海面温度还将升高3~7℃。温度变化将带来新的降雨格局,加快媒介昆虫的繁殖生长。进入21世纪后,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加剧了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可能出现若干难以预料的感染性疾病和新的流行特征。

4.免疫性

人体在入侵病原体的影响下,主动积极地发挥种种对抗性防御反应,消灭病原体,破坏和排泄其毒性产物,这种抵抗力称为抗感染免疫,或称免疫性,但人体的免疫状态在不同感染病中常有不同。抗感染免疫是由宿主免疫系统组成的强大防御网络,主要由天然免疫(innate immue)和获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e)两个方面组成。近年来无论是天然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均获得了巨大进展。应该说免疫学的发展离不开感染病学,无论是19世纪末北里发现白喉抗血清,还是21世纪Toll样受体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得到阐明,人类在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对抗感染免疫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下一阶段将有可能更多的免疫调节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得到应用。

宿主在接触病原体后,即启动抗感染免疫。除少数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通常称为“持久免疫”外,临床上可出现下列情况:

(1)再感染:是指同一感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如感冒、细菌性痢疾、肺炎等。

(2)重复感染:是指疾病的病程尚在进行中,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此在血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等最为常见,为发展成慢性或重症的主要原因,晚期血吸虫病或丝虫病的象皮肿均是重复感染甚至反复感染的结果。

(3)复发:是指初发疾病已转入恢复期或在痊愈初期,而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病原体在体内亦再度出现,如疟疾、伤寒等。

(4)再燃:是指初发病已进入缓解后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又复上升,再度发病,但一般为期较短如伤寒。

临床特点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最终取决于微生物、宿主以及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局。

事实上,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并非都出现临床症状,例如在已获得对入侵病原体有特异性免疫的人体中,病原体在入侵部位或在体内被消灭,也可被排出体外。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当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称为潜伏感染(亦称亚临床感染与隐性感染),但通过免疫学的检测,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如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只有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在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和组织的变化,在临床上出现某一种感染病所特有的综合征时称为显性感染。虽然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在某些感染病特别是经典的传染病中其临床表现有共同的特点,可归纳为:

1.病程经过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性

一般分为4期。

(1)潜伏期

从病原体入侵到最初出现症状的一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视微生物种类、数量、毒力及人体免疫状态而定。短者仅数分钟或数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为细菌的毒素所致);大多数在数日内,如白喉、猩红热、菌痢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等;有的长达数月甚或数年,如艾滋病、麻风等。血吸虫病、丝虫病、肺吸虫病等的潜伏期宜从病原进入人体到初次出现虫卵或幼虫计算。大部分传染病潜伏期比较恒定,或波动于一定范围内,对诊断、检疫和预防均有相当帮助。

(2)前驱期

一般为1~2日,症状一般较轻而无特异性。某些感染可无明显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大多数在此期出现特有症状,病情由轻而重,逐渐或迅速到达高峰。继而随人体免疫力的产生,症状迅速或逐渐消退。死亡也多发生在本期。

(4)恢复期

症状逐渐消失。体内病理变化和功能紊乱逐步恢复,病原体大多从体内消灭,少数患者成为病原携带者。

2.发热

发热是感染病的突出症状,是其共同的表现。发热持续的时间随疾病的性质有长期、短期之别,一般由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某些细菌所引起的急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猩红热、SARS、肺炎球菌肺炎等,其发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但有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如结核病、布鲁菌病、急性血吸虫病等,发热时间一般都较长。依其每日体温波动的不同变化可区分为多种热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双峰热、不规则热等,这些热型虽在诊断上具一定的价值,但由于抗感染药物的及时应用,典型的热型在临床上现已少见。

3.皮疹和黏膜疹

此为很多传染病的特征之一,虽种类繁多,形态与大小不一,但其出现日期、分布部位、发展顺序、存在的形态等在不同传染病常各具特点,故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均有相当参考价值。如风疹、水痘的皮疹出现于病程第1日、猩红热在第2日、天花在第3日、麻疹在第4日、斑疹伤寒在第5日、伤寒在第6或7日。水痘的皮疹多集中于躯干,所谓向心性分布;麻疹的皮疹多从颜面部开始向躯干部发展,继而向四肢扩展,所谓离心性分布。

4.毒血症

此系病原体的代谢产物,特别是内毒素不断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多脏器功能紊乱及中毒性病理变化所致,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的头痛、全身酸痛、谵妄、脑膜刺激征、鼓肠、中毒性心肌炎、休克等,尤多见于重型急性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出现的新特征

1.新发感染病与再现感染病成为新挑战

近二三十年来,感染病的“构成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染病谱的变化,既是人类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又使人类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人类未发现的感染性疾病,或者经典传染病在新的时间或者区域出现流行。这些变化与病原体、宿主以及环境长期以来相互作用及演化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出现了新的流行特征,而表现为新发或者再现。

(1)经典感染性疾病:曾经在特定的时间内流行过,或者目前仍以较为稳定和可预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特定的区域内流行,如病毒性或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及腹泻病,对药物敏感的疟疾和结核感染,以及各种经典的寄生虫感染和常见的院内感染等。

(2)新发感染性疾病:在人类中首次被认识的新传染病,就全球而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数十种新的传染病,如H1N1甲型流感、SARS以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等,上述变化使当代感染病的构成出现了新的格局。

(3)再现感染性疾病:一些经典的传染病逐渐在控制中,但在某些地区,如亚洲和非洲结核病的流行,非洲脊髓灰质炎的流行,东欧白喉的流行,登革热在美国佛罗里达的流行,霍乱在海地的流行等,这些经典传染病死灰复燃,重新肆虐于人类,属于再现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类型;或者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感染性疾病在新的区域出现(如美国出现西尼罗病毒感染的流行);此外,随着抗生素的普遍长期应用,耐药株引起的感染问题将日益严重,如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阴沟杆菌、肺炎杆菌、黏质沙雷菌、沙门菌属等),泛耐药或全耐药的肠杆菌属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与不动杆菌等糖非发酵菌引起的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造成的院内感染暴发以及耐药疟疾的流行等,亦属于再现感染性疾病。

2.人类本身活动带来的新问题

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某些与医学直接有关的活动,即所谓“医源性”活动,如创伤性诊疗技术、器官移植、免疫抑制药、抗肿瘤药物与广谱抗生素等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活习惯改变带来的问题,如随着旅游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将导致某些国家出现许多本土没有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吸毒、同性恋引起艾滋病就是突出例子。老人与儿童的日托中心日益增多,如若缺乏适当的卫生条件,将发生某些疾病流行,如隐孢子虫或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日益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人口爆炸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传染病的传播。

3.基因组学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除了继续借助电镜、激光及其他新技术对病原体进行更高水平的研究外,今后研究将主要在分子水平进行。有关病原体的精细结构及其功能、有关病原体如何侵入人体并引起病理损害、人体如何发挥自身防御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侵入等将会获得进一步阐明。特别是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已得到解码,目前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一个新病原体的基因组。SARS以后,新型H1N1流感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新冠病毒及引起出血性肠炎的O104大肠埃希菌均可快速获得全基因组,并进行毒力因子鉴定,进而用于研发靶向药物或者疫苗。此外,根据不同基因型可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4.对微生物在其他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有更多的新认识

微生物感染不仅引起感染性疾病,还可导致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发肝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诱发宫颈癌,EB病毒感染诱发淋巴瘤,空肠弯曲菌感染可诱发吉兰-巴雷综合征,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溃疡和胃癌。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将极大推动了整个医学发展。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包括特异性病原治疗和一般对症治疗。利用化学药品治疗传染病由来已久,但20世纪30—40年代磺胺药和青霉素G先后问世,启动了其他抗微生物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及碳青霉烯类的发展最快,品种最为丰富;其次是对阳性菌和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和衣原体作用较强的大环内酯类,以及对葡萄球菌感染具有显著活性的糖肽类药物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等。近年来新的药物不断研发,如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和替加环素等,这些药物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包括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包括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尤其是耐多药鲍曼不动杆菌均具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严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了新手段。此外,在抗真菌药物及抗病毒药物等方面也进展迅速。抗真菌药物中,三唑类的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具广谱抗真菌作用,尤其对曲霉属具杀菌作用;棘白菌素类的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等,对念珠菌属和曲霉属具良好抗菌作用。抗病毒药物中,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gent,DAA)治疗丙型肝炎取得突破进展,使得丙型肝炎治愈成为现实。在抗寄生虫药物方面,20世纪70年代广谱抗蠕虫药吡喹酮的发现,使血吸虫病治疗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此后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合成也为线虫病治疗提供了重要武器。

感染性疾病治疗不仅包括针对病原的特效治疗,还包括组织损伤修复、脏器功能重建及水、电解质、酸碱等紊乱的纠正。如感染性心内膜炎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维持心功能和及时掌握手术时机应摆在首要地位。对钩体病所致肺出血、肝肾衰竭相应处理的迫切性显然胜过抗菌治疗。

总之,当前感染性疾病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经典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对新发传染病的发现和控制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抗感染治疗和预防的新手段不断问世,这些进展为进一步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甚至消灭一些重大传染病提供了可能性。但未来还面临更大挑战,包括耐药菌感染的蔓延,结核病等经典传染病的有效诊治手段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毒力和传播性更强的新发传染病随时有可能再度袭击人类并随着全球化经济文化交流而迅速传播。从这一点来讲,感染病学科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学科,更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也是一个转化医学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每一位从事感染性疾病防控、治疗、基础研究的卫生工作者都能在这个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环节与预防

感染性疾病中的传染病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还会流行于人群中,其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3个基本环节,缺一即不会构成流行,即使已形成流行,也可因任一环节的切断而告中止。

(一)传染性疾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系指体内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染动物等均可作为传染源,其在流行中的各自重要性则因不同传染病而异。

(1)患者:患者在多数情况下是重要的传染源,但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期则有明显差别。病毒性肝炎、水痘等在潜伏期的后期即具传染性,而大部分传染病则以临床症状期为主要传染期,病愈后病原微生物也随着消失。为防止传染病散播的隔离时间一般参照其有关传染期而定。

(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在后者中可能也夹杂一部分隐性感染病例。有些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是主要或重要传染源,如流脑、伤寒、细菌性痢疾(菌痢)、脊髓灰质炎、白喉等。隐性感染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体内有病原微生物孳生繁殖,并通过一定途径将病原体排出体外。如何发现和处理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病例,是应予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受染动物:以动物为重要传染源的传染病主要有狂犬病、布鲁菌病(布病)、鼠疫、钩体病、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血吸虫病等,动物中以啮齿类最为重要,其次为家畜和家禽。在上述传染病中,有些是人、动物共有的疾病,有些动物不发病而是病原携带者,有些则本是动物病。

2.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式到达易感者的所经路径称为传播途径。一般可分为:①空气传播,主要有普通感冒、流感、麻疹、白喉、猩红热、肺结核、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②经水传播,主要有伤寒、霍乱、菌痢、血吸虫病、钩体病等。③饮食传播,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也包括经饮食传播的毒素类疾病。④接触传播,可分为直接(狂犬病等)和间接(通过污染的手或日常用品等)两类;性传播疾病是接触传播的特殊类型,如梅毒、淋病和衣原体感染引起的非特异性尿道炎等。⑤虫媒传播,包括疟疾、丝虫病、乙脑、黄热病、立克次体病、登革热、回归热、黑热病、莱姆病和巴贝虫病等。⑥土壤传播,土壤中的感染期蚴(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的幼虫)或芽孢(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的芽孢)可钻入皮肤或沾污皮肤伤口而引起感染。其他还有血液、医源性传播。

3.易感者

年龄、性别和职业与易感性有相当的关系,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缺乏特异免疫,青壮年男子由于职业、工作关系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机会较多,因而易获感染。免疫缺陷者(年幼、老年、慢性疾病、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等)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易感。至于人群的易感性,则取决于该人群中每一个体的免疫水平,“周期性流行”乃与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长等因素有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环境条件对构成流行过程有重大意义。环境条件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前者主要是指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例如冬、春季节多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季多发生消化道传染病。社会因素包括人群营养水平、居住条件、防疫工作、卫生设施、劳动环境等,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起着比自然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是一句古老而被人们所熟知的通俗语言,对感染性疾病来说更显重要。预防的一切措施都是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的环节,在三者中应抓住其主要或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如对疟疾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对白喉以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对流行性斑疹伤寒以灭虱为重点等。

1.控制传染源

对传染病患者必须做到早期发现、诊断、隔离和治疗,并立即将法定传染病向附近卫生防疫机构或医疗保健机构报告,以便进行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相应防疫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1989年9月1日起施行,最近一次修正于2013年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规定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013年11月又根据新发传染病的特点进行了调整,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2020年1月,经国家卫健委通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文中规定:①对甲类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②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③对疑似甲类传染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④对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不同传染病制订不同方案,对肠道传染病宜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用具消毒、吐泻物消毒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应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提倡戴口罩等;对虫媒传染病主要需有防蚊设备,并采用药物驱虫、杀虫。

3.保护易感人群

包括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措施,前者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类。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病原生物或其成分制成生物制品,给人接种,使人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预防接种后,人体免疫力可在1~4周内出现,维持数月至数年,免疫次数1~3次,主要用于预防。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注射后免疫立即出现,但持续时间仅2~3周,免疫次数多为1次,主要用于治疗某些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或作为暴露后的应急预防措施。

人工自动免疫用的生物制品有活菌(疫)苗、死菌(疫)苗、类毒素三种。活菌(疫)苗由毒力减弱的活病原体(如细菌、螺旋体、病毒、立克次体等)制成,亦称减毒活菌(疫)苗,目前常用的有卡介苗、麻疹疫苗等。死菌(疫)苗亦称灭活菌(疫)苗,如目前常用的伤寒副伤寒联合菌苗、流脑多糖菌苗、乙脑疫苗等。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去其毒性而保留其抗原性即为类毒素,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目前已从完整病原体疫苗发展到基因工程合成的蛋白质或肽链疫苗等亚单位疫苗,如病毒性乙型肝炎疫苗就是此类疫苗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人工被动免疫用的生物制品有抗毒素与丙种球蛋白、特异高价免疫球蛋白等。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亦属非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在内科领域中,抗菌药物大多用于预防肺部感染,如中性粒细胞缺乏、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预防用药;在外科领域中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创伤程度、持续时间和可能污染细菌种类、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指征。

作者
张文宏;翁心华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低温综合征 下一篇:医院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