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泡性结膜炎
泡性结膜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hlyctenular ophthalmia

英文缩写
PKC
概述

泡性结膜炎(phlyctenular ophthalmia,PKC),为一种局限性的非感染性的眼表炎症性疾病。其病灶并非水泡,而是非特异性炎性浸润结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性(Ⅳ型)有关,其过敏原可能与结核菌蛋白、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粗球孢子菌、白色念珠菌等有关。

流行病学

好发于过敏素质、营养失调、卫生条件差、体弱多病的儿童或青年。全世界该病都有报道,发病率无明显地区差异。这一疾病最初是在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患者中发现的。Sorsby第一个揭示对结核菌素蛋白的过敏反应可能是泡性结膜炎的病因。但随着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结核病已经得到控制,但泡性结膜炎的发病率并未明显减少。有人提出了其他可能病因的抗原。

发病机制

目前研究认为泡性结膜炎为某种细菌源性抗原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情况下,感染了结核菌素的巨噬细胞在Th1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IFN‐感作用下被活化,可将结核菌素杀死。如果结核菌素抵抗活化巨噬细胞的杀伤效应,则可发展成为慢性炎症,形成肉芽肿。这与泡性结膜炎的发病过程极为相似。且通过病理观察该病形成的结节,可发现肉芽肿的典型的细胞成分及分布特征。但美国部分学者认为泡性结膜炎的发病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原所致。美国的研究显示大部分该病病例都与慢性葡萄球菌睑缘炎感染有关。动物实验中,事先对兔子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抗原,即细胞壁中的核糖醇磷壁酸进行静脉注射免疫,再局部用活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可产生水泡。确定了核糖醇磷壁酸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少部分学者也报道了与衣原体感染相关的泡性结膜炎患者。但在发展中国家,研究显示结核分枝杆菌依旧是该病的主要病因。

病理学

病理活检水泡,发现为位于上皮下的炎性结节,内含有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呈慢性肉芽肿表现。水泡表层下为聚集呈团的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朗格汉斯细胞,少见多个上皮融合形成的多核巨细胞,周围环绕中性粒细胞以及中等量的T淋巴细胞。下部基质内可见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袖套状的炎性浸润,伴有散在的单核衍生细胞和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罕见。符合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肉芽肿性表现。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泡性结膜炎的炎症期应对症治疗,针对结膜的充血症状,可局部适当滴用减充血剂、过敏介质阻抗剂,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使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时可以口服抗组胺药以缓解过敏症状。

因为该病的机制为微生物抗原导致的过敏反应,故应当对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可局部滴用抗生素眼液,症状严重者可口服抗生素。此外可使用抗生素软膏涂抹与眼睑边缘以治疗睑缘炎,减少眼睑细菌繁殖,降低复发。部分文献报道了使用四环素能有效治疗非结核杆菌引起的泡性结膜炎,并降低复发率。但四环素对8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可使用红霉素以替代。

除眼部的治疗外,还需针对全身病灶进行抗生素治疗,可行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部分局限但顽固的病灶可行手术切除。全力抑制眼外组织的感染,可减少微生物对眼部的致敏,缓解症状并阻止复发。

预防

对于好发该病的人群,在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控制结核病的流行。易感人群需增加自身免疫力,平时加强营养,注意锻炼,提高体质。改善自身卫生习惯和周围卫生条件。一方面饮食上调节食谱,增加维生素摄入;另一方面多参加室外活动,改变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因结核杆菌致敏而发病的患者可行结核菌素脱敏治疗,有人报道使用冷冻疗法可有一定效果。

来源
临床眼科免疫学,第1版,978-7-117-16461-0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