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流产
流产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bortion

概述

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abortion)。妊娠12周末前终止者称为早期流产(early abortion),妊娠13周至不足28周终止者称为晚期流产(late abortion)。妊娠20周至不足28周间流产、体重在500g至1000g之间、有存活可能之胎儿,称为有生机儿。因此,美国等把流产定义为妊娠20周前终止者。流产又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两大类。机械或药物等人为因素终止妊娠者称为人工流产(induced abortion),自然因素导致的流产称为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miscarriage)。自然流产率占全部妊娠的10%~15%,其中80%以上为早期流产。

病因学

1.胚胎因素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流产的主要原因。早期流产子代检查发现50%~60%有染色体异常。夫妇任何一方有染色体异常均可传至子代,导致流产。染色体异常包括:①数目异常。多见三体(trisomy)、单体X(monosomy X,45X)、三倍体及四倍体;②结构异常。染色体分带技术监测可见易位、断裂、缺失。除遗传因素外,感染、药物等不良作用亦可引起子代染色体异常,常在12孕周前发生流产,即使少数妊娠至足月,出生后可能为畸形儿或有代谢及功能缺陷。如发生流产,排出物常为空胎囊或退化的胚胎,故应仔细检查流产产物。

2.母体因素

(1)全身性疾病:全身性感染时高热可促进子宫收缩引起流产,梅毒螺旋体、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可引起胎儿染色体畸变而导致流产;孕妇患心力衰竭、严重贫血、高血压、慢性肾炎及严重营养不良等缺血缺氧性疾病亦可导致流产。

(2)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足可致早期流产。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的糖尿病血糖未控制均可导致流产。

(3)免疫功能异常:与流产有关的免疫因素包括配偶的组织兼容性抗原(HLA)、胎儿抗原、血型抗原(ABO及Rh)及母体的自身免疫状态。父母的HLA位点相同频率高,使母体封闭抗体不足亦可导致反复流产。母儿血型不合、孕妇抗磷脂抗体产生过多、夫妇抗精子抗体的存在,均可使胚胎或胎儿受到排斥而发生流产。

(4)子宫异常:畸形子宫如子宫发育不良、单角子宫、双子宫、子宫纵隔、宫腔粘连(Asherman综合征)以及黏膜下或肌壁间子宫肌瘤均可影响胚囊着床和发育而导致流产。宫颈重度裂伤、宫颈内口松弛、宫颈过短可导致胎膜破裂而流产。

(5)创伤刺激:子宫创伤如手术、直接撞击、性交过度亦可导致流产;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忧伤等精神创伤亦有引起流产的报道。

(6)不良习惯:过量吸烟、酗酒,吗啡、海洛因等毒品均可导致流产。

3.环境因素

砷、铅、甲醛、苯、氯丁二烯、氧化乙烯等化学物质过多接触,均可导致流产。

类型

按流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先兆流产(threatened abortion)

停经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流血后数小时至数日可出现轻微下腹痛或腰骶部胀痛;宫颈口未开,无妊娠物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经休息及治疗,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如症状加重,则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2.难免流产(inevitable abortion)

又称不可避免流产。在先兆流产的基础上,阴道流血增多,腹痛加剧,或出现胎膜破裂。检查见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可见胚囊或胚胎组织堵塞于宫颈口内,子宫与停经时间相符或略小。B型超声检查仅见胚囊。无胚胎(或胎儿),或无心管搏动亦属于此类型。

3.不全流产(incomplete abortion)

难免流产继续发展,部分妊娠物排出宫腔,或胎儿排出后胎盘滞留宫腔或嵌顿于宫颈口,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休克。检查可见宫颈已扩张,宫颈口有妊娠物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子宫小于停经时间。

4.完全流产(complete abortion)

有流产的症状,妊娠物已全部排出,随后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检查见宫颈口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

此外,流产尚有三种特殊情况。

1.稽留流产(missed abortion)

又称过期流产。指宫内胚胎或胎儿死亡后未及时排出者。典型表现是有正常的早孕过程,有先兆流产的症状或无任何症状;随着停经时间延长,子宫不再增大或反而缩小,子宫小于停经时间;宫颈口未开,质地不软。

2.习惯性流产(habitual abortion)

指连续自然流产3次或3次以上者。近年有学者将连续两次流产者称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常见原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免疫因素异常、甲状腺功能低下、子宫畸形或发育不良、宫腔粘连、宫颈内口松弛等。每次流产常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其临床过程与一般流产相同。宫颈内口松弛者,常在妊娠中期无任何症状而发生宫颈口扩张,继而羊膜囊突向宫颈口,一旦胎膜破裂,胎儿迅即娩出。

3.流产合并感染(septic abortion)

多见于阴道流血时间较长的流产患者,也常发生在不全流产或不洁流产时。临床表现为下腹痛、阴道有恶臭分泌物,双合诊检查有宫颈摇摆痛。严重时引起盆腔腹膜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常为厌氧菌及需氧菌混合感染。

病理学

流产过程是妊娠物逐渐从子宫壁剥离,然后排出子宫。孕8周以前的流产,胚胎多已死亡,胚胎绒毛与底蜕膜剥离,导致其剥离面出血,坏死胚胎犹如宫内异物,刺激子宫收缩及宫颈扩张。此时由于绒毛发育不全,着床还不牢固,妊娠物多可完全排出,出血不多。早期流产常见胚胎异常类型为:无胚胎、结节状胚、圆柱状胚、发育阻滞胚、肢体畸形及神经管缺陷。孕8~12周时绒毛发育茂盛,与底蜕膜联系较牢固,流产时妊娠常不易完整排出而部分滞留宫腔,影响子宫收缩,出血量多,且经久不止;孕12周后,胎盘已完全形成,流产时先有腹痛,继而排出胎儿和胎盘,如胎盘剥离不全,可引起剥离面大量出血。胎儿在宫腔内死亡过久,可被血块包围,形成血样胎块而引起出血不止。也可吸收血红蛋白而形成肉样胎块,或胎儿钙化后形成石胎。其他还可见压缩胎儿、纸样胎儿、浸软胎儿、脐带异常等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确诊流产后,应根据其类型进行相应处理。

1.先兆流产

应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足够的营养支持。保持情绪稳定,对精神紧张者可给予少量对胎儿无害的镇静剂。黄体功能不足者可给予黄体酮10~20mg,每日或隔日肌内注射一次,过量应用可致稽留流产;或口服地屈孕酮(达芙通)片,该药为口服孕激素,较为安全,目前无证据表明孕期及哺乳期不能应用。起始剂量为1次口服40mg,随后每8小时服10mg,至症状消失;或HCG 3000U,隔日肌内注射一次;也可口服维生素E 保胎。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可口服小剂量甲状腺片。如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B型超声证实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若临床症状加重,B型超声发现胚胎发育不良,β‐hCG持续不升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终止妊娠。

2.难免流产

一旦确诊,应及早排出胚胎及胎盘组织。可行刮宫术,对刮出物应仔细检查,并送病理检查。晚期流产时子宫较大,出血较多,可用缩宫素10~20U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促进子宫收缩。必要时行刮宫术,清除宫内组织。术后可行B 型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妊娠物残留,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不全流产

由于部分组织残留宫腔或堵塞于宫颈口,极易引起子宫大量出血。故应在输液、输血同时行刮宫术或钳刮术,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4.完全流产

症状消失、B型超声检查宫腔无残留物。如无感染,可不予特殊处理。

5.稽留流产

死亡胎儿及胎盘组织在宫腔内稽留过久,可导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DIC的发生,应先行凝血功能检查,在备血、输液条件下行刮宫术;如凝血机制异常,可用肝素、纤维蛋白原、新鲜血、血小板等纠正后再行刮宫。稽留流产时胎盘组织常与子宫壁粘连较紧,手术较困难。如凝血功能正常,刮宫前可口服己烯雌酚5mg,每日3次,连用5日,或苯甲酸雌二醇2mg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日,可提高子宫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刮宫时可用缩宫素5~10U加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或用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400μg置于阴道后穹隆。子宫大于12孕周者,应静脉滴注缩宫素,促使胎儿、胎盘排出。行刮宫术时应避免子宫穿孔。术后应常规行B型超声检查,以确认宫腔残留物是否完全排出,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6.习惯性流产

染色体异常夫妇应于孕前进行遗传咨询,确定可否妊娠;还可行夫妇血型鉴定及丈夫精液检查;明确女方有无生殖道畸形、肿瘤、宫腔粘连。宫颈内口松弛者应在妊娠前行宫颈内口修补术,或于孕12~18周行宫颈内口环扎术。有学者对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行主动免疫治疗,将丈夫或他人的淋巴细胞在女方前臂内侧或臀部作多点皮内注射,妊娠前注射2~4次,妊娠早期加强免疫1~3次,妊娠成功率可达86%以上。此外,习惯性流产患者确诊妊娠后,可常规肌内注射hCG 3000~5000U,隔日一次,至妊娠8周后停止。或每日口服地屈孕酮2次,每次10mg,至妊娠20周。

7.流产合并感染

治疗原则为迅速控制感染,尽快清除宫内残留物。如为轻度感染或出血较多,可在静脉滴注有效抗生素同时进行刮宫,以达到止血目的;感染较严重而出血不多时,可用高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行刮宫。刮宫时可用卵圆钳夹出残留组织,忌用刮匙全面搔刮,以免感染扩散。严重感染性流产可并发盆腔脓肿、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及DIC等,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必要时切除子宫去除感染源。

来源
妇产科学(8年制),第2版,978-7-117-13146-9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