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英文缩写
HIE
概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部分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缺氧缺血性脑病在围产期神经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据统计,我国每年活产婴1800万~2000万,窒息的发病率为13.6%,在窒息患儿中,发生不同程度伤残者为15.6%,每年约有30万残疾儿童出现,成为危害我国儿童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故多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病因学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缺氧缺血性损伤可发生在围产期各个阶段。有人报告,不同时间缺氧发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生前20%,生前和生时并发35%,生时35%,生后10%。生前缺氧主要是胎儿宫内窘迫,表现为胎心率异常,胎动减少及胎粪排出,污染羊水。严重的宫内窘迫使胎儿处于抑制状态,甚至持续至生后。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可与孕母患有全身性疾病有关,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糖尿病、心肺疾患等。也可由于胎盘、脐带异常,影响了胎盘的血液供应和胎母间气体交换所致,致病因素长久存在,可造成死胎、死产,或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直接影响脑的发育,引起永久性脑损害。

出生时窒息是新生儿缺氧的最常见类型,其原因可以是宫内窘迫的延续,也可以由各种原因的异常分娩,或分娩过程中吸入大量羊水、胎粪所致,不恰当的复苏可以加重、延长窒息缺氧。

生后缺氧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影响机体氧合状态的新生儿疾病,如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频发呼吸暂停,重度溶血,休克等,如不能及时予以正确治疗,均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病理学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见的病理改变有下述类型:

1.脑水肿

当缺氧发生并持续存在,脑内供血减少,大脑半球血供由于前脑循环血管收缩而减少,并伴细胞内外离子紊乱,因此而致脑水肿。脑水肿为缺氧缺血后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脑容积增大,灰白质界限不清,脑室受压,由神经细胞肿胀所致,继之坏死,液化。缺氧缺血后1周左右,脂肪颗粒细胞、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血管出现,2~4周空洞形成,瘢痕形成。

2.选择性神经元坏死

在HIE时,虽存在广泛的神经元坏死,但某些部位的神经元在缺氧缺血后,更具损伤易感性,故称之为“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常见部位为:①大脑皮质:其中海马为最易损伤的区域,大脑皮层坏死常呈层状坏死,在皮质3层和5层神经元坏死更为突出,以后胶质细胞增生,小空洞形成,坏死灶融合呈海绵状,是瘢痕性脑回形成的主要原因。皮层损伤6周后即可出现萎缩,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增宽,灰质皱缩。②基底节损伤:主要包括尾状核,壳(豆)状核,苍白球,也可伴丘脑神经元坏死,基底节易损伤的原因可能与该部位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分布有关。损伤的结局同样是神经元丢失,囊腔形成,胶质细胞增生,同时又可过度髓鞘化,病理上表现为“大理石样变”。③脑干损伤:在完全性缺氧突然发生时,损伤尤为突出,甚至于此时不伴脑水肿发生。可累及中脑、桥脑、延髓各部位神经元,影响多个神经核及网状结构。④小脑损伤:足月儿最易受损伤的神经元是蒲肯耶细胞,在早产儿是内颗粒细胞层的神经元。

3.出血

是最常见的损伤病理类型,与缺氧后脑内酸中毒、脑血管内皮损伤及脑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在早产儿,常始发于双侧室管膜下,即生发基质出血,然后波及脑室内,更严重时发展至脑实质。足月儿多见脑室内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也可是小脑、丘脑基底节出血。

4.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

早产儿多见,为缺血性损害。由于脑室周围白质是脑血液供应的最末端,最易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当缺血缺氧数分钟,神经细胞结构即可破坏,凝固坏死,数日后发生核碎、核溶,并由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填充,2~3周时出现明显液化,囊性变。脑室旁白质软化易发生的区域为侧脑室外角背侧部白质,多分布于侧脑室前角周围和三角区,最常见的部位是侧脑室三角区的枕放射水平和半卵圆孔周围脑白质水平。根据白质软化的程度分为4种类型:①局灶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有一个或多个坏死灶;②广泛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广泛坏死;③弥漫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和皮层下白质均受累;④多囊脑软化:大脑白质和灰质均受累。

5.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由于脑区域性血液供应障碍,灌注减少所致。脑梗死可以局灶性和多灶性存在,常发生在一个或多个主要血管分布区内。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更为多见,左侧多于右侧3~4倍,在脑旁矢状区形成“楔形”损伤区,丘脑、基底神经节也可见梗死发生,有人称之为“新生儿猝中”(neonatal stroke),也有“分水岭损伤”之称。急性期以充血水肿为特征,24小时左右水肿明显,48小时梗死灶坏死,数周后软化形成囊腔。后期则表现为软化、多囊性变。足月儿较早产儿更易发生。

病理生理

缺氧后,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瀑布”式地发生,多种发病机制交互作用,逐渐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

1.血流动力学改变

胎儿、新生儿严重缺氧后,很快出现全身代偿性血流重新分布,即心、脑、肾上腺血流增加,肺、肾、胃肠道、皮肤血流减少。有实验证明,围产期窒息脑血流量增加2~3倍。但并非所有脑区变化均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般在脑干,丘脑等代谢较快的重要区域供血更充足些,可能是脑内的一种代偿反应。当严重的缺氧持续存在,代偿机制丧失,脑血流最终会因心血输出量的减少和低血压的出现而锐减。

对脑血流的另一影响因素是缺氧时脑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障碍。在正常情况下,在各种神经代谢因素影响下,脑内血管通过不断地改变血管的阻力完成脑血流的稳态调节,保证脑的正常代谢与功能。但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脑的发育不成熟,脑血流自主调节的范围较小,轻微的血压波动,即会导致脑的缺血或过度灌注,而且对缺氧极为敏感。围产期窒息,可严重破坏脑血流的自身调节功能,使脑血流呈“压力被动性血流”,即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丧失,脑的血液灌注完全随系统血压的变化而波动,脑血流出现低灌注或过度灌注,使脑的功能状态严重损伤,甚至发生白质软化或出血。

中国医科大学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研究显示出窒息后脑血流的演变规律,即重度窒息后12小时内脑血流明显减少,以后逐渐增加,在24~120小时,脑处于多灌注状态。病情越重,脑血流速度增加越显著,伴有明显的阻力指数降低,过度灌注的后果则加重脑水肿。

2.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缺氧缺血后脑细胞能量代谢过程首先受到影响。脑内储存的糖原很少,通过血液供给葡萄糖和氧,以此维持脑细胞的能量代谢。新生儿期脑代谢旺盛,脑耗氧量是全身耗氧量的一半,所摄取的葡萄糖85%左右通过有氧代谢生成ATP,为脑活动提供能量,15%左右经无氧代谢途径产生极少量ATP,同时生成乳酸。大量实验证实,缺氧后有氧代谢减弱,无氧代谢取而代之,糖酵解增加,并成为脑产生ATP的唯一途径,ATP产生急剧减少,因一分子葡萄糖经有氧代谢可产生38分子ATP,而经无氧酵解仅产生2分子ATP,同时大量乳酸堆积,并进一步消耗脑内葡萄糖。最终因能量衰竭使脑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其他病理生理过程“瀑布”般发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通过新生鼠缺氧缺血模型研究显示,缺氧使脑细胞产生能量的场所——线粒体形态严重破坏,外膜失去完整性,功能区内嵴不连贯,甚至空泡形成。同时线粒体功能异常,呼吸链复合酶体的电子传递过程及线粒体对氧的摄取过程障碍,ATP的合成量明显减少,说明缺氧对脑细胞能量代谢多环节均有影响。亚低温能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和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从而保护了缺氧缺血后损伤的脑细胞。国内已有动物实验研究证明缺氧缺血后新生鼠环境温度31℃或29℃连续72小时,可降低脑温3℃或5℃,使脑损伤程度减少46%~86%。

3.自由基损伤

自由基是指在外层电子轨道含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是细胞生物氧化代谢的产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所需氧的90%以上经线粒体还原成水和二氧化碳,只有1%~2%的氧单价泄露,还原成自由基,主要是O2和OH-,这些自由基参与机体毒物,药物降解,调节免疫功能。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又可不断将产生的自由基清除,生成与清除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缺氧缺血时,细胞生物氧化过程变化,ATP会水解成ADP、AMP、腺苷、肌酐及大量次黄嘌呤,当脑内再灌注期重新供氧,次黄嘌呤又会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黄嘌呤,并进一步分解成尿酸,在此过程中O2大量产生。超氧阴离子形成后,可还原形成H2O2,再还原形成OH-

4.细胞内钙超载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内Ca2+浓度为0.1μmol/L,细胞外为1000μmol/L,存在很大的浓度梯度,存在于细胞膜上的Ca2+泵在维持这种梯度上起主要作用,Ca2+泵实质是Ca2+‐ATP酶,能将低浓度的胞浆中的Ca2+泵出细胞或细胞器,以保持胞浆内Ca2+浓度稳定并发挥其重要的生理效应,但这一过程是Ca2+主动转运耗能过程。水解一分子ATP可转运2个分子Ca2+。Ca2+还可在浓度差和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下,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内质网,是储存细胞内Ca2+的主要Ca2+库,在内质网与胞浆之间,不断有Ca2+的释放与运输,同时细胞内Ca2+还可向线粒体流动参与一些代谢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胞浆内Ca2+浓度过高的状态,故细胞内Ca2+浓度稳定,是通过多途径调节的。当缺氧缺血后,随着细胞能量代谢衰竭,Ca2+的主动转运障碍,离子通道开启异常,大量Ca2+内流,内质网内Ca2+释放,细胞内外正常的Ca2+梯度破坏,细胞内Ca2+超载,导致细胞死亡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研究已显示,缺血后,脑内神经元要承受2倍的Ca2+负荷,在某些脑区的神经元,Ca2+的负荷更高,如海马CAI区神经元,缺血时Ca2+负荷可以从0.1μmol升至30~60μmol。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大大超过线粒体Ca2+的隔离阈值,进一步使线粒体内Ca2+堆积,结果使线粒体肿胀结构破坏,氧化磷酸化受影响,最终线粒体功能衰竭。另外,胞浆内Ca2+浓度的持续升高还会引起一系列细胞信号传导过程紊乱,直至核内DNA异常,而致细胞继续死亡。所以细胞Ca2+超载不仅会造成神经元的急性死亡而且参与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机制。

5.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

作用神经元的冲动及信息传递是通过两个神经元连接处的“突触”传递中枢神经递质而完成,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肽类、氨基酸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大类,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主要指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则以γ氨基丁酸为代表。谷氨酸和门冬氨酸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在大脑皮层、小脑、海马、纹状体含量较高,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兴奋性氨基酸的生理作用及毒性作用均需通过与特异的受体结合而发生,不同类型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exciatory amino acid receptor,EAAR)中最主要的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中枢,在皮层、海马、小脑、纹状体、杏仁核等区密度较高。NMDA受体不仅参与了正常的神经生理过程,而且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可塑性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发现,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元间隙中谷氨酸与门冬氨酸大量堆积,其主要原因是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外K+浓度增高,神经元去极化,突触前膜对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进入突触间隙,而再摄取机制受阻碍。大量的兴奋性氨基酸会过度激活相应的受体,扩大其第二信使的效应,使突触后神经元过度兴奋,继而发生细胞渗透性肿胀、变性、坏死,被称之为“兴奋毒”作用。研究也显示,NMDA受体过度兴奋,在数小时至数日内Ca2+大量内流,介导了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故也有人认为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作用是“Ca2+依赖性”的神经损伤。

6.神经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也称“程序化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发育成熟和维持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需,但过度的凋亡发生,即成为病理状态,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与之有关,细胞凋亡过程受多种基因的调控,如bcl‐2baxp53C‐myc基因等也受诸多细胞外因素的影响,如细胞内Ca2+浓度,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生长因子等,可触发凋亡。细胞凋亡过程在形态学上与各种病理因素所致的细胞死亡有显著的区别,其特征是胞体缩小,胞质浓缩,无溶酶体,线粒体及细胞膜破裂,无炎症反应,最终染色质浓缩,核仁裂解,凋亡小体形成。

近年来,应用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3′‐OH末端标记,DNA电泳等多种方法已证实,缺氧缺血可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多种病理机制交互作用的结果,使神经细胞急性坏死的同时,凋亡即已发生,甚至在缺氧缺血后1小时,细胞凋亡的现象已存在,且持续存在,在缺氧缺血后4天,细胞急性坏死减少或停止,凋亡仍然发生,直至1~2周以后。凋亡加重了缺氧缺血脑损伤区的扩展,轻度病变时以凋亡为主,重度病变时凋亡与坏死共存,现认为凋亡是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缺氧缺血脑损伤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通过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对缺氧及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损伤的性质、类型有一个尽可能深入,全面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切不可代替临床诊断,以某一项指标片面下结论。各种检查应结合小儿的病情需求,经济情况及当地的医疗技术条件酌情选用,不宜盲目应用。

(一)化验检查

1.缺氧、酸中毒程度

出生时可通过胎儿头皮血,新生儿脐血进行血气分析,了解宫内缺氧状况。通过生化方法测定酸中毒程度。

2.代谢紊乱及多脏器损害

缺氧后的脑损害往往与其他脏器损害并存,可定时测血糖、血钠、血钙等,缺氧、酸中毒后多降低。心肌酶谱、肌酐、尿素氮升高,肝功能异常提示多脏器损害。有人发现,窒息新生儿可发生高氨血症,24小时内甚至可达300~900μg/ml,随病情好转恢复,原因与窒息后肝功能损害,蛋白质异常分解增加,尿素合成减少有关。

3.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现已公认,磷酸肌酸激酶脑同工酶(CK‐BB),在脑组织损伤后,血及脑脊液中均可敏感反应。也可测神经烯醇化酶(NSE,定位于神经元),S‐100蛋白(S‐100,定位于胶质细胞),髓鞘碱性蛋白(MBP,定位于髓鞘)。也有人测窒息儿脑脊液中的谷氨酸,但因是有创性检查及操作中的实际问题,难以广泛采用。血红细胞中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脑自由基损伤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颅脑B超、CT、MRI在新生儿领域的应用,为我们直观、动态地了解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类型、程度、范围、演变过程提供了依据。尤其B超、CT检查在全国应用更为广泛。MRI因价格较贵等原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应用尚不多,往往用于围产期脑损伤后脑发育状况的检测。

1.早期影像学改变

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脑水肿,B超影像为不同程度,不同区域的强回声(图1),结构模糊,可以是弥漫性的,也可以局限于脑室旁。回声强度甚至与脉络丛等同。脑室可受压变窄,脑室边界不清,更重者脑血管搏动减弱,脑的正常结构消失,难以辨别。

图1 B超

双侧脑半球弥漫性回声增强,结构模糊,侧脑室边界不清

CT特征为低密度(图2),CT值≤18Hu。根据白质低密度的范围,可从CT角度辨别病情严重程度。轻度:散在、局灶性白质低密度影分布于2个脑叶;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甚至达5~7个;重度:广泛性弥漫性低密度,灰白质界限消失。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白质形态改变,即低密度由白质发展灰质,白质边缘形态由枫叶状变为杵状、花瓣状、蘑菇状,这些表现同样说明脑水肿严重。

当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时,B超可显示出强回声,而CT为高密度。B超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出血灶表现为强回声。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边缘部位的损伤也可明确诊断,出血的影像特点为高密度,CT值>40Hu。

图2 CT

多脑叶低密度,白质形态异常,并波及灰质

2.晚期影像学改变

较为严重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在病程7~10天后由于神经元的损伤与坏死,会逐渐出现脑结构的病理改变。影像学检查也有相应改变,常见类型:①脑室旁白质软化,在缺血早期,B超影像为强回声,3~4周后,软化灶形成,可探及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囊腔。直径2mm以上,B超可显示。如囊腔较小,处于CT扫描时的层间位置,难以显示。②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坏死液化灶,甚至多囊层状孔洞脑,同样发生在病程3~4周后,B超及CT均易探及。③脑萎缩:在临床检查头围小出现前,影像检查即可发现,表现为脑裂及蛛网膜下腔增宽,脑沟回深陷,弧度增大。中央性脑萎缩表现为脑室形态的变化,双侧脑室不规则非对称性扩大、变形,但其内张力不高,无脑积水时的脑室圆钝扩大现象。

(三)脑功能状态检查

缺氧缺血后,由于脑细胞受损,脑功能发生迅速改变,往往先于脑形态结构的变化,故对脑功能状态的检查及监测,较影像检查能更早、更精确地了解脑损害的发生,微小变化及严重程度。

1.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EEG)是最常应用的电生理检查方法,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的程度。需注意的是,新生儿EEG不同于其他年龄组,有其特有的脑电活动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可做长程录像脑电图及脑电功率谱计量分析,更易发现新生儿不典型的微小型发作,“临床下”发作及微细的脑电生理功能异常。常见脑电图异常类型为:①脑电活动与实际胎龄不符,可迟滞2~3周;②醒觉与睡眠周期不分明,缺乏变异;③尖波、棘波等痫样放电;可是局灶型或全导异常。④背景波异常,基本电活动减弱,持续性弥漫性慢活动或爆发抑制,甚至出现电静息。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onal,EP)可通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的功能活动,从不同侧面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新生儿常用的检查方法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ABR),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VER),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其中以前二种应用较多。脑损伤后的常见变化为潜伏期延长,波幅低平及波脱失。诱发电位检查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受胎龄及其他疾病的干扰,故应结合多方面情况,综合分析。

2.脑血流动力学检查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地测定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血管阻力,较全面评价缺氧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反映缺氧缺血时脑血管痉挛,阻力增高,直至血管麻痹,脑内低灌注与过度灌注的病理生理过程。

3.脑代谢检查

磁共振频谱(MRS)是一种无创性检测脑内化学成分(ATP,磷酸肌酸,乳酸素)的方法,能在活体上测得脑组织的代谢情况。

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ive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均通过放射性核素在体内选择性地结合、接收、断层显像原理,精确提供脑代谢功能信息。但因涉及放射性核素及价格昂贵等原因,目前尚难于为新生儿医学临床工作接受。

近年来,一项通过光学原理发展起的无创性诊断方法——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备受关注。这一项技术是根据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及其他物质在特定光区对近红外光吸收不同的原理,测出其含量的变化,实时监测脑内氧合及细胞代谢状况,并可间接了解脑血流动力学情况。为人们了解缺氧缺血后脑内代谢改变开辟了新的前景。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疾病极期综合治疗

围产期窒息缺氧后导致全身多脏器缺氧缺血性损害,故确定治疗方案应有全局观念,全面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各器官功能正常,同时要注重尽可能及早治疗,最好起始于生后24小时内,最迟不得超过生后48小时,否则脑损伤会进一步发展加重。目前被归纳为“三支持”,“三对症”治疗方法。

1.三项支持疗法

(1)维护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保持在正常范围,可酌情予以不同方式的氧疗,如头罩、鼻塞、CPAP通气,必要时人工通气。酌情应用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24小时内使血气达到正常范围。

(2)维持各脏器血流灌注,使心率、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根据病情应用多巴胺2~5μg/kg·min,如效果不佳,可加用多巴酚酊胺2~5μg/kg·min及营养心肌药物,ATP,细胞色素C等。

(3)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高值(5.0mmol/L),以保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源,及时监测血糖,调整静脉输入葡萄糖浓度,一般6~8mg/kg·min,必要时可8~10mg/kg·min。根据病情尽早开奶或喂糖水,保证热卡摄入。

2.三项对症处理

(1)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12小时后给维持量5mg/kg.d,根据临床及脑电图结果增加其他止惊药物并决定疗程,如苯妥英钠,用量与苯巴比妥相同,也可加用10%水化氯醛,0.5ml/kg,稀释后保留灌肠。安定类药物因呼吸抑制明显,应用时需密切观察呼吸状况。

(2)降颅压

如有颅压高表现,可及时应用甘露醇,宜小剂量,0.25~0.5g/kg,静脉推注,酌情6~12小时一次,必要时加速尿0.5~1mg/kg,争取2~3天内使颅压明显下降。

(3)消除脑干症状

当重度HIE临床出现呼吸节律异常,瞳孔改变,可应用纳洛酮,剂量0.05~0.1mg/kg,静脉注射,连用2~3天或至症状消失。

(二)阶段性治疗目标及疗程

HIE的治疗不仅应及早开始,而且在各阶段都应达到预定的治疗目标,完成一定的疗程,方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脑损伤,减少后遗症。

生后3天内:维持内环境稳定。

生后4~10天:治疗重点为应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和改善脑血流药物,使神经细胞能量代谢恢复正常,受损神经细胞修复和再生,减少或避免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常选用药物为1,6‐二磷酸果糖,2.5ml/kg·d静脉点滴。胞二磷胆碱,100~125mg加入5%葡萄糖100ml静脉点滴。或脑活素5ml加入5%葡萄糖50ml静脉点滴。

10天后的治疗:针对重度HIE和部分神经恢复不理想的中度HIE。中度HIE总疗程10天~2周,重度3~4周。治疗原则为在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基础上,应用上述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

(三)新生儿期后的治疗及早期干预

科学研究已证实,小儿在5岁以前,尤其是2岁以前,脑仍处于快速发育的“灵敏期”,可塑性强,利用这一时期进行恰当的治疗,及早进行干预,对促进脑细胞的修复,神经纤维代偿性生长,建立新的神经信息传递通路,改善脑的功能,挖掘围产期脑损伤小儿发育潜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益于终生。

(1)对脑损伤小儿的智能发育,要有计划地进行早期干预,采纳科学性的教材,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2)对有脑瘫早期表现的小儿及时开始体能康复训练,在3~4个月内尽早接受治疗,甚至可做预防性干预。

(3)对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影像检查、脑电图检查仍表现出明显的脑结构、脑发育异常者,6个月内继续应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脑发育的药物4~6个疗程。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978-7-117-05143-9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