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概述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人群发病率为1/10万,有人报告达7/10万。在颅内肿瘤中仅次于神经表皮性肿瘤和脑膜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但在无选择性尸检中的发生率可达20%~30%。一般可见于各年龄组,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0~60岁发病最多。从统计资料来看,在育龄妇女中最多见,可能与育龄妇女的月经、生育功能改变最易发现有关。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有些微腺瘤只有数毫米大小便可确诊,显微手术即可全部切除,术后无视力、视野损害,内分泌功能可恢复正常,疗效可达70%~90%。较大或侵袭性垂体腺瘤虽不能全部切除,但辅以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及放射外科治疗等,亦可获得较好的控制。

病因学

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相比,垂体腺瘤是一种多阶段与多致病因素的肿瘤。它有一个不可逆转的肿瘤起始期与肿瘤促进期。目前对其影响因素尚无深刻了解,仅知与遗传素质、内分泌及下丘脑因素、特殊基因突变有关。此外,现已确认其肿瘤细胞的发生为单克隆过程,只有部分ACTH腺瘤为多克隆过程。

发病机制

传统上,对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垂体细胞的激素分泌接受下丘脑神经核团促进与抑制释放因子的调节,所以垂体肿瘤的发生与下丘脑功能调节失常有关。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其发生与垂体腺细胞异化增生有关,因此可通过手术切除对其治疗。近来一些有关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学的研究比较支持后一种看法,但也不能否认下丘脑功能改变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有些临床观察也证明内分泌靶腺功能改变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演变密切相关,如在垂体ACTH腺瘤或TSH腺瘤时,手术切除肾上腺或甲状腺等靶腺可使垂体腺瘤迅速增长且更富侵袭性,说明二者间存在着分泌及反馈抑制的关系。此外,也有研究证明下丘脑功能改变对垂体腺瘤的发生、增长、侵袭强度、内分泌活力、治疗效果及复发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或可影响肿瘤细胞发生突变。例如长期给予雌激素可影响裸鼠垂体细胞的形态与内分泌特性,诱发泌乳素腺瘤。Reichlin(1991年)报道,长期口服避孕药的育龄妇女,其泌乳素腺瘤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为高。Kovacs(1994年)报告,变性患者给予大剂量雌激素可诱发泌乳素腺瘤。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的发展,基因突变在垂体腺瘤发病中的作用也逐渐获得阐明。在原癌基因方面,已证明与GSP基因、RAS基因异常及蛋白激酶C(PKC)不恰当激活有关。在抑癌基因方面,也有研究证实,垂体腺瘤的发生与P53、P16抑癌基因、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基因(MEN‐1)、视网膜母细胞(RB)基因等抑癌基因失活有关。还有一些实验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转化生长因子(TGF‐α)等对垂体腺瘤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类型

近十余年来,由于内分泌检测方法及电子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改进,国内外大多数病理家主张依垂体腺瘤的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所见与临床激素分泌功能的表现结合起来,提出如下分类。其中各种肿瘤早期发生部位与腺垂体各种分泌细胞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图1)。

图1 不同垂体腺瘤在垂体中的好发部位

1‐泌乳素细胞腺瘤;2‐生长激素细胞腺瘤;3‐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4‐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

1.生长激素细胞腺瘤,约占20%~30%,可分为致密分泌颗粒细胞型、稀疏分泌颗粒细胞型和二种分泌颗粒混合细胞型3种,其临床内分泌特性无大差别,但年轻人的稀疏分泌颗粒细胞型腺瘤生长快,较难全部切除,术后易于复发。

2.泌乳素细胞瘤,约占40%~50%,亦分为致密分泌颗粒细胞型、稀疏分泌颗粒细胞型和二种分泌颗粒混合型3种。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约占5%~15%。

4.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约占1%。

5.促性腺激素(GnH)细胞腺瘤,很罕见。

6.多分泌功能腺瘤,约占5%~14%,临床上表现二种或更多种激素分泌的特性,其中最常见的是GH+PRL,此外也有GH+ACTH、PRL+ACTH或GH+ACTH+TSH激素等,这些激素都可通过免疫组化细胞染色显示出来。

7.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约占20%~35%。包括大嗜酸性粒细胞腺瘤(oncocytoma)和未分化的零细胞腺瘤(null cell adenoma)等。临床上没有任何垂体激素分泌亢进的表现,免疫组化可见一些含有GH、PRL或GnH分泌颗粒的细胞,血中所测得的激素多为糖蛋白类激素,或为α‐亚单位,其中部分亚单位激素无生物活性,故临床上除肿瘤占位性症状外,无激素分泌亢进的症状。

8.侵袭性垂体腺瘤,1940年Jefferson首先提出侵袭性垂体腺瘤,主要指其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生长,生物学上介于良性垂体瘤与恶性垂体癌之间。病理上其侵袭生长的特点可以是单个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也可以是大量瘤细胞浸润进入海绵窦,包括颈内动脉和视神经,破坏正常组织结构。一般认为,肿瘤越大侵袭生长的发生率越高。鞍内大腺瘤侵袭生长发生率是87%,伴有鞍上扩展的大腺瘤的发生率可达94%。侵袭性垂体腺瘤如细胞形态比较规则、分化较成熟,则为偏于良性;如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分化不成熟,则为恶性侵袭性垂体腺瘤。

根据CT与MRI所见侵袭性垂体腺瘤累及海绵窦或包绕颈内动脉的情况,我们将其分为4型(图2)。①海绵窦内侧压迫型:肿瘤在蝶鞍内向外压迫海绵窦内壁,使之向外推移,但未侵入窦腔;②海绵窦内侧侵袭型:肿瘤侵袭海绵窦内壁,进入其内侧间隙,颈内动脉2~3段外移,但海绵窦外侧间隙未受侵袭;③海绵窦广泛侵袭型:肿瘤侵袭整个海绵窦内、外间隙,对颈内动脉成包绕,动脉移位;④鞍膈上及鞍旁侵袭型:肿瘤经鞍膈上硬脑膜内向外扩展至鞍旁及颞叶底部,未侵入海绵窦。

图2 海绵窦内及鞍旁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长类型

a‐海绵窦内侧压迫型;b‐海绵窦内侧侵袭型;c‐海绵窦广泛侵袭型;d‐鞍膈上及鞍旁侵袭;1‐视交叉;2‐颈内动脉;3‐Ⅲ、Ⅳ、Ⅴ、Ⅵ颅神经

9.原发性垂体腺癌(pituitary carcinoma)极少见,发病率低于全部垂体腺瘤,世界文献报道至今仅约40余例。病理检查可见其细胞分化不良,胞核大小形态及染色程度不一,有大量非典型的核分裂像,富侵袭性。这些特点与一般侵袭性垂体腺瘤大致相同,因此组织形态学所见不能作为垂体癌的诊断依据。其诊断的主要根据是垂体癌细胞可沿脑脊液播散或沿血液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是脑及脊髓蛛网膜下腔,全身的骨髓系统,肝,肺或淋巴结节。

临床上垂体癌常见于成人,女性较多,症状表现不一,病程长者可达一年。一些患者发现时为良性垂体瘤,病理检查亦可为良性;然后连续多次复发,最后发现蛛网膜下腔播散及血行转移。在所有垂体癌患者中,约一半病例合并Cushing氏病。内分泌学检查显示血GH、ACTH增高及部分患者PRL增高。在所有报告的病例中,尚无一例开始为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者。

10.来源于神经垂体的肿瘤。神经垂体包括神经垂体,垂体柄和灰白结节,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构成。这些胶质细胞的特点是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此外还包含少量结缔组织和神经纤维。临床上常见为神经垂体转移瘤,原发性神经垂体肿瘤很少见,Globus(1942年)最早报告两例神经垂体肿瘤,称为漏斗瘤(Infundibuloma),由细长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构成,形成大量胶质纤维束,瘤细胞周围血管排列整齐,分化良好,见不到核分裂、出血及坏死。此后有作者报告神经垂体的肿瘤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为良性瘤,常为尸检发现,多位于鞍内,发生于40~50岁,女性发生率约为男性的两倍,生长缓慢,可以不表现临床症状。其组织发生的来源尚在争论中。

病理学

垂体腺瘤是腺垂体发生的肿瘤。在手术与尸检中可见正常垂体为橘黄色,质地较硬;而垂体瘤则为紫红色、质软、有时如烂泥状。有的垂体腺瘤发生变性或纤维化则呈灰白色,质地变硬。瘤体大小差异很大,一般将瘤体直径不足1mm者称为微腺瘤,大于1cm者为大腺瘤,超过3~4cm者为巨大腺瘤。肿瘤早期局限于腺垂体内,无包膜,与正常垂体组织分界明显。随着肿瘤增大,鞍内压力增加,蝶鞍呈球形扩大。大腺瘤挤压周围正常垂体组织或以垂体固有包膜、鞍膈等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与周围硬膜、神经、血管等形成粘连。肿瘤突破鞍膈向上生长可压迫视神经、视交叉使之变成白色的扁平条带包绕瘤体,视神经乳头原发性萎缩。后期肿瘤压迫或突入第三脑室,甚至侵入额叶脑组织内,阻塞室间孔,引起脑室扩大或颅内压力增高。有时肿瘤向外侧生长,侵入鞍旁或海绵窦。也有少数肿瘤侵入鞍底,突出至鼻咽部,形成鼻咽部肿块。较大的垂体腺瘤常有瘤内出血,是临床症状加重的原因。瘤内大块出血及坏死,将引起症状突然加重,称为垂体卒中,约占所有垂体腺瘤的6%(Lopez 1971年)。出血后可使部分瘤组织变性、坏死或囊变。有些陈旧性出血或坏死可引起纤维化,与经过放射治疗后组织坏死所引起的纤维化相同,也是手术中可见有些肿瘤组织颜色灰白,质地硬韧难以切除的原因。

过去,传统病理学根据光学显微镜所见垂体腺瘤细胞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的不同,将其分为嗜酸性细胞腺瘤、嗜碱性细胞腺瘤和嫌色性细胞腺瘤3种。实际上这种分类不能反映肿瘤的内分泌特性,因为嗜酸性细胞可以是生长激素(GH)细胞、泌乳素(PRL)细胞和大嗜酸性(onco cyte)细胞;嗜碱性细胞可以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促黄体激素(LH)细胞和促卵泡激素(FSH)细胞;而嫌色性细胞则包括GH细胞、PRL细胞、ACTH细胞、TSH细胞、LH细胞和FSH细胞等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的干细胞。它们都不是单一的细胞,因而这种分类不能准确地反映垂体腺瘤内分泌的功能,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没有实用价值。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神经外科学,第1版,978-7-117-09598-3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