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
过度通气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HVS)是由于每分钟通气量超过了生理代谢需要量,导致血流动力学和体内化学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症状可涉及多个系统(循环、呼吸、神经、精神和心理方面)。其特征是临床症状可以用过度通气激发试验诱发出来。欧洲不同国家统计,此类患者占门诊就诊人数的4%~11%;在综合性医院门诊容易被误诊为心、脑及呼吸系统器质性疾病给予相应治疗。
过度通气综合征的概念包含三方面;第一有躯体和精神症状;第二有可以导致过度通气的呼吸调节异常;第三存在症状与过度通气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躯体与精神症状是由呼吸调节异常导致的过度通气而引起的。
过度通气综合征与过度通气状态(hyperventilation)是不同的。一些器质性疾病,如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炎、肺栓塞、间质性肺疾病等,都可伴随PaCO2的降低,但不属于过度通气综合征。因此,在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过度通气仔细鉴别。
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与明显的心因性因素有关。如精神紧张、惊吓、恐惧、工作压力增加等因素激发下出现过度通气。另外,过度通气综合征患者在直系亲属中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发病率,因此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生机制可能为自主呼吸调节功能丧失稳定性,呼吸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表现为呼吸加快,过度通气使二氧化碳大量排出从而诱发呼吸性碱中毒,碱中毒导致呼吸功能紊乱加重,过度通气与呼吸性碱中毒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血浆HCO3-浓度下降,pH值升高,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导致脑血流减少,出现意识障碍和脑电图的异常;碱中毒时氧离曲线左移和二氧化碳降低引起的心血管痉挛,能够导致原有潜在冠心病的患者出现心肌缺血表现,出现心率加快、心绞痛及心电图异常(如T波倒置、ST段降低和QT间期延长);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和肌细胞内钾离子减少,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和痉挛;腹部因大量空气吸入胃内造成胃扩张,表现为腹痛和腹胀等。
近年来人们发现过度通气综合征与惊恐障碍的临床症状存在重叠。大约50%的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患者和60%的广场恐怖症患者(agoraphobia)表现为过度通气综合征,而只有25%的过度通气综合征患者表现为焦虑障碍。国内研究发现过度通气综合征患者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呼吸型式,当呼吸受到刺激时,呼吸中枢调节丧失了稳定性,出现过度通气,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这种异常的呼吸型式也同样是焦虑障碍患者的特征。可见,无论过度通气综合征还是焦虑障碍,呼吸调节的不稳定性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1.腹式呼吸训练治疗
1938年由Soley和Shock提出,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有效治疗措施,其机制在于降低呼吸频率。20次为一个疗程,每次1小时,2~3个月内完成。急性加重期治疗是面罩或袋囊重复呼吸,通过增加呼吸死腔量,增加PaCO2,减低通气,缓解症状。
2.药物治疗
避免滥用精神药品。对于腹式呼吸训练治疗失败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综合医院常用药物有β2受体阻滞剂、苯二氮䓬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3.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
CBT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治疗联合使用都是有效的方式,但在综合医院目前没有推广使用。张洪稳等报道了CBT在过度通气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首先通过过度试验诱发出临床症状,采用必要的仪器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以消除患者错误的认知,同时配合心理疗法,以达到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通过自我指导训练缓慢腹式呼吸,以消除过度通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阻断过度通气综合征发生的恶性循环,最终消除呼吸性碱中毒。
4.心理疏导
该类患者多存在精神刺激等方面的诱因,或因失恋、家庭不和、夫妻吵架等原因导致发病。医护人员要同情、关心患者,多与其倾心交谈,积极沟通,努力寻找其发病的诱因,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与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