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腰椎压缩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 of lumbar spine
脊椎常因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骨折,尤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为多见。此类患者常引起慢性胸、腰椎部疼痛,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遗留截瘫,导致严重后果。
胸腰段脊柱骨骨折,多为传递暴力所造成,由于直接暴力的打击所致。这种外力打击主要为从上往下的,也可为自下而上的(如从高处跳下)。因外力打击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过伸性损伤与过屈性损伤。过伸性损伤较少见,常引起椎后方椎体骨折。过屈性损伤较多见,常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因脊柱受力部位多在下胸和上腰段,故压缩性骨折多发生在T10、11、12和L1、2椎骨。
单纯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受伤部位的肌肉、血管、神经、肌腱、韧带均有轻重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后,可致韧带纤维撕裂,皮下渗血血肿,尔后机化,形成组织瘢痕、粘连、轻度多发性压缩性骨折,可并发后关节脱位,甚至压迫损伤脊髓,引起脊髓休克,部分患者可留下后遗症,严重的脊髓横断损伤可造成终生瘫痪。
多为严重暴力直接、间接作用于脊柱所致,但在老年女性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脊柱肿瘤患者、脊柱结核患者等椎体已经破坏的患者中,暴力可不明显,即所谓病理性骨折。
1.X线片:椎体楔形变、骨皮质不连续。
2.CT:椎体前三分之二可见骨折线、椎管完整,脊髓硬膜囊未受压。
3.MRI:椎体骨折、硬膜囊未受压。
1.保守治疗
(1)卧床休息:稳定性骨折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以卧床休息、镇痛为主,给予护腰带保护腰部,轴向翻身,防止腰部扭转。局部药物外敷、理疗。疼痛缓解后可早期行腰背肌训练。
(2)过伸复位
1)牵引过伸按压法:患者俯卧硬板床上,两手抓紧床头,两助手分别拉患者两足踝部及两侧腋窝部,同时用力进行牵引并逐渐将双下肢提起,使脊椎呈现过伸位,术者双手重叠,压于骨折后突部位,用力下压,借助前纵韧带的伸张力,将压缩的椎体拉开,同时后突畸形得以复平。另可采用仰卧腰椎悬挂复位法,原理同上。
2)腰椎悬吊牵引或垫枕复位:患者卧硬板床,用腰椎悬吊带行持续牵引,以腰部轻微牵离床面为度。无牵引条件或患者不能耐受的,也可于骨折处垫一软枕。软枕高度以患者能够耐受疼痛为度,并逐渐加大垫枕的高度。
2.手术治疗
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和脱位,应积极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恢复椎管容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迟发瘫。目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已被多数骨科医师认为是合理的有效方法。
手术的指征:50%以上的椎管受累;30%以上的脊柱后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明确的不稳定骨折及合并脱位。
一般认为,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应尽早手术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若合并脊髓完全损伤,则宜在伤后2周左右进行,以减少对患者全身状况的干扰。
3.微创治疗思路和特点
脊柱后路固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脊柱三柱固定生物力学方面具有以往其他器械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但许多外科医师发现手术后发生的部分并发症与医源性的肌肉软组织损伤有关。因为传统的开放手术需要进行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和长时间的牵拉,以显露置钉的解剖标志,这样往往导致椎旁肌肉失神经支配和萎缩,引起下腰痛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脊柱外科得到迅速发展。为保护脊柱结构的完整性及预防开放手术导致的医源性下腰痛,人们在力求安全并准确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同时,又探索运用微创的手段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
Magerl在1982年首先报道了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技术。2001年Foley与同事发明将椎弓根螺钉固定放置在筋膜下,与传统开放手术位置类似。后来Medtronic公司采用了该产品并进行生产成为Sextant系列,这也是目前最常用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其他国内外厂商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如Stryker公司的Mantis系列等。由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减少了椎旁肌肉损伤,有效预防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已经逐渐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
4.微创治疗方法——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适应于不需要进行椎管减压及融合的单纯胸腰椎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