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颅内血管狭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经过颅内血管的血液减少,使脑细胞缺血死亡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造成颅内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依次为动脉粥样硬化,夹层动脉瘤,纤维肌发育不良,动脉炎和其他原因。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占所有原因的90%,除此之外,颅内血管狭窄还与年龄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发病主要是由于结节性动脉炎等引起,中老年人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是我国导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
1.颅内动脉超声检查
颅内动脉超声检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颅内动脉狭窄的无创检测方法。不仅可以显示动脉的纵向剖面,还有助于评价颅内动脉的血流状况,评价颅内动脉狭窄程度。
2.CT血管造影
可作为颅内动脉超声检查的补充检查,当超声无法确诊时可选用。主要了解颅内动脉有无狭窄、钙化斑块及其程度、范围。
3.磁共振血管造影
无需对比剂,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且观察范围明显比CTA大,可从主动脉弓至颅内脑血管。如不能确诊,尚可选用增强MRA,该方法明显优于常规MRA,速度更快、清晰度更高,成像质量与血管造影已非常接近。MR在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术后的对比不如CTA价值高。
4.脑血管造影
是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因为有创检查,故不作为首选方法,常在上述检查不能确诊时或怀疑颅内血管狭窄,要进行进一步治疗时才选用。可以动态、全面地观察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变异情况、侧支代偿情况和Willis环的完整情况。
5.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脂多高于正常,血液流变学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帮助。
对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1.防治原发病
同颈内动脉狭窄。
2.内科治疗
如果管腔狭窄小于50%时,可以服用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 (A)、丙丁酚 (P)和他汀类 (S)药物,这种疗法简称PAS疗法。阿司匹林50mg/次,1次/日,也可选用长效制剂;丙丁酚1g/日,每日早、晚餐时分服;辛伐他汀5~20mg/次,1次/日。
(2)扩张血管、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如罂粟碱30mg/次,3次/日,或肌注;或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40mg/次,3次/日。
(3)活化神经细胞药,如三磷酸腺苷20~40mg,可于辅酶A 100~200U,细胞色素C 30mg,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1次/日;也可口服维生素C、B6、B2等。
3.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
如果血管狭窄超过管径的50%,就需要做外科手术或者在狭窄的血管内放置血管支架使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