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
概述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大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经产妇,40~50岁多见。临床多见乳头溢液、浆液性或血性。病理上导管明显扩张,腔内壁有乳头状物突入,为乳腺导管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年龄分布为20~75岁,最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2003版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归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类,与导管内乳头状癌和囊内乳头状癌同属前驱病变。导管内乳头状瘤又分为中央型乳头状瘤和周围型乳头状瘤。中央型乳头状瘤指发生在大导管(主乳管或一、二、三级乳管)内乳头状瘤;周围型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乳头状瘤,常为多发,其生物学特性倾向癌变。乳管内乳头状瘤75%病例发生在大导管近乳头的壶腹部。

病因学

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由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引起乳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管内乳头状瘤。

类型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主要分为两型:中央型(单发)和外周型(多发)。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多以单侧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常为血性或浆液性。部分患者查体时可触及乳腺肿物,多位于乳晕周边。挤压肿瘤所在区域,乳头相应乳管开口处可有血性或其他性质液体溢出。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表现隐匿,有时可有血性或浆液性溢液,当乳头状瘤成簇生长时有时则可触及肿物。

中央型乳头状瘤起源于大导管,通常位于乳晕下,不累及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外周型乳头状瘤则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 占乳腺全部良性病变的5.3%,占全部乳腺实性病变的3%左右。导管内乳头状瘤大多为中央型,外周型乳头状瘤仅占10%左右。组织病理学特点为:以密集而分支的结构为特征,由纤维血管轴心、单层肌层上皮细胞和外覆上皮细胞构成。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乳腺的多个中小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常呈乳头状增生,形成具有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这种形态学改变称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老年女性恶变几率高。目前公认其为癌前病变,有20%~30%的恶性率。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临床多以乳头溢液、溢血和(或)局部肿物为首发症状。老年患者的病变多发生在小导管或终末导管,闭经时间较长,大乳管已闭塞,表现为乳头溢液的较少。较多的乳房肿块发生在乳晕以外,呈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腺体增厚或边界不清的包块。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应辅助检查。主要的辅助检查有:

1.乳腺超声

超声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敏感性要高于钼靶。大部分病灶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通常为3级,表现常为实性低回声肿物,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有时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混合性肿物。

2.乳腺钼靶

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的孤立肿物影,典型者位于乳晕周围。部分可表现为多发肿物。外周型乳头状瘤在钼靶片中常无异常改变,部分可表现为外周型微钙化或多发小结节。

3.磁共振成像(MRI)

MRI适用于超声诊断导管扩张超过3mm、既往有乳头状瘤病史、家族史或怀疑有外周型乳头状瘤的患者。乳头状瘤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增强肿物影像。

4.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检查

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涂片诊断乳头状瘤的阳性率较低,仅为50%~70%。乳头状瘤的形态学特征有时会与低级别癌细胞有重叠,此时需要通过组织活检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5.导管造影

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中,约90%的病例可见导管内有光滑圆形充盈缺损,或可见乳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还可表现为导管迂曲、扩张。 在断端或充盈缺损区的近端导管可有明显扩张。较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见病变乳管扩张呈囊状,管壁光滑,其间可见分叶状充盈缺损。

6.乳管镜

镜下表现为导管内红色或淡红色及红、黄、白相间的实质性占位,表面呈光滑或小颗粒状,在管腔内可小范围前后移动,周围管壁光滑有弹性。

7.穿刺活检

穿刺活检常可确诊乳头状瘤。细针穿刺对恶性病变的敏感性要明显低于粗针穿刺(44%vs.82%),有时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特别是在存在硬化性乳头状病变时。

粗针穿刺对于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并没有高到可以避免外科手术,其对恶性乳头状病变病例的低估率可达到15.7%。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5%~12%的乳腺癌患者表现为乳头溢液,乳管内乳头状瘤病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治疗以手术切除病变导管及病变组织为主。如其病变范围比较大,手术范围应更广泛,尤其是老年患者恶变几率更大,我们建议保证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以防止残端组织发生癌变。

来源
实用老年妇科学,第1版,978-7-117-24164-9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第1版,978-7-117-20610-5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