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yloric obstruction
幽门梗阻 (pyloric obstruction)为消化性溃疡最常见之并发症,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偶可见于幽门管或幽门前区溃疡。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发生幽门梗阻者约占8%,而在胃溃疡中仅占2%左右。
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正常的直径约1.5cm,因此容易发生梗阻。位于幽门或幽门附近的溃疡可以因为黏膜水肿、溃疡引起反射性幽门环行肌收缩,更常见的原因是慢性溃疡所引起的黏膜下纤维化,形成瘢痕性狭窄。
痉挛性幽门梗阻:位于幽门或幽门附近的溃疡,由于黏膜水肿或因溃疡引起反射性幽门环行肌收缩,致使幽门通过障碍,其梗阻为间歇性。痉挛性幽门梗阻和水肿性幽门梗阻称为不完全性幽门梗阻。它是暂时的,但也可反复发作。
水肿性幽门梗阻:由于溃疡活动,黏膜炎症水肿,可使幽门通过受阻,但炎症水肿吸收后,即可缓解,这种梗阻为暂时性。
瘢痕性幽门梗阻:较常见。慢性溃疡所引起的黏膜下纤维化,形成瘢痕性狭窄引起的幽门通过受阻,致使食物和胃液不能顺利地通过。瘢痕性幽门梗阻称为完全性梗阻,这种梗阻是很难或不能缓解,属永久性,常需手术治疗。
多种因素可同时存在,但多以某一种因素为主。
梗阻一旦发生,则食物及胃液发生潴留,不能通过幽门进入小肠,甚至发生呕吐,不但影响正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且可造成大量水与电解质的异常丢失,从而引起全身与局部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一)全身病理生理改变
1.营养障碍
由于摄入食物不能进入小肠充分消化与吸收,再加之以呕吐,必然导致营养障碍,包括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
2.水和电解质的紊乱
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1500ml,胃液2500ml,共约4000ml左右。当幽门梗阻时,这些液体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因呕吐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每升的胃液中平均含有氯140mmol、钠60mmol、钾12mmol。水分的丢失首先影响细胞外液,结果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使细胞内脱水。如继续呕吐,又得不到补充,则可出现循环衰竭。由于呕吐物中尚含有大量电解质,故可出现下列情况:
(1)缺钾
由于胃液内的钾含量高于血清钾,故当胃液大量丧失时,钾离子即可大量丢失,加以患者不能进食,从食物中不能获得,肾脏又不断继续排钾,可使钾更趋于缺乏。在饥饿状态下,体内发生分解代谢,结果使钾由细胞内移至细胞外,此时虽有较重之缺钾,但血清钾可仅稍低于正常,易被误诊。
(2)缺钠
胃液内钠的含量虽比血浆低,但如大量呕吐,且又不能经口摄入,亦可引起缺钠。幽门梗阻患者,由于大量呕吐,细胞外液减少,血液浓缩,故血浆钠只轻度降低、亦易被误诊。
(3)酸碱平衡的紊乱
正常胃的壁细胞可将水与CO2生成碳酸,后者离解为H+及HCO3-,H+进入腺管腔和Cl-结合为盐酸(HCl),HCO3-则返回循环。肠黏膜上皮在碱性环境中亦可制造碳酸(H2CO3),离解后成HCO3-和H+,前者进入肠液,后者则回至血液循环,与血液循环内的HCO3-中和;胃液内的HCl至肠内又与HCO3-中和,从而达到酸碱平衡。幽门梗阻时,因大量呕吐,使胃内HCl大量丢失,使上述平衡破坏了[HCO3-]/[H2CO3]的比值,使血内缓冲碱总量增加,pH上升,造成代谢性碱中毒。此类碱中毒,多有低氯及低钾,称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为幽门梗阻特有的代谢紊乱。由于血液内钾的缺乏,则在远端肾小管细胞内钾离子也减少,故只有H+与钠离子相交换,尿排H+量增多,使尿呈酸性,这种代谢性碱中毒的患者而有酸性尿的矛盾现象,也是幽门梗阻所特有的现象。
(二)局部病理生理改变
幽门梗阻常为逐渐形成,即由部分梗阻逐渐加重至完全梗阻。在梗阻初期,为了使食糜能排入十二指肠,胃蠕动增强,胃壁肌层呈代偿性肥厚,但胃无明显扩大。随着梗阻不断加重,胃虽有强烈的蠕动,亦难克服幽门的阻力,胃乃逐渐扩张,蠕动减弱,胃壁松弛,胃发生潴留,呈袋状扩张。
由于胃内容物潴留,使幽门窦黏膜受到刺激,产生胃泌素,促使胃壁细胞分泌增加,胃黏膜发生炎症变化,甚或产生溃疡。
1.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对病史较长之严重患者,应首先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具体方法如下:
(1)对于轻症患者,由于溃疡病所致之幽门梗阻,胃酸一般较高,呕吐后丢失的氯多于钠,故补液可全部用生理盐水,待尿量增至40~50ml/h后,则可由静脉补充氯化钾,这样对脱水和轻度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常可得到纠正。
(2)对危重患者,二氧化碳结合力超过30mmol/L或血氯低于85mmol/L,则除纠正脱水外,可应用0.1molHCl溶液作静脉滴注治疗低氯性碱中毒,效果良好,补氯量可根据血Cl-的测定来计算
补氯量(mmol/L)=血氯下降值(mmol/L)×体重(kg)×0.25
所得的mmol/L数,按0.1mol等渗HCI溶液1mmol=10ml计算补给。
盐酸溶液须经静脉插管缓慢滴入,并应在24小时输完。在输注期间,应根据Na+、K+丢失情况,加入等渗盐水及氯化钾溶液,同时应每4~6小时重复测定K+、Na+、Cl-及二氧化碳结合力,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2.改善营养
幽门梗阻患者由于长期呕吐,营养情况一般较差,因此除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外,尚应补给足够的热量,以免过度消耗自身的脂肪和蛋白,但一般的静脉补液,每日所供给的热量有限,故对病情较重营养很差的患者,应给予全胃肠外营养。
3.胃肠减压
有效的胃肠减压不但可以解除胃潴留,同时也可使胃本身的血液循环及黏膜的炎症得到改善。对一些较重的患者,可用等渗盐水洗胃,以便有利于手术或进一步检查。如梗阻系因水肿或痉挛所致,经减压后,随着水肿的消退,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4.手术治疗
幽门梗阻为溃疡病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则应根据患者情况,设备条件以及技术力量来决定。应以安全有效并能根治溃疡为原则,常用的手术方法有:
(1)胃空肠吻合术:方法简单,近期效果好,死亡率低,但由于术后吻合口溃疡的发生率很高,故现已很少采用。对于年老体弱,低胃酸以及全身情况极差之患者仍可考虑选用。
(2)胃大部切除术:如患者一般情况尚好,在我国为最常用之术式。
(3)迷走神经切断+幽门窦切除/胃引流术:对青年患者较为适宜。
鉴于本症产生的原因常与术中操作失误有关,故手术中应特别注意:①术者应常规检查胃的方向,再做食管胃吻合;幽门附近游离的大网膜应被移开,或予以切除。②术中严密止血和吸尽积血,以免术后形成粘连和粘连带。③重建的食管裂孔大小以胃的自然周径为度,在吻合口无张力的情况下尽量将胃幽门回纳腹腔。④吻合前检查胃有无张力,避免吻合后幽门部张力过大而将幽门拉紧,使幽门腔变形,造成梗阻。⑤术前检查发现肝脏过大者应充分游离胃,使移置胃松弛,防止肝脏压迫胃窦部。采取上述措施而个别患者幽门仍受压时,可行肝左叶部分切除以防止本病发生。吻合完毕,应将胃大弯侧与纵隔胸膜固定,使之不下坠,预防胃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