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biliary infection

概述

胆道感染是指胆道系统内有细菌感染,包括胆囊炎和胆管炎。临床上最常见的胆道感染的原因由胆道结石引起。腹部恶性肿瘤亦常常引起胆道感染,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寒战、腹痛、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感染,可由肿瘤自身病变引起,也常常由治疗肿瘤改变正常胆道生理结构而引起,故恶性肿瘤相关的胆道感染往往反复发作。

病因学

引起胆道感染的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胆管癌、壶腹癌、十二指肠癌、胰腺癌等,尤以胆道系统肿瘤最为多见,其他部位的肿瘤直接扩散或转移至胆道周围引起胆汁排出受阻也常常引起胆道感染。正常的胆道系统,包括胆囊、肝胆管、胆囊管、胆总管在内是没有细菌存在的,胆汁自肝脏产生后储存于胆囊中。进食后可经胆囊、胆管经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食物。十二指肠大乳头附近有由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壶腹部括约肌构成的Oddi括约肌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只允许胆汁自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胆道,故胆道系统内是无菌环境。恶性肿瘤患者或由于肿瘤直接导致Oddi括约肌松弛,或由于治疗本身导致Oddi括约肌遭到破坏,正常生理性保护机制消失,十二指肠内含有细菌的内容物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道感染,故此类胆道感染又称胆道逆行感染。

肿瘤本身引起的胆道感染:胆道系统肿瘤或胆道周围的恶性肿瘤压迫胆道,至胆汁排出缓慢或受阻,细菌可逆行自肠道或通过血源性途径进入胆道,且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力下降,导致细菌在胆道系统内繁殖,出现发热、寒战、腹痛等症状,从而发生胆道感染。

治疗肿瘤的同时而带来的胆道感染:①低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胰头癌、壶腹癌以及十二指肠癌等恶性肿瘤,常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不能行根治性手术而仅行胆肠吻合手术,该类手术需将胆囊或胆管和空肠吻合,由于改变了正常的生理结构,空肠内含细菌的内容物可自由进入胆管而引起胆道感染。②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发生的胆道感染。ERCP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常采用的检查手段之一。现ERCP检查同时可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放置鼻胆引流管术(ENBD)及胆道支架植入术,无论何种处理办法在解决胆道梗阻的同时破坏了正常生理结构,让肠道内的细菌可自支架、引流管或直接从切开的十二指肠大乳头进入胆道系统内,从而引发胆道感染。③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PTCD或PTBD)术后发生胆道感染。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方案,该手术由于易于操作而得到广泛认可。胆道感染是该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胆道感染,由于患者原发肿瘤较晚较重,患者体质虚弱,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为主,极少采用手术治疗。对所有拟诊胆道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均应进行血培养或胆汁细菌培养,在结果出来前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分别为56.6%和31.1%,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64.6%和29.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8.7%、19.8%。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革兰阳性细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

轻中度的胆道感染可能由单一细菌感染引起,可选用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由于肠道致病菌多可产生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唑啉耐药,推荐使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彬舒巴坦等。对中重度的胆道感染,感染可由混合细菌感染引起,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可首选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第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如首选药物无效,可改为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治疗。怀疑含有厌氧菌感染时,应联合甲硝唑或奥硝唑治疗。

来源
肿瘤急症,第1版,978-7-117-24482-4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