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十二指肠炎
十二指肠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duodenitis

概述

十二指肠炎(duodenitis)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改变。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疾病、寄生虫感染或慢性胰腺炎等并存,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

病因和病理机制

十二指肠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十二指肠炎是一种独立疾病,曾称为慢性十二指肠炎、慢性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一期Moynihan病。因为在Moynihan病即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患者中,内镜和组织学证据都表明大多数患者同时伴发十二指肠炎和胃窦炎。十二指肠炎病因至今尚不甚明了,刺激性食物、烟酒、药物、应激、放射线照射以及微血管改变等,均可引发此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食管炎患者常合并十二指肠炎,提示本病可能与某些慢性胃炎病因相同,系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炎症。胃酸分泌增多是其重要病因之一,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gastric metaplasia in the duodenum)及Brunner腺增生多认为系对高胃酸的适应性反应。胃化生上皮对胃酸损害抵抗力更强,而布氏腺增生可使碳酸氢盐分泌增多,进而中和胃酸。但有人认为Brunner增生可能是十二指肠炎的结果。也有部分十二指肠炎患者的胃酸分泌水平正常。十二指肠炎合并胃部疾病两者间因果关系较难确定,从病变部位分析,以胃窦炎为多,故认为是否为十二指肠炎症影响幽门功能,引起十二指肠液反流,导致胃黏膜损害性病变;部分合并胆道病变者,可能因胆汁流出不畅或受阻,不能充分中和胃液,十二指肠高酸状态造成黏膜损害。药物及饮酒可破坏黏膜屏障,过多的胃酸分泌导致H+逆弥散,刺激肥大细胞释放活性物质,进入十二指肠引起局部炎症。现今认为Hp感染活动性十二指肠炎和DU之间关系密切,Hp可定植于十二指肠内胃化生上皮,引起十二指肠炎,并与炎症严重程度关联。而十二指肠炎可与DU并存且相互转化,两者的十二指肠黏膜内镜、组织学表现相似,黏膜损害未超过黏膜肌层即为十二指肠炎;DU时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瘢痕愈合。十二指肠炎可作为DU的前驱表现,部分患者病情可发展为DU(48%),即溃疡可能是炎症进展过程的一部分;十二指肠炎亦可能为溃疡愈合的后续变化,许多溃疡愈合后数月至数年仍存在十二指肠炎。由此可见,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而被认为是Moynihan病的不同阶段。Bransom等应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发现,十二指肠炎时隐窝细胞增生加速,表现为代偿上皮细胞的丢失;当隐窝细胞处于“高增生衰竭”(high output failure)而不能代偿上皮细胞缺失时,糜烂、溃疡则随之产生。

继发性十二指肠炎也称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是一组由各种特异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包括刺激性食物、饮酒、药物、放射性照射、应激和微血管改变,以及黏膜对正常胃酸抵抗力下降,均可能诱发十二指肠炎,如感染(寄生虫、结核、真菌等)、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肠炎、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其他如肝炎、胰腺及胆道疾病,由于局部压迫或蔓延,引起十二指肠供血障碍等,进而导致十二指肠炎症。有急性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继发十二指肠炎的报道。Jesch报道O型血人群易罹患胃炎、胃溃疡(χ2=78.629,P<0.001)以及结肠炎和十二指肠炎(χ2=5.846,P<0.016)。由此可见,本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疾患,病因和发病机制皆存差异。

流行病学

由于消化内镜和黏膜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十二指肠炎的诊断增多,国外报道其内镜检出率可达6%~41%,国内报道为21.2%~30.1%。炎症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男女比例约为4∶1,以青壮年居多,达80%以上。van Kerkhoven报道,近十余年来,随着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临床应用,十二指肠炎和PU发病率分别显著下降为12.6%(95%CI 14.5~10.7)和2.9%(95%CI 4.5~1.3)。

病理学

目前认为,正常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学检查可有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甚至可伴有胃上皮化生。十二指肠炎组织学特点为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炎症、胃上皮化生和Brunner腺增生。黏膜活组织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炎性渗出、腺体减少、绒毛萎缩、间质纤维化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样增生,偶见炎性息肉。十二指肠黏膜发生胃上皮化生,即为胃黏液细胞化生。Hp寄居于化生的胃上皮处,主要位于球部,尤其是溃疡邻近处黏膜,继而导致炎症。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壁细胞化生,偶见主细胞化生。Brunner腺增生也多见于球部,腺体主要位于黏膜下层,伸入黏膜层的腺体可为常规黏膜活检所诊断。黏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较上皮细胞改变更具诊断价值,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多形核白细胞等,而中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炎症活动。

十二指肠炎可引起绒毛、黏膜肌层以至全层的病理损害,依据十二指肠黏膜炎症程度、浸润深度,组织学上可将本病分为三型:①浅表型:最常见,约为50%~80%,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绒毛层,绒毛变形或扩大;上皮细胞有退化现象,细胞趋于扁平,胞浆出现空泡,核染色质稀疏或固缩,刷状缘变薄甚至消失;绒毛间炎性细胞浸润、充血、小出血灶,少有糜烂;黏膜肌层和十二指肠腺多正常。②萎缩型:黏膜层变薄,绒毛不同程度萎缩、变平及间隙消失,常伴重度上皮细胞退行性变;肠腺减少、消失;杯状细胞、黏液细胞等增生;上皮细胞脱落发生糜烂,黏膜肌层断裂、增生,肌纤维退行性变,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并可扩展至黏膜全层,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并有淋巴滤泡增生;有时十二指肠被覆上皮为胃上皮化生部分或全部取代。③间质型:炎性细胞浸润主要见于接近黏膜肌层的肠腺隐窝,局限在腺体之间,部分涉及整个黏膜固有层,伴有淋巴滤泡和嗜银细胞增生。

超微结构改变主要局限于上皮细胞,包括微绒毛形态、大小缺乏一致性等。扫描电镜观察十二指肠上皮细胞表面溃疡样缺损(ulcer-like defect),有助于十二指肠炎的诊断,但临床成本高及普及性不高,此检查并不能提高十二指肠炎诊断准确性。

多数学者认为,十二指肠炎组织学诊断有赖于上皮细胞变性、再生及基质炎症反应。其中,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炎的重要特征;绒毛重度萎缩、隐窝细胞活性增加也较有意义;固有层炎症改变较上皮细胞变化更具诊断价值。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胃液分析

胃酸或胃液分泌量正常或较多,部分患者胃酸水平高于DU。

2.十二指肠液分析

十二指肠液混浊,镜检可见较多的上皮细胞及白细胞,胃酸偏低者可见较多的细菌。

3.X线

X线造影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较差,常易误诊为DU。表现为十二指肠黏膜增粗、紊乱,呈激惹征、持续痉挛,充盈不良并易于排空,这些现象可能因黏膜炎症反射性引起黏膜肌层张力和运动失调所致。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形态不固定,加压时形态可改变,边缘呈锯齿状,即球腔内密度不均,但无龛影或固定畸形。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且因X线钡餐及气钡双重造影对本病诊断阳性率不高,而较少使用。

4.消化内镜

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炎的主要手段,内镜表现呈多样性,常有十二指肠黏膜充血、绒毛模糊不清、黏膜皱襞粗大、颗粒感、增生小结节或息肉样隆起、脆性增加、糜烂(部分呈霜斑样糜烂)、点片状出血,病变弥漫出血多局限于十二指肠球部。因病变程度轻重不同,其临床表现差异甚大。目前尚无统一的十二指肠炎内镜分类方法,Tytgat建议按胃炎分类方法将十二指肠炎分为红斑/渗出型(多由Hp感染所致)、扁平糜烂型(多由药物或应激所致)、隆起糜烂型(可能与淋巴细胞性炎症有关)、萎缩型、出血型、皱襞增生型和反流型。也有分为糜烂型、增生型、萎缩型,或糜烂型、红斑型、颗粒型、多发息肉型。Gelzayd将十二指肠炎分为结节红斑型、糜烂型。Fontan等将十二指肠炎分为浅表型、糜烂型、多发假性息肉型。Faivre将十二指肠炎分为五型:红斑型:黏膜呈亮橘红色;糜烂型:黏膜脆,有浅表溃疡形成;粗大皱襞型:注气后粗大黏膜皱襞不消失;多发假性息肉型:黏膜分布多发红色、中心凹陷疣状物;萎缩型:黏膜苍白,无皱襞。

十二指肠炎患者可同时表现出不同的内镜特征。因此,有时内镜表现不典型以至无法精确分类。Joffe等根据十二指肠炎严重程度进行分级,0级:正常十二指肠黏膜;1级:黏膜水肿,皱襞增厚;2级:黏膜发红(包括接触性出血);3级:点状出血;4级:糜烂,糜烂常与点状出血伴发,即所谓“椒盐征”或“香肠样”十二指肠,也称霜斑样糜烂。亦有推荐参照慢性胃炎分类方法,将十二指肠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增生型,便于临床掌握应用。Ⅰ型为浅表型,病变部位充血、水肿、反光增强、糜烂、出血;Ⅱ型为增殖型,黏膜肥厚、粗乱,可见充血乳突及多发扁平结节,布氏腺增生;Ⅲ型为萎缩型,黏膜变薄,血管透见,呈颗粒状改变。内镜医师应慎重对待,反复仔细观察、辨别,尽可能取得组织学支持,并对镜下有改变的黏膜行多处活组织检查。

美国Walter Reed军队医学中心一组72例99人次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检查,报告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检出率为36%、胃炎检出率为21%、出血检出率为18%、小肠溃疡检出率为16%、十二指肠炎检出率为7%、小肠糜烂检出率为6%。Toy等报道145例因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贫血等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显示24%为血管发育异常、13%为肠道溃疡、13.8%为胃炎或十二指肠炎、8.9%疑为克罗恩病溃疡、3.4%为肿瘤或息肉。因此,胶囊内镜有助于包括远端十二指肠炎、小肠疾病等临床诊断。

5.CT诊断

有助于十二指肠良、恶性疾病诊断和评价,能够检测并对包括十二指肠炎、恶性肿瘤进行分期。水作为口服造影剂与静脉造影效果一致,多排CT(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三维重建有利于诊断和手术前计划。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特殊类型的十二指肠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慢性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治疗原则与胃炎、PU相同,目的是缓解症状,促进炎症恢复和防止复发与并发症。需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治疗,主要包括应用抑酸剂或抗酸剂降低胃十二指肠内酸度、强固黏膜屏障以及根除Hp感染等综合治疗。

1.积极消除病因,忌烟酒,避免服用有损消化道黏膜屏障的药物

2.抑酸治疗

目前常用的抑酸剂有H2受体拮抗剂(H2 receptor antagnist,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两大类。临床常用H2RA:西咪替丁800mg/d、雷尼替丁300mg/d、法莫替丁40mg/d、尼扎替丁300mg/d或罗沙替丁150mg/d,分2次服;维持治疗时剂量减半,晚睡前顿服。常用PPI:奥美拉唑20mg/d、兰索拉唑30mg/d、泮托拉唑40mg/d、雷贝拉唑10mg/d或埃索美拉唑20mg/d,晨空腹服用。

3.黏膜保护剂治疗

十二指肠炎时,由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丰富的黏膜血流、上皮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构成的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修复机制,不足以抵御胃酸、胃蛋白酶、微生物(Hp)、胆盐、乙醇、药物(如NSAID)等侵袭性因素的损害作用。因此,可使用强固黏膜屏障的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谷氨酰胺、前列腺素类药物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等。

硫糖铝黏附于炎症黏膜面,阻止胃酸、胃蛋白酶侵袭,增加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及表皮生长因子分泌,强化黏膜屏障,促进黏膜细胞修复;但可引起便秘不良反应,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可与黏液形成含糖蛋白的黏膜保护层,使其免受胃酸、胃蛋白酶损害,刺激前列腺素合成和碳酸氢盐分泌,强固黏膜屏障,促进黏膜修复,单用或联合抗菌药物能根除Hp感染;还可使舌质发黑,粪便深褐色,需注意与消化道出血时的黑粪鉴别,同时为避免体内铋过度蓄积,不宜连续长期服用。米索前列醇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加黏膜血流,尚有一定抑酸作用;也可促进肠道分泌、蠕动致腹泻;因可引起子宫收缩,孕妇忌用,绝经期妇女有可能发生阴道出血。

4.根除Hp治疗

Hp依其毒力因子,而在胃型黏膜(胃和胃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肠黏膜)定植,强化了黏膜侵袭因素,破坏了与防御/修复因素的平衡,诱发局部炎症;同时促进了促胃液素、胃酸的分泌,进而协同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损害。因此,Hp感染是十二指肠炎主要病因,要消除该炎症,必须根除Hp。治疗方法包括以抑酸剂或以铋剂为基础,分别加用两种抗菌药物的三联治疗;抑酸剂、铋剂、两种抗菌药物的四联治疗;PPI+阿莫西林治疗5天,继之该抑酸剂+克拉霉素、甲硝唑/替硝唑两种抗菌药物治疗5天的序贯疗法等。目前认为三联疗法根除Hp7天、10天、14天疗程的疗效依次升高。常用根除Hp抗菌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目前多项研究显示Hp对呋喃唑酮、四环素耐药率低,且经济价廉,值得选用。根除方案含呋喃唑酮一线四联疗法较三联疗法更有效,对于二线及补救治疗,呋喃唑酮(200mg,每天2次)也是根除方案有效药物,但低剂量(50mg或100mg,每天2次)的三联及四联根除治疗效果较差。含呋喃唑酮方案的副作用较标准疗法多见,如多发性神经炎,用药期间饮酒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等。需注意根除Hp治疗药物引起过敏、胃肠道、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多重耐药性逐渐升高的现象。

根除Hp后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能否复归尚不清楚。上海仁济医院报道,经根除Hp后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明显改善,完全改善复归者达53.6%。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十二指肠疾病,第2版,978-7-117-13728-7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