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胸椎管狭窄症
胸椎管狭窄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英文缩写
TSS
概述

由于发育所致胸椎椎管容积减小,椎体及小关节退变增生、韧带的骨化与钙化等因素造成的胸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及其所引起的脊髓及神经受压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胸椎管狭窄症。椎管狭窄症多发生在腰椎和颈椎,而胸椎由于运动范围最小,发病较少见,且多与颈、腰椎管狭窄伴发。胸腰段,处于稳定区和活动区的交界,因此,该病多发生在下胸段。Nakanish等1971年首先报道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引起胸椎管狭窄。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被确诊的胸椎管狭窄症病例逐渐增多。腰椎管狭窄症广义上较为宽泛,在此所指的胸椎管狭窄主要是指骨性狭窄。不包括胸椎间盘突出症,后总韧带和前纵韧带骨化症。

病因和分类

(一)发育性胸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是在出生后发育生长期逐渐形成的,骨发育异常的原因尚不清楚。其病理状态表现为椎管内的储备空间消失。

(二)退变性胸椎管狭窄

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主要由于胸椎退行性变所致椎管狭窄,其病理改变主要有:

1.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内聚,使椎管横截面积变小,呈不规则的三角形,甚至呈三叶草样改变,在椎管的侧后方压迫脊髓(图1)。

图1 退变性胸椎管狭窄

2.椎板增厚可达10~20mm,突向椎管,使椎管狭窄,进而压迫脊髓。增厚的骨质异常坚硬。

3.硬膜外脂肪消失致硬膜外间隙消失,代之以椎管内静脉丛淤血。

4.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骨赘增生可形成骨桥,后缘亦可有骨赘形成,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X线

X线片范围要足够大,以免遗漏病变节段,应包括颈椎和腰椎正侧位X线片。X线片可显示椎体广泛骨质增生,骨质密度增高,骨桥形成,胸椎小关节增生,关节下骨致密,椎板增厚,椎间隙变窄。X线片也可以显示发生于各节段胸椎的黄韧带和后纵韧带骨化。

(二)CT

CT扫描部位要准确,必要时需薄层扫描,范围要适当、足够,否则易漏诊。CT扫描可清楚地显示胸椎管狭窄的程度和椎管各壁的改变。椎管后外侧壁即椎板下缘、关节突前内侧的单侧或双侧板状或结节状骨化块突入椎管内。后纵韧带骨化和关节突肥大可加剧椎管狭窄。严重时,椎管呈三叶草或窄菱形。横断面上,压迫重的地方脊髓变细,关节突关节和骨化后纵韧带密度增加(图1,图2)。

(三)脊髓造影

可确定狭窄部位及范围。不完全梗阻时可显示狭窄的全程,受压部位呈节段状充盈缺损。完全梗阻时只能显示椎管狭窄的下界。做脊髓造影应同时观察颈椎和腰椎段,以免遗漏多节段病变。但是,由于肩部遮挡、关节突肥大增生等影响,胸椎平片不如颈、腰椎易于显示后部结构,且部分黄韧带骨化因病变范围小,胸椎正侧位片难以显示,导致假阴性率增高。

(四)磁共振(MRI)

可观察到脊髓受压的部位、程度及范围,同时还能观察到髓内信号的改变(图3,图4)。

图2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图3 多节段胸椎黄韧带肥厚

图4 横断面MRI显示后纵韧带骨化,脊髓部分受压

(五)脑脊液检查

蛋白可略为升高,细胞计数偶有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细胞学检查无异常。

(六)电生理检查

大脑皮质诱发电位(CEP)检查 刺激双下肢胫后神经或腓总神经,头皮接收。不完全截瘫或完全截瘫病例,其CEP均有改变,波幅峰值下降以至消失,潜伏期不同程度延长。椎板减压术后,CEP出现波峰的恢复,截瘫明显好转。CEP不但可以用于术前检查脊髓损害情况,而且可用于术中监护,提高手术安全性,并可用于术后疗效的评估。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对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手术疗法,手术减压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唯一有效的方法。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患者如无明显手术禁忌,应尽早手术治疗,特别是脊髓损害发展较快者,应尽快手术。手术指征为:压迫脊髓出现症状及病理征,且无禁忌证。

(一)手术方法

后方与环形压迫,后路全椎板彻底减压;前方压迫,可采用侧前方入路,前方压迫,全椎板切除减压加经关节突入路前方致压物切除术,减压彻底、安全,值得推荐应用;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系复杂手术,其并发症较多,手术治疗应予慎重。

后路椎板减压术: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属于高风险性手术,医生应有充分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术前影像学资料、电生理的检查,仔细分析。胸椎管狭窄症常合并多节段狭窄,术前应仔细查体和检查,明确致病节段,高速磨钻接近椎管内壁时磨成菲薄骨片,小刮匙将骨片挑起刮除。禁忌用枪式椎板咬骨钳进椎入椎管咬除椎板。两侧椎板切开后,分别在正常部位之远、近两端咬除该部位之棘突,显露椎板间隙。钳夹住棘突根部向背侧轻轻提起,向椎管后方扩大椎管。用硬膜剥离子仔细地将硬膜从与椎板粘连紧密处分下,将切除的椎板整块或分片取下。椎管减压充分后可见硬膜囊搏动。

胸椎管狭窄症往往椎板间隙很窄甚或消失,硬膜外间隙亦很窄或全部消失,其内为脊髓,此时不能盲目的神经探查,即使非常细心地插入磨薄下唇的咬骨钳,咬除椎板,也难免会增加脊髓的损伤;椎板增厚、互相重叠,使咬除操作非常困难,可用磨钻将坚硬椎板打磨薄、骨块变小、孤立、游离、漂浮后再予以切除。术中应重视高速磨钻操作原则,在椎管侧壁磨削时应谨慎,切忌磨破硬脊膜和磨损神经根;要边磨削边用盐水冲洗冷却,以防热量传递加重脊髓损伤,术中操作应轻稳准确,配合应协调,禁忌触碰压迫脊髓,椎板与硬膜粘连紧密时宜用尖镊子夹住用利刀从硬膜上切除骨块,不可提拉及粗暴钝性分离,以免损伤硬膜及神经组织。减压范围要适当,应使受压的脊髓在三维方向上都得到减压,椎板切除要够宽,达到硬膜的外缘,减压上下范围要够长,狭窄的节段都要减压,要使脊髓前后压迫都得以松解。

前方骨性致压型胸椎管狭窄症:包括OPLL;椎间盘突出并钙化;后缘骨赘;AS并假关节等,此类压迫来自前方,致压物为骨性,发病率低,致残率高,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连续性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困难,常致原症状加重,此类手术应慎重,并获得患者和家属充分理解。

(二)手术方法的选择

1.前路手术的优缺点

直接切除致压物,但是需经胸腔。多节段压迫者,影响脊髓血供,不易重建。硬膜撕裂,CSF漏入胸腔处理困难。合并黄韧带肥厚或骨化者处理困难。

2.后路全椎板切除的优缺点

手术简单、安全;前方致压物未去除;生理性后凸(23°),脊髓后移不充分;减压效果不满意。

3.后路全椎板减压,经关节突突出物切除

可规避前路手术的多种风险;克服单纯椎管后壁切除的局限性;不需要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器械的逐渐改进;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理想的手术方法。

(1)术式的优点

先行全椎板切除,脊髓有回退空间,降低切除前方致压物时损伤脊髓的风险,方便重建脊柱稳定性,可同时矫正后凸畸形。如出现硬膜损伤,术后处理不困难。

(2)相关问题

必须重建脊柱稳定性;绕脊髓操作较多,脊髓损伤风险较大;胸膜损伤(2/22);前方致压物与硬膜粘连较重时,易发生脑脊液漏(3/22);手术时间长(180~320分钟);输血较多(1000~1800ml)。

4.胸椎管狭窄症分期手术

位于相邻节段一期手术,短节段跳跃性胸椎管狭窄一期手术,若非相邻节段且相隔较远可分期手术;在行广泛胸椎管狭窄减压手术时,可由两组或三组医生进行。手术麻醉包括:全麻,可在脊髓监护下进行,观察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以及局麻,可以及时了解脊髓功能、疼痛反应和肢体运动。

来源
胸椎外科学,第1版,978-7-117-22441-3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