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infectious disease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infectious disease)是指人体感染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和蛋白感染粒(朊蛋白)等生物性病原体后引起的脑实质、脊髓、脑脊髓膜和血管等急性或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
医学科学的进步揭示了在几十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谱所呈现出的新变化特点。一些古老的传染病濒临灭绝,如曾困扰人类几千年的脊髓灰质炎,在1988年全球尚有125个国家流行,截至2005年底,流行国家数目已减少到4个;另一些传染病仍呈周期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流行,如我国目前乙型脑炎仍呈现一年一峰(6月或7月)的季节性暴发特点;曾已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并迅速蔓延,如解放后在我国已销声匿迹的神经梅毒,现又有抬头趋势。
值得关注是,越来越多的新发感染性疾病(emerginginfectious diseases,EID),如SARS和禽流感(H5N1)等在全球呈大规模流行趋势。据统计,自1971年以来新发感染性病原体多达40余种。其中约一半的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造成疾病的暴发流行,其临床表现为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1998~1999年在马来西亚半岛流行的尼帕病毒性脑炎造成105人死亡和116万头生猪被屠杀;1996年以来共发现的106例变异型克‐雅病(new variant Creutzfeld‐Jakob Disease,vCJD)至2001年仅存活6例。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了1100余种影响全球的传染性疾病,其中超过70%来源于动物。人畜共患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加深对
国内外新发感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认识,对疾病的防治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1.血液感染
①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或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或被昆虫叮咬后进入血流,也可通过头面部静脉逆行入颅;②因使用不洁的注射器感染、血栓性静脉炎时病原体逆行入颅感染,如头面部感染继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所致的脑膜炎;③孕妇感染的病原体经胎盘传给胎儿等。
2.扩散感染
穿透性外伤或邻近组织结构感染后直接扩散蔓延入颅,如开放性颅脑损伤、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等引起的脑膜炎,以及由脑向脑膜的直接扩散,如继发于脑脓肿的化脓性脑膜炎等。
3.神经干逆行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病毒等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黏膜,经神经末梢沿神经干进入脑内。
1.根据受累部位分
(1)脑炎:病原体侵犯人体后引起的炎症主要累及脑实质,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炎症主要累及脑和(或)脊髓的软脑膜、蛛网膜。如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
(3)脑膜脑炎:病原体侵犯人体后引起的炎症,使脑实质与脑膜同时受累。如结核性脑膜脑炎、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等。
(4)脑脊髓炎:炎症使脑实质与脊髓同时受累。如结核性脑脊髓炎等。
(5)蛛网膜炎:指脑或脊髓的蛛网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组织反应,以蛛网膜的增厚、粘连和囊肿形成为主要特征,如结核性蛛网膜炎等。感染通常同时累及多个部位。
2.根据病原体分
(1)病毒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单纯疱疹病毒(HSV)性脑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性脑病等。
(2)细菌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奈瑟菌性脑膜炎、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等。
(3)真菌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隐球菌性脑膜炎、念珠菌性脑膜炎和曲霉菌性脑膜炎等。
(4)螺旋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梅毒螺旋体所致脑膜梅毒、钩端螺旋体性脑炎及钩端螺旋体性脑膜炎等。
(5)支原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原体性脑炎。
(6)立克次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立克次体脑病。
(7)寄生虫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阿米巴脑脓肿及阿米巴脑膜脑炎、脑型疟
疾、脑囊虫病、弓形虫脑病等。
(8)朊蛋白感染性疾病:如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库鲁(kuru)病等。
3.根据起病过程分
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这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起病急,如病毒、细菌感染,病情很快达到高峰。少数情况下(如寄生虫、隐球菌、结核菌、慢病毒感染等)起病可呈亚急性或慢性进行性发展。
4.根据病情分
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病原体的直接损害和组织的病理反应。中枢神经组织的炎症改变是宿主对病原体抗原免疫反应的结果,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或增强有关,也与个体自身免疫性反应的强弱有关。病理改变包括中枢神经组织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和吞噬现象,胶质细胞增殖以至形成结节、瘢痕,血管损伤(包括内皮增殖性炎症及出血),血管周围或弥散性脱髓鞘改变。急性病变以水肿、变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而慢性者以胶质细胞增生、脱髓鞘改变为主,甚或表现为神经元退行性变性和营养不良改变。
1.血常规及血沉
急性期病例实验室血液检测可见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等。
2.脑脊液
腰椎穿刺可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增高。脑脊液细菌涂片和细胞学检测有时可以对某些病原体感染的诊断和鉴别提供线索,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流行性脑膜脑炎、脑膜癌病等,但多数情况下还不能确切检测出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3.免疫学测定
此法检测病原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最常用的是以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若见血清抗体滴度增高(在恢复期比急性期的效价更高,可达4倍以上)则较有临床意义,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目前开展的许多技术还有更高的特异性,如脑脊液的免疫荧光检测法能做到快速诊断,PCR技术则可用于微量病原体的鉴别和分型。但是这些检测可受技术方面的影响,如标本的采集、转运和保存等,也可受非特异性因子(如黏蛋白、脂蛋白)的干扰,加上个人判断的主观因素也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必须有完整的对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4.脑组织活检及脑脊液细胞培养
光镜或电镜可直接观察到受感染脑组织中的病原体种类(免疫电镜更敏感、准确),脑脊液细胞培养有时可分离出病原体,是确诊的可靠方法。
5.脑电图检查
如典型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常可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慢波,以额颞叶明显,且可出现周期性复合波(常为慢波或尖波);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有特征性脑电图变化,可见两侧大脑半球周期性阵发放电,呈高波幅慢波或棘慢综合波,一般可持续0.5~3秒。
6.CT和MRI检查
对脑炎、脑膜炎、脊髓炎、椎管内脓肿、脑脓肿、寄生虫病和肉芽肿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确定病变部位,并可发现某些并发症如脑积水、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和室管膜炎等,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亦有一定的定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