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股骨骨折
股骨骨折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股骨骨折;femoral fracture

概述

1.股骨是人体最大的长管状骨,且是下肢主要负重骨之一。股骨发生骨折多数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撞击、挤压等,而由间接暴力所致的骨折则以杠杆作用、扭转作用、高处跌落等多见。股骨骨折引起的出血量可达500~1000ml,可出现继发性失血性休克。由碾压、挤压所致股骨骨折,还应警惕可致命的挤压综合征。

2.股骨干的血供主要来自股深动脉。1~2支营养动脉由骨干的近端和后侧的股骨粗线进入髓腔,供应骨内膜,骨膜血管沿股骨粗线进入骨干,为外1/3皮质供血,髓内骨内膜血管提供皮质的内2/3的血供。

3.股骨干附着的肌肉及其主要功能

臀中肌、臀小肌:附着于大转子,作用为外展、屈曲、外旋髋关节;髂腰肌:附着于小转子,作用为屈髋、微外旋;股四头肌:包括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除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和髋臼上部跨髋关节、膝关节外,其余起自股骨仅跨越膝关节,主要作用是伸膝;内收肌群:附着于股骨粗线及其内侧唇,主要作用是髋关节内收,同时有轴向的牵引分量;后侧肌群:包括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主要作用是伸髋、屈膝。

4. 股骨的力学特点

股骨干内侧骨皮质承受到压应力,而外侧骨皮质承受牵张应力,受力模式决定了股骨钢板应安放在张力侧,并且需要压力侧骨皮质完整,否则容易形成吊臂样不稳定,导致骨不连及钢板断裂。

股骨转子下区域是应力传导最集中的区域,其生物力学特点和由此造成的骨折特点如下:股骨转子下区域是股骨干的骨皮质同转子间的骨松质交界区域。该区域内侧和后内侧骨皮质承受很高的压力。该区域外侧皮质承受很高的张力。在骨折时,内侧骨皮质多为粉碎性骨折。其双侧不对称的力学特征决定了钢板螺钉系统固定的力臂较长,而髓内钉治疗该部位骨折更有利。

解剖学与组织学

1. 股骨的前弓

股骨形态上具有约12°~15°的前弓,股骨干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时应格外注意,最新的髓内钉均已在设计时考虑到了此前弓角度。

2. 股骨髓腔的峡部

髓腔自股骨大转子至股骨外上髁连线近端1/4处开始狭窄,直至该线中点远端1cm,此线中点近侧2~3cm处是髓腔最狭窄的部位;峡部的直径影响插入股骨干的髓内钉尺寸。

3. 股骨粗线(股骨嵴)

股骨粗线是确定股骨复位的重要解剖标志;在股骨粗线位置,营养血管进入股骨,因此要避免使用大型的Hohman、Bennett拉钩,避免过多剥离此处的骨膜,保护股骨干的血供。

4. 股骨髁

股骨远端形状极不规则,在髁上区域由柱形逐渐变化为扁形,再形成股骨髁的形态。从远端向近端观察股骨远端呈梯形:前表面存在从外上到内下10°倾斜;内侧壁倾斜25°,外侧壁倾斜10°;从前向后置入螺钉固定股骨后髁的Hoffa骨折时,螺钉应平行于内外侧髁的倾斜面,内侧倾斜25°,外侧倾斜10°;固定股骨髁间骨折时,靠近前表面的螺钉,应自外上向内下倾斜10°;自外向内置入螺钉时,需要透视监视时,应当向内倾斜透视机25°,与内侧面平行。股骨远端的两个薄弱区:①髁间窝是股骨内外侧髁中间的凹陷部分,该位置容易发生股骨髁间骨折;②股骨髁上区域是股骨由管状皮质骨移行为不规则的松质骨的区域,该位置容易发生股骨髁上骨折;另外一个骨折高发的区域是从髁间窝至股骨髁上区域。

5. 股骨的轴线及膝关节外翻角

①股骨的解剖轴线:股骨干长轴轴线,是股骨梨状窝与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止点前方1cm处的连线,该轴线与躯体长轴呈9°夹角。②股骨的力学轴线:是从股骨头中央到膝关节的中央的连线,该轴线与躯体长轴呈3°夹角,胫骨的力学轴线与解剖轴线基本一致,因此下肢的力轴通过髋关节中心、膝关节中心和踝关节中心。③膝关节外翻角:内侧髁较外侧髁延伸更远,使股骨解剖轴线与胫骨解剖轴线存在约6°的夹角,形成了膝关节外翻角。在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要恢复及维持此角度,有文献报道,超过15°的外翻角度或者任何内翻角度,都会引起术后的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X线表现:早期X线无特异征象,在2~4周之后可见骨膜反应或骨痂生成,呈平行状或丘状,增生骨膜或骨痂与骨皮质可见平行状的低密度间隙,少数在增生骨膜或骨痂的中间平面最隆起处可见横行致密带或横行的锯齿状骨折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生骨膜完全演变成骨痂,密度逐渐增高,与皮质间低密度间隙消失,上下端与骨皮质相移行,至完全修复时,密度等同于骨皮质,X线表现为局限骨皮质增生。

来源
骨科学,第1版,978-7-117-19793-9
实用比较医学影像技术,第1版,978-7-117-25913-2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