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胸腰椎脊柱外伤的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命,保护神经功能,除此之外还包括重建并维持脊柱的顺列和稳定性。由于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常伴有其他损伤,因此处理这些患者时如何掌握以上原则是极富挑战性的。此外,合并有神经损伤或脊柱不稳定的患者必须得到最及时的治疗,这亦增加了医师治疗的复杂性。然而,如果医师能掌握脊柱的解剖,了解外伤的生命力学,熟悉脊柱外伤的各种治疗方法的进展,治疗成功的机会也是非常大的。
共统计2010~2011年成人胸腰椎骨折50910例(骨折部位),占成人脊柱骨折的93.36%。
流行病学特点如下:①女性多于男性;②胸腰椎骨折的高发年龄是56~60岁,男性高发年龄是41~45岁,女性高发年龄是71~75岁;③胸腰椎骨折高发的骨折类型是A型,男性和女性的高发骨折类型都是A型;④胸腰椎骨折高发组是A1组,男性和女性的高发组都是A1组。






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损伤机制如下:①轴向压缩:由与脊柱纵轴平行的压力作用引起,通常为爆裂骨折;②屈曲损伤:椎体前柱压缩同时后柱牵伸,主要表现为压缩骨折;③侧方压缩性损伤:引起侧方压缩骨折,后方韧带结构常完整;④屈曲旋转损伤:常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表现为后方韧带及关节囊的破裂,椎体和椎间盘斜向断裂;⑤屈曲牵伸损伤:表现为脊柱前柱结构的轴向旋转,此时前后柱均承受张力,因此又称为安全带损伤;⑥剪切损伤:可以导致稳定结构损伤,脊柱前后或侧方移位;⑦过伸性损伤:脊柱前柱承受张力,后柱承受压力时可以产生此类损伤。
脊柱由32个椎骨组成,每个椎骨包括椎体、椎弓根、椎板、上和下关节突、横突和棘突。胸腰段一般指胸12~腰1,或胸11~腰1段脊柱。此段为活动的腰椎于固定的胸椎的转换点,躯干活动应力集中于此,且为胸椎与腰椎两生理曲度的衔接点,肩背的应力集中于此。因此脊柱骨折多发生于此,并往往合并有脊髓损伤。腰椎椎体厚大,关节突长,有较好的活动性和稳定性。其生理前凸的存在,对人体适应站、坐、卧的姿势极为重要。脊柱椎管内在腰1以上为脊髓,腰2以下为马尾神经。
Ferguson于1984年对Denis提出将脊椎胸腰椎分为三柱,即前、中、后三柱的概念进行改进。将前柱定义为前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中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的后1/3及后纵韧带;后柱包括关节突关节和关节囊、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图1)。

图1 脊柱的三柱划分
1.X线
胸椎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加摄斜位片(椎弓峡部骨折)。
2.CT
压痛区域的CT及三维重建,必要时可拍摄脊柱全长CT三维重建。
3.MRI
怀疑有脊髓、神经损伤或椎间盘损伤时进行相应部位的MRI检查。
4.其他
如超声检查腹膜后血肿、电生理检查双下肢神经情况等。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原则如下图所示:

图2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原则图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指征包括:①稳定性骨折,椎体的压缩程度<50%;②椎体附件骨折不伴神经损伤且突入椎管的骨块<50%,或后柱完整的爆裂骨折。手术的指征包括:①不稳定骨折,即使是没有神经损伤的不稳定骨折也需要手术治疗;②爆裂骨折,椎管内的骨块最宽处大于椎管直径的50%者;③爆裂骨折伴有神经损伤,脊髓前方有骨块压迫者;④有骨折脱位或者关节绞锁者;⑤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需要再次手术者;⑥椎板下陷压迫脊髓者;⑦陈旧骨折压迫脊髓前方或者进行性的后凸畸形出现迟发性神经损害者。
手术一般选择在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的方法包括:①后路骨折复位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②前路骨折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③前后路联合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