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尺桡骨的骨折与骺损伤占儿童骨折、骺损伤、关节脱位总数的40%,是儿童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其发生率为17.48%,占肢体损伤的21.56%。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居第二位。绝大多数为闭合损伤。
1.受伤机制
(1)间接暴力
绝大多数为间接暴力损伤,儿童在奔跑、追逐、耍闹中摔倒以手撑地,暴力先传导至桡骨,再经骨间膜传至尺骨,造成桡骨或尺桡骨双骨折,骨折线多为斜形,桡骨骨折水平高于尺骨,或于同一平面。
(2)直接暴力
少数为直接暴力,如碰撞、击打、车祸、高能损伤。多数为闭合骨折,骨折线可表现为横形、蝶形,甚至多段骨折。
(3)其他损伤
被机器传送带绞压或车轮轧伤所致的尺桡骨双骨折,往往同时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这类损伤多为开放性损伤,治疗较为复杂,难度较高,预后普遍较差。
2.分类
儿童尺桡骨骨折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根据骨骼损伤的程度,可分为青枝骨折、隆突骨折、完全骨折。青枝骨折按骨折后畸形成角的方向,可分为旋前型与旋后型。向掌侧成角为旋后型,损伤整复后应制动于旋前位,向背侧成角为旋前型损伤,整复后应制动于旋后位。
儿童尺桡骨骨折不论在治疗上与预后上与成人骨折都有很大的区别,儿童有很大的生长塑形能力,保守治疗是儿童尺桡骨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儿童尺桡骨远端骺损伤是涉及生长机制的损伤,处理不当会导致继发的生长发育畸形。
尺桡骨骨折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前臂旋转功能。尺桡骨双骨完全骨折后一定存在旋转错位,闭合或切开整复时必须矫正旋转畸形。尺桡骨青枝骨折是否就不存在旋转畸形只存在成角畸形呢?小儿尺桡骨青枝骨折,特别是单骨青枝骨折后,往往一侧骨皮层仍保持连续性,就骨折端本身而言不存在旋转错位,但存在旋转应力与旋转畸形。譬如前臂中1/3青枝骨折向背侧成角,手处于旋前位,整复后应将前臂置于旋后位。相反,掌侧成角是旋后畸形,整复时应放置于旋前位。克服了旋转应力才能较好的纠正成角,恢复骨骼的顺列。
儿童尺桡骨的成角畸形对旋转活动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小儿有多大的生长塑形矫正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判断闭合复位后位置是否可以接受的问题。轻度的成角对于小龄儿童而言并不构成威胁。在尽力矫正的前提下,残留15°成角是可以接受的(图2)。

图2 尺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
儿童前臂青枝骨折后,通过手法复位完全矫正成角畸形有时是非常困难的,矫正后在石膏固定过程中极易再出现,即使注意克服旋转应力,也并不排除成角畸形再出现的可能。临床上经常碰到前臂青枝骨折是不是要先将其做成完全骨折再整复的问题。支持者认为不折断保持连续一侧的骨皮质,整复难以到位,制动过程中畸形复发。反对者认为保持一侧皮层连续不仅可保持骨折端稳定,且不会在骨折端发生旋转移位。作者建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年龄偏大、整复时弹性比较大的青枝骨折,即使勉强靠外固定矫正成角,最终仍有遗留不能接受成角畸形的可能,年龄偏大的儿童再塑形能力也差,不如先做成完全骨折后再整复,可采取加大成角折顶的方法,保持该侧骨膜的连续性,而不要采用过度矫正的办法,过度矫正的办法容易造成原来仍保持连续侧骨膜的断裂。只要保持连续侧骨膜完整,不会出现明显的移位,不会出现骨折端明显的旋转。对年龄偏小、整复时反弹力不是特别大的青枝骨折,特别是单骨如桡骨青枝骨折,允许制动于旋前位矫正向掌侧成角,制动于旋后位矫正向背侧成角的病例,就没有必要将青枝骨折先做成完全骨折。当然此种情况要求整复后外固定必须可靠,要密切随诊观察,伤后1周局部肿胀消退后要及时更换外固定物。
尺桡骨双骨或单骨完全骨折要在良好麻醉肌肉松弛条件下进行闭合复位。儿童前臂完全闭合骨折绝大多数是有可能通过闭合复位石膏制动达到治疗目的的。甚至某些骨折端刺穿有小的开放伤口的开放骨折,也可以通过严格消毒还纳后闭合复位石膏制动。前臂双骨完全骨折后近骨折端的旋转是由于骨完整性破坏后,旋转肌肌力失去平衡所致,近骨折端的旋转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将远端放在相应的旋转位置去对近骨折端,要根据骨折平面,X线照片的提示进行判断。在此位置上牵引纠正骨折断端的重叠、成角。整复后前3天要严密观察患肢血运与手指活动,1周、2周定期复查骨折对线与对位情况,4周、6周复查骨折愈合情况。长臂石膏屈肘位制动期间还要注意前臂悬吊的位置,上臂石膏固定不充分,颈腕悬吊(应悬吊前臂而不应颈腕悬吊),有发生骨折端向尺侧成角的倾向,应引起注意。
尺桡骨上1/3骨折是指骨折线发生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上的骨折,骨折后由于旋后肌与肱二头肌的作用,桡骨近端处于旋后位。整复时应将前臂远骨折段放在旋后位,整复后也制动于前臂旋后位,应从整复后X线照片判断尺桡骨生理弧线是否连续,骨折端骨直径是否一致,骨皮层厚度、髓腔宽度是否对称,桡骨近端与下尺桡关节是否位于同一旋转角度。
尺桡骨中1/3骨折由于旋前圆肌与旋后肌的拮抗中和作用,一般近骨折端多数位于中立位,整复时应将远骨折段放在中立位。个别情况要根据伤后的X线照片进行判断。前臂中1/3骨折在整复中要特别注意分骨,因为前臂中立位时骨间膜最紧张,不注意分骨容易丧失桡骨干向桡侧的弓形弧线——旋前弓,影响旋前肌肌力的发挥(图3、图4)。


图3 尺桡骨中段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A、B.男14岁,左尺桡骨中段粉碎骨折,予以闭合复位、石膏固定;C.复位后2周的X线复查片;D.复位后2个月,骨折临床愈合;E~G.复位后4个月,骨折端改建良好,前臂功能佳;H.复位后8个月,塑形良好、髓腔再通

图4 尺桡骨中段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A.男14岁,右尺桡骨中段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B.伤后6周,骨折愈合;C~E.伤后4个月,骨折端塑形好,前臂功能佳,正成角
尺桡骨下1/3骨折前臂近骨折段可于不同程度的旋前位,整复时一般将远骨折段放在旋前位,先持续牵引,牵引下以拇指按压加大成角然后利用腕关节的位置。
如为单纯桡骨骨折,同时保持腕关节尺侧,以保持桡骨远骨折端的力线(图5)。
尺桡骨完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范围近年来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家长对解剖复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缺乏对小儿创伤特殊性的了解,不恰当的套用成人骨折的治疗。随着内固定技术的改进并发症有所减少。但是,应当切记切开复位仍是造成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骨感染的重要原因。
第68届美国骨科年会提出前臂骨干骨折手术切开复位的指征是:①青少年(女孩>14岁,男孩>15岁);② 前臂尺桡骨骨干双骨折同时合并同侧肱骨骨折“漂浮肘”;③为处理伤口,如开放骨折、肌间隔综合征,必须先稳定骨折;④病理骨折;⑤再骨折后不可接受的对线;⑥闭合复位失败对线不佳,>8~10岁儿童超过10°成角,<8~10岁儿童超过15°成角,旋转超过 30°(图6)。

图5 尺桡骨下段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A.男12岁,左尺桡骨下1/3双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B.伤后6周,骨折愈合;C.伤后5个月,骨折端塑形好,髓腔已再通;D.伤后12个月,骨折端进一步塑形

图6 尺桡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A、B.男12岁,左尺桡骨中段双骨折,其中尺骨骨折无移位、桡骨显著移位,予以闭合复位石膏固定;C.复位后1周,骨折端对位对线好;D、E.复位后2周,桡骨骨折端存在移位并有反生理弧度的成角,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各有不同,最常用的方法是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和髓内针内固定,此外还有应用外固定架的方法。局部应用螺丝钉或交叉穿针的方法,现多已废弃。加压钢板内固定是临床上采用最多的方法,但是由于钢板的屏蔽不利于骨折晚期骨的修复,去除钢板后有发生再骨折的可能。为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影响,也可采用点接触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针以石膏外固定也是小儿尺桡骨骨折比较多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优点是切口小,对骨折端干扰小,如具备G形臂或C形臂机,还可不切开骨折端采取闭合复位髓内针固定的方法。应用髓内针固定不会影响骨折晚期的修复,骨折愈合后取出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