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病原体感染导致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子宫、输卵管、卵巢、宫旁组织及腹膜)炎症的总称(ascending infection of the upper genital),包括子宫炎、输卵管炎、卵巢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其中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在PID中以输卵管炎(salpingitis)最常见,因此在临床上有时将急性输卵管炎等同于PID,代表内生殖器的急性感染。由于解剖结构邻近的关系,输卵管炎、卵巢炎以及盆腔腹膜炎甚至结缔组织炎往往同时并存,相互影响。
1.病原体
PID的病原体可达20多种,主要有两个来源:①内源性病原体,99%的PID是由于阴道或宫颈的菌群上行性感染引起,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以两者混合感染多见。主要的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有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厌氧菌。厌氧菌有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厌氧菌的感染容易引起盆腔脓肿。②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前两者只感染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尤其衣原体感染常导致严重输卵管结构及功能破坏,并引起盆腔广泛粘连。在美国,40%~50%的PID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10%~40%的PID可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在我国,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引起的PID明显增加,但目前缺乏大宗流行病学资料。性传播疾病可同时伴有需氧及厌氧菌感染,可能是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造成输卵管损伤后容易继发需氧菌和厌氧菌感染。其他病原体包括放线菌、结核杆菌、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寄生虫亦可引起盆腔炎性疾病。
2.感染途径
(1)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病原体经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上行蔓延至卵巢及腹腔,是非妊娠期、非产褥期PID的主要感染途径。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及葡萄球菌常沿此途径扩散。
(2)经淋巴系统蔓延
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面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宫内节育器放置后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多沿此途径蔓延。
(3)经血循环传播
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液循环感染生殖器,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4)直接蔓延
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引起相应器官的感染,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急性输卵管炎症因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变特点。炎症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时,首先为输卵管内膜炎,输卵管黏膜血管扩张、瘀血,黏膜肿胀,间质充血、水肿及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浸润,黏膜血管极度充血时,可出现含大量红细胞的血性渗出液,称为出血性输卵管炎,炎症反应迅速蔓延至输卵管壁,最后至浆膜层。输卵管壁红肿、粗大,近伞端部分的直径可达数厘米。管腔内的炎性分泌物易经伞端外溢从而导致盆腔腹膜炎及卵巢周围炎。重者输卵管内膜上皮可有退行性变或成片脱落,引起输卵管管腔粘连闭塞或伞端闭塞,如有渗出物或脓液积聚,可形成输卵管积脓(pyosalpinx),肿大的输卵管可与卵巢紧密粘连而形成较大的包块,临床上称之为附件炎性包块。若病原体通过子宫颈的淋巴管播散至子宫颈旁的结缔组织,首先侵及输卵管浆膜层再到达肌层,输卵管内膜受侵较轻或不受累。病变以输卵管间质为主,由于输卵管管壁增粗,可压迫管腔变窄,轻者管壁充血、肿胀,重者输卵管肿胀明显、弯曲,并有炎性渗出物,引起周围组织的粘连。
卵巢表面有白膜,很少单独发炎,卵巢多与输卵管伞端粘连,发生卵巢周围炎,也可形成卵巢脓肿,如脓肿壁与输卵管粘连穿通则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仅在44%的病人中升高,为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如CRP及血沉的敏感性为74%~93%,特异性为25%~90%。
•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检查:每高倍视野中3~4个白细胞,对上生殖道感染高度敏感为87%~91%,涂片中未见白细胞时,阴性预测值可达94.5%。
•阴道超声:特异性为97%~100%,但敏感性较低,约为32%~85%,但若是超声无异常发现,并不能因此就排除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
治疗的目的首先是减轻急性期症状,减少远期并发症;而保留生育能力是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治疗原则:选择广谱抗生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疗程应持续14日。美国CDC推荐对于符合PID基本诊断标准的性活跃期妇女应立即开始经验性治疗,兼顾杀灭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同时对性伴侣进行积极治疗。2015年美国CDC推荐的PID治疗方案如下:
1.肌注,口服药物治疗
轻、中度急性PID病人可肌注或口服给药。给药治疗72小时,如病人症状无改善,应对病人进行重新评估和诊断,改为静脉用药。
(1)推荐方案
头孢曲松250mg,肌内注射,单次给药;或头孢西丁2g,肌内注射,加丙磺舒1g,口服,均单次给药;或其他非口服的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唑肟或头孢噻肟等)。加用多西环素100mg,口服,2次/天,共14天。可加或不加甲硝唑500mg,口服,2次/天,共14天。
(2)替代方案
单一使用阿奇霉素(500mg,静脉滴注,1次/天或2次/天,随后250mg口服,1次/天,连续12~14天)或与甲硝唑联合治疗PID,有一定的短期临床疗效。阿奇霉素每周口服1次,连用2周,联合头孢曲松250mg肌内注射,单次给药治疗PID亦有效。但在应用以上方案时,应加用甲硝唑。
因耐喹诺酮类药物淋病奈瑟球菌株的出现,包括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方案不再被常规推荐用于治疗PID。如果头孢菌素过敏,对淋病奈瑟球菌的地区流行和个人危险因素低,随访方便,可考虑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500mg,口服,1次/天,或氧氟沙星400mg,口服,2次/天),加用甲硝唑(500mg,口服,2次/天,共14天)。或莫西沙星400mg,口服,1次/天,共14天。在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PID前,必须进行淋病奈瑟球菌的检测。如果淋病奈瑟球菌培养阳性,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2.静脉药物治疗
许多临床随机试验已证实静脉给药治疗PID的疗效。根据临床经验,通常在临床症状改善24~48小时后,将静脉给药改为口服药物治疗。对于输卵管卵巢脓肿病人,至少在住院观察24小时后改为口服药物治疗。
(1)推荐方案
头孢替坦2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多西环素100mg,口服或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或头孢西丁2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多西环素100mg,口服或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或克林霉素900m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庆大霉素负荷剂量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肌注,2mg/kg),随之维持剂量(1.5mg/kg),每8小时1次。庆大霉素也可采用每日1次给药(3~5mg/kg)。
因静脉滴注多西环素易出现疼痛的不良反应,并且口服和静脉应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相似,所以建议尽量口服治疗。临床症状改善至少24~48小时后口服药物治疗,多西环素100mg,每12小时1次,连用14天。对输卵管卵巢脓肿者,通常在多西环素的基础上加用克林霉素(450mg,口服,4次/天)或甲硝唑(500mg,2次/天),从而更有效地对抗厌氧菌。
(2)替代方案
氨苄西林/舒巴坦3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加用多西环素100mg,口服或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氨苄西林,舒巴坦加用多西环素对治疗输卵管卵巢脓肿的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球菌及厌氧菌感染有效。
3.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抗生素治疗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等有盆腔脓肿形成者。
4.中药治疗
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推荐的治疗方案,临床治愈率达90%。若治疗失败,则可能因为依从性差,误诊或盆腔包块形成,需要进一步检查。对合并炎性包块的病人,如抗生素治疗无效,应立即考虑手术治疗。对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病人,抗生素治疗后建议将其取出。PID病人在治疗期间应被告知禁止性生活,所有近60天内有性接触的性伴侣都应进行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的检查,并进行经验性治疗。门诊治疗的病人应于48~72小时复诊以评估疗效及病人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