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血吸虫性肝硬化
血吸虫性肝硬化
概述

血吸虫病是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广泛流行的一种寄生虫病,据WHO1986年统计,全球可能有1亿6千万患者。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流行我国的血吸虫病系日本血吸虫所致。血吸虫性肝硬化见于血吸虫病的晚期,肝脏是血吸虫病的主要受累脏器。 

病理学

血吸虫虫卵随门静脉入肝,抵达于窦前门静脉毛细血管内,在门管区等处形成急性虫卵结节,导致炎症反应、肝窦充血,肝窦间隙扩大,窦内充满浆液,挤压周围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晚期可见门静脉周围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肉芽肿形成,严重者形成粗大突起的结节。肝硬化后,由于门静脉入肝血流阻力增加,门静脉压力上升,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实质细胞破坏不严重,肝功能因而较好,预后相对也好。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病原检查

血吸虫病的病原检查,包括从粪便检查虫卵、孵化毛蚴,和经直肠肠黏膜活组织检查虫卵。对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来说,粪便查虫卵的检出率颇低,很少有实用价值;而借助直肠活检,观察肠黏膜内有无虫卵沉积,对确诊有积极意义。受检者如无病原治疗史,发现活虫卵、变性虫卵或死虫卵,均有助于确诊;若有治疗史,如发现活虫卵、近期变性虫卵,表明受检者体内有活成虫寄生。如只发现远期变性虫卵和死虫卵,则只提示曾有血吸虫感染。

(二)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免疫学检查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方法有环卵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皮内试验、尾蚴膜试验与酶标记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它们均有较高的特异性与灵敏性,但也有一定的阴性率与假阳性率。可是,阳性结果不能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接受病原治疗后抗体仍在患者体内存留较长时间,难以用于评价疗效、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接受病原治疗。

近年又有多种检测游离循环抗原(即肠相关抗原、膜相关抗原与可溶性虫卵抗原)的方法,但用于临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美与规范化。

总之,对晚期患者往往需选用多种免疫学方法,结合病原学检查,方可完成诊断与判断疗效。

(三)肝功能试验

1.当肝脏功能受损后,最终必然出现血清清蛋白减少(可低至25g/L以下),球蛋白增加,白/球比值下降或倒置。此变化以腹水型最为显著,巨脾型次之。

2.血清ALT、AST检测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的ALT与AST增加,但很少超过正常值5倍。

3.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随着肝纤维组织的增生,血清Ⅲ型胶原、Ⅲ型前胶原、Ⅲ型胶原肽、透明质酸与层黏连蛋白等的浓度可高于正常。若Ⅲ型胶原、透明质酸含量均升高,有学者认为有助于诊断肝纤维化。有学者注意到,血清层黏连蛋白含量升高,在伴有门静脉压升高和肝纤维化患者中尤为明显。如多项升高,其意义仅比某一项升高大。但是,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患者上述诸项检查的变化特点与规律,还需进一步积累资料,方能客观评价其应用价值。

4.其他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胆固醇酯水平、凝血酶原时间长短等,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常不正常,而在代偿期往往正常或仅存在轻微异常。这些变化主要是见于腹水型。

(四)血象

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常有贫血(主要是大细胞低血素性贫血,亦有缺铁性贫血)。巨脾型患者可先后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表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不常见,且增多亦不明显。

(五)血液与尿液的钾、钠测定

腹水型患者的血钠、血钾水平的波动范围颇大,可出现高钠、高钾血症,也可发生低钠、低钾血症。尿液排钠量往往明显减少,且不随摄钠增加而增加。

巨脾型、无腹水的侏儒型患者的血钠、血钾水平往往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六)内分泌功能检查

侏儒型患者的垂体-肾上腺皮质与性腺功能常有改变。选用有关检测生长激素的兴奋试验,如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精氨酸兴奋试验、左旋多巴兴奋试验、或乐宁(Cloni-dine)兴奋试验等,可判断其垂体功能(有关具体方法与结果评价请参阅相关专著)。选用24h酮类固醇(17-ks),可了解其肾上腺皮质功能。

(七)影像学检查

1.放射线检查

胃肠钡餐检查可确定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与范围;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胃底静脉曲张。此外,钡餐造影还可显示肿大脾引起的胃、结肠脾曲被移动与压迫的情况。门静脉造影可直接显示门静脉受阻、侧支循环形成等情形。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观察到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程度。

2.超声波检查

可显示肝脏左右两小叶的大小、形态(如表面是否凹凸不平),肝实质的回声特征(如肝实质被网络状强回声分隔成2~5mm大小不等的相对低回声小区,呈地图样改变)。还可确定门静脉直径。

因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肿大者,脾门处的脾静脉扩张,直径≥1cm;门静脉系统血管可显示局部的或普遍性的扩张,内径增宽,但其血流速度减慢。有腹水时,可发现液性暗区。

3.CT检查

肝内钙化:呈线状、蟹足状、地图边界状或网格状,肝包膜有时可见钙化。门静脉系钙化:常见沿着脾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血管壁呈线状钙化;肠系膜及肠壁增厚钙化。

图1 血吸虫性肝硬化

肝脏外形呈肝硬化表现,肝内见线状、分支状钙化及肝包膜钙化

(八)内镜检查

镜下可观察到上消化道静脉曲张的分布与程度。上消化道出血时,如在出血后24~48h内做内镜检查,可判明出血部位与病因,并可实施止血治疗。直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并可取肠黏膜压片寻找虫卵。

(九)肝脏活组织检查

对部分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来讲,有时需做肝脏活检,以直接观察肝纤维化的病变特征。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的治疗,包括病原治疗,针对肝纤维化、肝功能不全、门静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以及必不可少的支持与对症治疗。

(一)病原治疗

目前,适用于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的抗蠕虫药,首推吡喹酮(praziquantel)。

吡喹酮由左旋与右旋光学异构体组成,前者为杀虫成分。它对血吸虫成虫有良好的杀虫作用,但对童虫与虫卵无作用。患者服药后,寄生在门静脉系统的成虫“肝移”,肝移过程中,部分成虫即可死亡。本品干扰虫体的糖代谢,使其丧失获取能量的来源;还可使虫体皮层受损,体表抗原暴露;利于宿主识别与“攻击”,均在杀虫过程中发挥作用。

适应证与用法:用于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时,吡喹酮的总量(成人)为60mg/kg,在2d内分4~6次服完。宜安排两餐之间服药。

对已有腹水的患者,宜在腹水消退后投药。对肝功能明显异常者,宜在肝功能改善后再用吡喹酮。考虑到这些患者的药物吸收慢,肝脏首次通过效应较差,药物还可经门脉侧支循环进入循环,血药浓度较高,半衰期由1~1.5h延和至5.5~7h,其总剂量可酌减,或总剂量不变而适当延长疗程。服药期间,不宜用利尿剂。

临床应用20年的经验显示,吡喹酮治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不仅投药方便,疗程短,而且疗效高,不良反应轻而短暂。个别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头晕等,或出现心律不齐、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据一组对近26000名患者的回顾性调查,有严重不良反应者仅0.47%,主要是昏厥、精神失常等,对肝、心、肾与造血系统无明显损害。缓释片的不良反应较轻。

完成疗程的粪便毛蚴孵化近期阴转率可达80%以上,少数患者有远期复发。当然,在重流行区不排除有再感染的可能。

对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来说,杀虫治疗可阻断肝纤维化的发展,并明显减轻纤维化的程度。侏儒型患者接受病原治疗后,其垂体功能逐渐恢复,长骨迅速生长,生殖器官发育,第二性征显示,体重、身高均有增加,劳动能力亦有一定提高。

(二)抗纤维化的治疗

(三)脾脏肿大的处理

1.脾切除术的适应证

(1)巨脾型超过脐线,有明显脾功能亢进,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及上消化道出血史者,内科治疗疗效不能持久者;

(2)有顽固性腹水且脾脏肿大者;

(3)有巨脾的侏儒型患者,经病原治疗后病情未见改善者。

2.术前准备

如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血清总胆红素高于40μmol/L,ALT高于正常2.5倍以上,宜先予以纠正。

3.手术方法

为降低门脉高压、消除脾亢,巨脾型可作脾切除加大网膜膜腹后固定术、或静脉断流术,脾-肾静脉分流术也可选择性采用。

术后并发症有出血、肝功能减退、发热与栓塞性脾静脉炎等;其中发热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感染,如腹腔内与膈下脓肿。

4.效果

术后脾功能亢进现象消除,门静脉压力降低,术前有腹水者腹水可消失,食管与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减少;术后1个月,体力明显恢复,全身情况改善,劳动能力有所提高。

(四)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五)侏儒型的某些治疗

在病原治疗的基础上,有时可酌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同化激素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剂量:生长激素每日0.1IU/kg(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苯丙酸诺龙每周每次肌注10~12.5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次500~1000U,每周2~3次(肌内注射)。后者只适用于青春期患者经前二药治疗后身高未见增长者。 

来源
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第1版,978-7-117-05238-4
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第1版,978-7-117-05238-4|多排螺旋CT基础诊断与临床应用,第1版,978-7-117-19863-9
肝病诊疗常规,第1版,978-7-117-34594-1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