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fungal esophagitis
霉菌性食管炎(fungal esophagitis)是霉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的伪膜性炎症,食管是胃肠道霉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霉菌性食管炎可由各种霉菌感染所致: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及隐球菌等,其中90%以上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多寄生在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等而不致病。
进行化疗或放疗过程中的恶性肿瘤患者,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或皮质激素治疗者,加上食管有运动功能障碍,慢性病或老年者机体免疫能力差: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者。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结核病的增加,器官移植的增多,霉菌性食管炎有增多趋势。上述情况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尤其是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或黏膜受损和菌群失调易导致霉菌性食管炎。正常人用广谱抗生素发生霉菌性食管炎者,往往在伴有食管运动障碍的情况下发生。
只有在机体出现下列病理生理情况下才致病。①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受损;②食管黏膜局部受损;③菌群失调;④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霉菌性食管炎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霉菌性食管炎很少见,临床上常见的为继发性霉菌性食管炎,多继发于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或皮质激素治疗者、进行放化疗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以及患慢性病或老年体弱等免疫力低下患者。
1.大体特征
内镜下为形态不规则的白斑状结构,严重者可见黏膜溃疡形成。
2.镜下特征
(1)组织学特征
镜下可见大约呈45°分支的菌丝。曲霉菌易侵犯血管,致血栓形成和/或凝固性坏死,常伴有其他微生物感染,但炎症反应常轻微。
(2)特殊染色
PAS、PAS-D及六氨银染色阳性。
1.免疫功能检查
如念珠菌抗原PPD、SK‐SD等皮试常可发现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血清念珠菌凝集素滴度则均在1:160 以上。
2.食管吞钡剂检查
常伴有食管运动障碍如弥漫性食管痉挛或蠕动减弱,食管张力降低;可见黏膜紊乱,或呈颗粒状;严重患者偶可见到钡剂进入假膜下形成双重线征,此征有一定的特异性;也可见结节样或卵石样充盈缺损类似静脉曲张;偶有炎性水肿明显形成巨块型充盈缺损颇似食管癌;有时也发现多发性假憩室。但X线阳性率低,仅仅依靠X线难于诊断。
3.内镜检查
主要病变常发生在食管下2/3,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表面覆白斑或伪膜。用镜身摩擦斑块可脱落,暴露出鲜红色基底。Kadsi等将该病分为4级:第Ⅰ级:白斑为2mm大小,略高过黏膜,黏膜充血、水肿、无溃疡;第Ⅱ级:多个白斑形成,黏膜充血、水肿、无溃疡;第Ⅲ级:白斑呈片状、线状、结节状,黏膜充血水肿,合并溃疡;第Ⅳ级:合并食管狭窄。白斑或伪膜处活检及毛刷刷片可见到真菌。如活检见有菌丝侵入上皮或涂片见有霉菌菌丝者可确诊。
1.局部用药可用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克霉唑等。用甘油将制霉菌素调成糊状制剂疗效较好,具体用法为:制霉菌素,100万单位,每日3~4次,缓缓吞下,2周为一疗程。由于食管解剖特点及其蠕动,使得药物难在管腔内较长时间滞留,影响药物与真菌接触时间,使真菌清除率较低,或容易复发。该药难于吸收,故无明显副作用。
2.口服可用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口服后吸收到血液中起到全身抗霉菌作用。
3.严重病例也可静脉滴注大扶康(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具体用法为:大扶康0.2g静滴,每日2次,疗程为2~4周。
两性霉素B仍是目前作用最强的抗霉菌药但副作用极大,可有寒战高热,肝肾损害,疗程一般2周。因此用两性霉素B前应进行下列有关详细考虑和准备,以减轻可能的副作用。
应用前先做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如大扶康敏感则优先用。如其耐药,再用两性霉素B。
为尽可能减轻其副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应选用偏小的剂量,如0.3~0.5mg/(kg·d);②使用时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应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然后再溶入500ml的葡萄糖中;③液体内应加碳酸氢钠2ml以碱化;④再另外加用地塞米松5mg;⑤消炎痛12.5mg,输液前半小时口服;⑥使用时要用锡纸包住,以避光滴注;⑦滴速应慢,一般建议500ml液体在6小时滴完;⑧使用时要有专人在床边护理,每15分钟摇瓶1次,以防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