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ystitis glandularis

英文缩写
CG
概述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膀胱移行上皮化生性和/或增殖性病变,由Von limbeck于1887年首次描述。腺性膀胱炎发病率为0.1%~1.9%,大多数为乳头状瘤型或滤泡样型。

病因

目前对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移行上皮在慢性刺激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化生(转化为腺上皮)的结果。

1.下尿路感染

膀胱的慢性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与腺性膀胱炎密切相关。临床上腺性膀胱炎好发于女性,与女性下尿路感染的高发病率相一致。长期、频繁的细菌感染可能是慢性膀胱炎发展为腺性膀胱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报道腺性膀胱炎也可能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

2.下尿路梗阻或功能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尿路梗阻和功能异常是尿路感染最重要的易感因素,如膀胱颈肥厚、前列腺增生及神经源性膀胱等,均可引起尿流不畅或易于反流,减弱尿液的冲洗作用,同时残余尿量增加则成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3.其他

膀胱内结石、息肉、肿瘤、泌尿系置管(双J形管、造瘘管)和异物等的长期慢性刺激,可破坏膀胱黏膜的防御能力,有利于细菌感染。

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可能还存在着维生素缺乏、变态反应、毒性代谢产物、激素调节失衡或特殊致癌物等因素的作用,共同导致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和发展。而有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只是一种尿路上皮的正常变异现象。

病理

腺性膀胱炎可能起源于Brunn细胞巢。Brunn细胞巢中心的细胞发生囊性变后可形成囊腔,管腔面被履移行上皮,称为囊性膀胱炎(CC)。最后在囊腔内出现与肠黏膜相似的可分泌黏液的柱状或立方上皮,即称为腺性膀胱炎。囊性与腺性膀胱炎上皮有差异,前者含细胞外黏蛋白,后者含有细胞内黏蛋白。大多数病例中可见Brunn细胞巢、囊性化和腺性组织转化同时存在。囊性与腺性膀胱炎实质上是同一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可统称为腺性膀胱炎或囊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渐变的慢性过程:从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n细胞芽→Brunn细胞巢→CC→CG。

腺性膀胱炎可分为4种组织学类型:①经典型(移行上皮型),以Brunn细胞巢为特征;②肠上皮型,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的基底细胞呈慢性增生,并伸展至固有膜形成实心的上皮细胞巢,最后分化为颇似富含杯状细胞的肠黏膜上皮,其下通常没有泌尿上皮细胞;③前列腺上皮型,腺腔较大,内常含有PSA阳性的浓缩分泌物,类似于前列腺腺泡,腺上皮与间质之间有胶原样基膜;④混合型,可为尿路-腺上皮混合,或泌尿-前列腺上皮混合。此外,可同时出现鳞状上皮化生、数量不等的Brunn细胞巢及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腺性膀胱炎病因复杂,病理改变多样,单一治疗方案效果差。应将病因治疗放在首位。对于低危型或是高危型腺性膀胱炎,应首先明确病因并消除相应的慢性刺激因素。低危型者去除病因后,膀胱内的局部病变可能自行消失;高危型者去除病因后才能防止复发。

低危型腺性膀胱炎基本没有恶变可能,但患者大多存在下尿路感染、梗阻等慢性刺激因素,应积极寻找并清除病因。单纯针对局部病灶的手术干预不仅不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且有可能使症状加重,复发率高,因此局部病变可暂不处理,但需定期随访。高危型腺性膀胱炎属于癌前病变,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和化疗药物灌注,并密切随访。这种治疗方案可避免治疗不足与过度治疗,符合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学及病理学特点。

1.抗感染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及特检结果选择应用敏感药物,足量足疗程用药,控制膀胱慢性感染。有排尿不畅者可同时给予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缓解尿道内括约肌痉挛。

2.病因治疗

去除引起下尿路感染的慢性刺激因素:根治慢性前列腺炎或妇科炎症;解除下尿路梗阻(膀胱颈肥厚、尿道肉阜、前列腺增生等);治疗下尿路功能异常如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无收缩、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截瘫和尿流改道(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患者应充分引流尿液,及时更换引流管;矫正尿路畸形(处女膜伞、尿道口处女膜融合);取出尿路结石或尽早去除泌尿系统内留置导管等。

3.手术治疗

膀胱内局部病变的处理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大小、形状及所引起的并发症等采取不同的方法。

(1)腔内手术

对于乳头状瘤样型、滤泡型、绒毛样水肿型,如果病变范围<2cm,可经尿道行电切、电灼、气化、激光烧灼等处理。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部位1cm,深度达黏膜下层,术后药物膀胱灌注减少复发。手术注意事项同膀胱肿瘤电切术。

(2)开放性手术

手术指征如下。①膀胱多发性肿物,病变广泛、严重和弥散,且症状明显,非手术治疗或腔内治疗效果不好,仍多次复发者;②病变累及膀胱颈部,双输尿管开口或同时合并起源于双输尿管下段的肿物,引起明显的排尿困难,双肾积水,双肾功能减退者;③膀胱病变致膀胱容量明显变小,似结核样膀胱挛缩者;④高度怀疑或已有癌变者。可考虑做膀胱部分切除术或全膀胱切除术。

4.膀胱内灌注药物治疗

适应证:①病变范围小,黏膜无显著改变,无梗阻的患者;②行电切、电灼、激光、手术切除不彻底的患者或术后预防治疗者;③多发性,范围广泛,膀胱容量尚可的患者。

所有用于表浅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药物均可用于腺性膀胱炎的灌注,主要有3类:①增加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卡介苗、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②抗肿瘤类药物,如丝裂霉素、噻替哌、羟喜树碱、5-FU、咪西林等;③其他,如1∶5000高锰酸钾溶液、2%硼酸溶液、类固醇等。手术方式配合药物膀胱灌注的综合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治疗。

5.其他治疗

有报道对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或行膀胱三角区和膀胱颈部注射药物治疗,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来源
实用泌尿外科学(第3版),第3版,978-7-117-27938-3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