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肠梗阻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的改变,并可导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乱,临床病象复杂多变。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病情进展快,如诊治不及时,病情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可高达10%左右。
1.机械性肠梗阻(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最常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腔变狭小,使肠内容通过发生障碍。可因:①肠腔堵塞,如粪块、大胆石、异物等;②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或受肿瘤压迫等;③肠壁病变,如肿瘤、先天性肠道闭锁、炎症性狭窄等。
2.动力性肠梗阻
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的肠腔狭窄。常见的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paralyticileus),痉挛性肠梗阻甚少见,可见于如肠道功能紊乱和慢性铅中毒引起的肠痉挛。
3.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肠失去蠕动能力,肠腔虽无阻塞,但肠内容物停止运行,故亦可归纳入动力性肠梗阻之中。但是它可迅速继发肠坏死,在处理上与肠麻痹截然不同。
而对于临床急诊外科而言,最重要的分类方法是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将肠梗阻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类:
(1)单纯性肠梗阻:
只是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strangul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
系指梗阻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者,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
肠梗阻在不断变化的病理过程中,上述所有的类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肠梗阻的病理变化过程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梗阻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梗阻部位,吞咽下的气体、持续分泌的消化液等因素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导致肠管扩张并逐渐加重。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肠管扩张程度的加重,肠腔内的压力会逐渐增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到肠壁的血液循环,导致肠壁缺血,甚至坏死。肠梗阻的情况下会出现肠道细菌移位,甚至可见于单纯性肠梗阻的情况,细菌移位会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的炎性肿大。而随着病情的进展,一旦肠管过度扩张发生绞窄性肠梗阻,肠壁的损伤情况会更加严重。由于肠管扩张是引起一切继发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胃肠减压是早期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梗阻发生后,会逐渐出现水和电解质的丢失,重者可导致水电解质失衡。梗阻的部位和持续时间决定了液体和电解质丢失的程度和类型。如幽门梗阻主要表现为酸的丢失,继而出现相应症状。其中积聚在肠腔内的非第三间隙的组成部分,不会被肠道重新吸收,治疗时往往忽视这部分液体的丢失,应注意补充这部分体液。
单纯性肠梗阻即可出现肠腔内细菌的移位,出现肠系膜淋巴结的炎性肿大,但对预后影响不大,可不予抗生素治疗。而在绞窄性肠梗阻,细菌感染则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应用抗生素。由于大多数肠梗阻患者难以在术前鉴别单纯性还是绞窄性,因此建议术前均应常规应用抗生素,根据探查结果再决定是否继续应用。
特别注意,绞窄性肠梗阻不同于单纯性肠梗阻,梗阻肠段出现血供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病情进展快、患者死亡率高。较单纯性肠梗阻而言,其不仅存在肠腔压力的增高,体液、电解质的丢失问题,还存在失血和肠道细菌大量繁殖的问题。肠管发生绞窄后,随着病程进展,会逐渐出现肠壁缺血坏死,丢失血液进入肠腔或腹腔,当绞窄肠段过长,出血量大时,甚至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发生绞窄时,肠腔内的细菌,尤其是厌氧菌会大量、快速繁殖,进一步加重肠黏膜的损伤,一旦肠壁出现坏死、穿孔,肠腔内容物进入腹腔,则患者极易出现细菌性腹膜炎、甚至发展到感染中毒性休克导致死亡。
治疗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矫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肠梗阻的类型、部位和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
(一)基础疗法
即不论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均需应用的基本处理。
1.胃肠减压
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2.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不论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措施。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须根据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排出量和相对密度(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血气分析监测结果而定。单纯性肠梗阻,特别是早期,上述生理紊乱较易纠正。而在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肠梗阻,尚须输给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丧失至肠腔或腹腔内的血浆和血液。
3.防治感染和中毒
应用抗肠道细菌,包括抗厌氧菌的抗生素。一般单纯性肠梗阻可不应用,但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以及手术治疗的病人,应该使用。此外,还可应用镇静剂、解痉剂等一般对症治疗,止痛剂的应用则应遵循急腹症治疗的原则。
(二)解除梗阻
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
1.手术治疗
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适应手术治疗。由于急性肠梗阻病人的全身情况常较严重,所以手术的原则和目的是:在最短手术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腔的通畅。具体手术方法要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病人全身情况而定。
手术大体可归纳为下述四种:
(1)解决引起梗阻的原因:
如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除异物、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等。
(2)肠切除肠吻合术:
如肠管因肿瘤、炎症性狭窄等,或局部肠襻已经失活坏死,则应作肠切除肠吻合术。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争取在肠坏死以前解除梗阻,恢复肠管血液循环,正确判断肠管的生机十分重要。如在解除梗阻原因后有下列表现,则说明肠管已无生机:①肠壁已呈黑色并塌陷;②肠壁已失去张力和蠕动能力,对刺激无收缩反应;③相应的肠系膜终末小动脉无搏动。如有可疑,可用等渗盐水纱布热敷,或用0.5%普鲁卡因溶液作肠系膜根部封闭等。倘若观察15~30分钟,仍无好转,说明肠已坏死,应做肠切除术。若肠管生机一时实难肯定,特别当病变肠管过长,切除后会导致短肠综合征的危险,则可将其回纳入腹腔,缝合腹壁,于24小时内再次行剖腹探查术(“second look”laparotomy)。但在此期间内必须严密观察,一旦病情恶化,即应随时行再次剖腹探查,加以处理。
(3)短路手术:
当引起梗阻的原因既不能简单解除,又不能切除时,如晚期肿瘤已浸润固定,或肠粘连成团与周围组织愈着,则可作梗阻近端与远端肠袢的短路吻合术。
(4)肠造口或肠外置术:
肠梗阻部位的病变复杂或病人情况很差,不允许行复杂的手术,可用这类术式解除梗阻,即在梗阻近端肠管作肠造口术以减压,解除因肠管高度膨胀而带来的生理紊乱。主要适用于低位肠梗阻,如急性结肠梗阻,如已有肠坏死或肠肿瘤,可切除坏死或肿瘤肠段,将两断端外置作造口术,以后再行二期手术重建肠道的连续性。
2.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特别是不完全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
在治疗期间,必须严密观察,如症状、体征不见好转或反有加重,即应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除前述基础疗法外,还包括:中医中药治疗、口服或胃肠道灌注生植物油、针刺疗法,以及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低压空气或钡灌肠,经乙状结肠镜插管,腹部按摩等各种复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