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elanosis coli
中文别名 :结肠黑色素沉着病
随着人均寿命显著延长,以及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纤维素摄入相对减少,便秘患者日益增多,服用泻药者也相应增多,而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无痛肠镜的开展,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明显呈上升趋势。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以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结肠黑变病主要见于老年患者。1825年Billiand首先描述了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的现象,直到1857年Virchow首先将其命名为MC并一直沿用至今。MC除可累及结肠外,食管、胃、十二指肠、回肠等,均可有色素沉着。
结肠黑变病无遗传性,常见于老年人,至今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常见的诱因多为:
(一)便秘和泻药
结肠黑变病发病率与便秘时间和服泻药时间密切相关,以便秘病程10年以上,服泻药时间3年以上尤为明显,提示老年人便秘是诱发黑变病的重要因素,而蒽醌类泻药应用是加速其发展的因素之一。服用泻药时间越长,发生结肠黑变病现象则越多,且连续服药者结肠黑变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服药。对于服用泻药者出现结肠黑变病的最短时间,国外文献报道为4个月,国内报道为1个月。含蒽醌类泻药(芦荟、大黄、番泻叶、决明子、鼠李)、减肥胶囊、排毒养颜胶囊,以及二苯甲烷类(如比沙可啶)缓泻剂等均可致结肠黑变病。
(二)金属元素及矿物质摄入
近年认为结肠黑变病可能与微量金属元素或矿物质如铁、镁、硅酸盐、钙、钯、锌矿石、铅、镉、镍和锰等摄入有关。长期慢性过量摄入可致病,但适量摄入则不会。
(三)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导致MC的另一个因素。
(四)个体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对刺激的敏感性和体质存在差异。国内外学者均报道无便秘、未服泻药个体检出黑变病,且没有手术史及结肠其他疾病病史,提示结肠黑变病尚有未知因素存在。
(一)便秘和蒽醌类泻药
1.便秘使粪便在结肠滞留时间延长,刺激肠壁诱导细胞凋亡,与组织碎片一起被吞噬细胞吞噬并被转化为脂褐素沉着于固有层内,使肠黏膜变黑。
2.蒽醌类泻药主要成分为三羟甲基总醌,可刺激结肠神经丛增强肠蠕动,抑制结肠对水和钠离子的重吸收,起到通便作用。蒽醌类刺激性泻药进入大肠后,在产生泻下作用的同时,可导致结肠上皮细胞受损,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的凋亡小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至黏膜固有层,在巨噬细胞溶酶体内,凋亡小体转化为典型的脂褐素或其他色素,使黏膜呈现黑色花斑。
(二)凋亡机制
结肠黑变组织活检发现凋亡小体数量与肠道黑变程度呈正相关,认为凋亡增多是黑变病加速发展的机制之一。老年人衰老亦是凋亡加速因素之一,其他脏器疾病是否也是影响因素有待研究。但凋亡未必是结肠黑变病发生的唯一条件,只是增加了异源性次级溶酶体的来源。且结肠黑变病患者伴发腺瘤几率增大,其原因可能为泻剂(特别是蒽醌类泻药)刺激肠壁,诱导凋亡增加。后者又引起bcl-2等凋亡抑制因子分泌增多,造成了结肠黏膜不稳定。而人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因子)表达的减少,可致结肠腺瘤的生长几率增加。
(三)肿瘤坏死因子
蒽醌类刺激性泻药导致结肠上皮受损,甚至诱发结肠肿瘤、息肉,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大量TNF-α释放、诱导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继而破坏结肠上皮细胞屏障造成免疫失衡有一定关联。故减少结肠黑变病的发生可能会使TNF-α释放减少,从而使肠道增生性病变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发现黏膜常有慢性炎症改变,黏膜下层常有轻度水肿。黏膜固有层内有巨噬细胞浸润,巨噬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充满色素颗粒,细胞核多被遮盖不易窥见。结肠上皮层多正常,细胞内无色素颗粒。黑色素染色(Fontana银染色)阳性,铁反应阴性,重者色素颗粒可见于细胞外。
内镜检查是金标准。镜下可见肠黏膜表面不同范围内出现程度不等的弥漫性黑色、棕色或暗灰色、褐色色素沉着性改变,整个肠黏膜呈虎皮花斑样、蛇皮样或网格颗粒样改变。病变主要分布的肠段,根据黏膜色素沉着的深浅不同,可分为3度:
1.Ⅰ度
呈浅褐色,似豹皮,甚至为散在的圆点,隐窝无色素沉着,淋巴滤泡上有不对称的乳白色斑点,血管纹理隐约可见,色素沉着的肠黏膜与无色素沉着的肠黏膜分界不清楚。
2.Ⅱ度
呈暗褐色,在暗褐色黏膜间有乳白色线条状黏膜,色素沉着区黏膜血管纹理不易见到,此型多见于大部分肠黏膜的色素沉着。
3.Ⅲ度
呈深褐色,在深褐色黏膜间有细小线条状或斑点状黏膜,黏膜见不到血管纹理,此型多见于全结肠。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可逆性疾病,研究发现6~12个月内的结肠黑变病是可逆且不易癌变的,但也有随访1年的部分患者结肠黑变病不能完全逆转。老年患者平时应注意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如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纤维多的食物,以及多喝水、按时排便,减少便秘或排粪困难,防止泻剂大量滥用是防治结肠黑变病的有效方法,必要时使用胃肠动力药和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便秘,可减少MC的发病及逆转业已产生的病变。
结肠黑变病发生腺瘤的概率较高,多数学者认为,发生在肠黏膜的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损害,但可与结肠癌并存,而老年患者结肠息肉和肿瘤高发,故对此类患者更应警惕并存结肠癌的可能,须定期复查结肠镜。对于老年性顽固性便秘患者应改用润滑性泻剂、胃肠道动力药和微生态制剂来调整排便。比如聚乙二醇就是符合结肠生理的渗透性缓泻剂,它不能在肠道吸收,但可使大便体积和重量增加,刺激结肠,形成正常的排便意识,使大便容易排出。而对于炎症性肠病或无明显原因的结肠黑变病患者,应以严密随访为主,如果发生有息肉、肿瘤或炎症表现者,应及早进行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