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中文别名 :蜱虫病

英文缩写
SFTSV
概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年来首先发现于我国中部农村山区的一种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由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为一种新发传染病。

病因学

SFTS疫区内人和家畜均可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蜱可能是传播媒介,人群劳作中皮肤破损、接触蜱或被蜱叮咬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形式的蜱暴露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SFTS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完全清楚。部分学者建立了SFTS病毒自然感染动物模型,在SFTS病毒感染小鼠中,证明脾中的巨噬细胞为SFTS病毒感染靶细胞,巨噬细胞可特异性吞噬病毒黏附的血小板,揭示SFTSV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特征性临床症状可能是由脾中的巨噬细胞增加对病毒黏附血小板的清除所致。

病原学

人感染SFTSV后在可出现病毒血症,用敏感细胞可以从早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病毒,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不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80~100nm。病毒颗粒有双层脂质包膜,包膜表面有突起。SFTSV为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基因组由大(L)、中(M)、小(S)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其中L片段含6368个核苷酸,编码由2084个氨基酸组成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M片段含3378个核苷酸,编码具有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翻译形成Gn和Gc两个包膜糖蛋白(Envelope glycoproteins,GP)。S片段为长1744个核苷酸的双义RNA,以相反的方向分别编码核蛋白(neucleocapsid protein,NP)和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 S,NSS),两个编码区之间有54个核苷酸的间隔序列。无论在核苷酸或氨基酸水平,SFTSV基因组序列均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呈现高度差异,S片段相对保守,但其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仅达41%,NSs基因差异最大,其氨基酸同源性仅有11%;L和M片段氨基酸同源性在21%~36%之间不等。以往将白蛉病毒属病毒分成两大组,一组是对人类致病的,如立夫特谷热病毒等,另一组一般对人类不致病,如乌库病毒等,新发现的SFTSV可以分为白蛉病毒属的第三组病毒。

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及传播媒介

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也有研究机构在病家周围采集的蜱体内检出了SFTSV核酸,但大部分患者无明确的蜱叮咬史,故不能认为蜱为SFTSV的唯一传播媒介。动物宿主持续感染是病原体维持自然循环的基本条件,目前针对SFTS的外环境监测表明,SFTSV可感染牛、羊、犬等脊椎动物,但在噬齿类动物中尚未有检出报道。该病的储存宿主、媒介种类及其分布尚需做进一步调查。传播链动态循环需要进一步研究。有研究提出SFTSV通过蜱-脊椎动物-蜱链中循环的假设。

2.传播途径

虽然无证据表明病毒可引起动物感染,但是来自亚临床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可能是感染的一个来源。因此,兽医和屠宰场工人也处于感染风险中。曾有报道称一个家庭聚集性病例感染,证明是通过血液人传人的SFTSV感染。江苏、安徽等地方均报告了SFTS可通过人-人传播,人与人传播机制不清楚,很可能由于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通过黏膜接触方式造成人与人的传播。急性期患者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很可能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患者护理者应做好个人防护。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荧光定量PCR法。

(3) ELISE-IgM法。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SFTS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

针对SFTSV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是减少与蜱接触的机会。一旦发现有蜱附着体表,应用镊子夹取,不要用手直接摘除。可使用防蚊油喷涂皮肤。在处理SFTS患者时,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应当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杀蜱等措施,降低生产、生活环境中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在SFTS流行地区,疾控机构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媒介与宿主动物的控制措施。当出现暴发疫情时应采取措施降低环境中蜱密度,减少或控制媒介和宿主动物的危害。做好隔离与防护,重视患者心理护理与宣教,加强专科护理和病情观察,是促进疾病恢复、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

来源
危重皮肤病救治,第1版,978-7-117-17086-4
感染病学,第2版,978-7-117-18914-9
感染病学,第1版,978-7-117-06080-8
全科医生实用手册,第1版,978-7-117-29231-3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