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恶性间皮瘤
恶性间皮瘤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恶性间皮瘤;malignantmesothelioma;MM

概述

恶性间皮瘤(malignantmesothelioma,MM)是发生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输卵管浆膜等处的间皮和间皮下层细胞的恶性肿瘤。腹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mesothelioma,MPM)是发生于腹腔和盆腔腹膜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MM的20%~30%。石棉是MM的主要病因,发病潜伏期为15~50年。

病因学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石棉接触

早在20世纪40年代,外国学者就发现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关系密切。船厂工人、管道工人、焊工及油漆、建筑工人的发病率较一般人高300倍。欧美学者发现,约60%的腹膜间皮瘤患者有职业性石棉接触史或肺组织内有石棉小体,在用石棉诱发的动物胸膜间皮瘤的实验中,也有少数动物发生腹膜间皮瘤,说明腹膜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有一定关系。

不同种类的石棉纤维的致病危险性依次为:青石棉>铁石棉>温石棉。从接触石棉到发现间皮瘤平均35~40年,发病高峰在接触45年以后。石棉引起间皮瘤的确切机制还不甚清楚。一般认为直径0.5~50μm长的石棉粉尘先进入呼吸道,然后经横膈淋巴组织网或血液进入腹腔并沉积在腹膜,形成石棉小体,有时在石棉小体周围可出现异物巨细胞反应。经消化道摄入的石棉纤维也可经肠壁到达腹膜。

2.病毒感染

猿猴病毒(simianvirus40,SV40)是一种DNA肿瘤病毒。据文献报道,美国大约50%的间皮瘤患者活检标本中存在SV40,它诱导人原发间皮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但不影响纤维原细胞。野生型SV40感染后72小时即可测得端粒酶活性,1周后可见一清晰DNA云梯。在细胞结构中端粒酶活性与SV40T抗原数量成正比,被SV40感染的间皮细胞,其端粒酶活性增加,使得间皮细胞不易凋亡,而易形成间皮瘤。

3.其他因素

约有30%的间皮瘤患者并无石棉接触史,石棉纤维定量检查并未发现有接触大量石棉纤维的表现。间皮瘤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氟石接触、结核性瘢痕、慢性炎症刺激、放射性物质、二氧化钍接触史(通常患者有接受相关的诊断性检查史)、遗传易感性等。另外,具有Hodgkin病史的患者发生间皮瘤的危险性增加。

病理学

大体病理分为两型,局限型和弥漫型。弥漫型多见,腹膜表现为广泛分布大小不等、白色坚硬的肿瘤结节,可融合成较大肿块,实性、囊实性或多囊性。

WHO将恶性间皮瘤分为三型:

1.上皮样间皮瘤

上皮样间皮瘤瘤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常有脉管状或乳头状结构。上皮样间皮瘤最多见于弥漫性间皮瘤中,瘤细胞呈不同的分化状态,可形成高分化管状或乳头状结构,也可呈未分化的片块状瘤组织,瘤细胞大小不一,呈实性,为结缔组织所包绕。管状乳头状结构的瘤组织构成腺样、管状或者囊性,内衬以立方或扁平的上皮样细胞,细胞大小一致,空泡状核,可见1~2个核仁。胞浆丰富,细胞轮廓清楚。肿瘤亦可呈裂隙状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内衬以扁平的上皮细胞,这些裂隙内有时可见乳头状突起,类似乳头状腺癌。有些病例,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条索状或者巢状,无腺样或乳头状结构。但有时瘤组织周围可有黏液物质,形成类似黏液湖的结构,细胞形态比较一致,核大小不一,胞浆内时有空泡形成,含有黏多糖类物质。

2.纤维性间皮瘤

纤维性间皮瘤瘤细胞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呈长梭形,伴有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这种类型多见于局限性间皮瘤。纤维性间皮瘤有时很难与纤维组织肿瘤相区别,后者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周围可有胶原化,甚至可有编织状结构,局灶性钙化或骨化,当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时,有人称它为韧带样间皮瘤。最近亦有人将来自间皮下的结缔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腹膜纤维瘤。来自表层间皮细胞的才称纤维性间皮瘤。单纯根据组织形态,有时难以将两者区别开来。

3.混合性间皮瘤

又称双向分化的间皮瘤,在同一个肿瘤内伴有纤维及上皮两种成分。混合型间皮瘤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及肉瘤样成分组成,形态类似滑膜肉瘤。肉瘤样成分由梭形细胞组成,它与上皮成分常有过渡形式,与石棉有关的间皮瘤中常见到这种形式(文末彩图13-5)。黏液染色对鉴别腺癌与间皮瘤有帮助,但腺癌分化较低时,黏液染色也可阴性。而间皮瘤的瘤细胞的Alcianblue染色也可显示阳性,而且这类黏液也可见于细胞外的间质中。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瘤细胞间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对区别于腺癌有帮助。当肿瘤中发现石棉小体(asbestosbody)时,对诊断间皮瘤有帮助。Zllzllki报道的210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中,上皮样占67%,混合性占26%,纤维性占7%,后者最常见于局限性间皮瘤以内。国内以混合型为主。

公认的免疫组化阳性标志物为钙网膜蛋白、WT-1和细胞角蛋白5/6。最新得到认同的标志物为D2-40和podoplanin,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用于鉴别间皮瘤和腹膜转移癌。其他的阳性标志物有:血小板调节素、波型蛋白抗体、间皮细胞抗原、上皮膜抗体等。常用的阴性标志物有CEA、MabB72.3、抗IgM单克隆抗体、CA19-9、上皮抗原Ber-EP-4。

间皮瘤细胞在电镜下观察的特点有密集、细长、蓬发样的微绒毛,胞质内有丰富的糖原颗粒、张力微丝、双层或间断的基底膜,细胞间有较多桥粒。微绒毛、中间丝和胞质内新腔称为间皮瘤的三联征。

大量尸检材料表明,腹膜间皮瘤不仅可以直接浸及腹盆腔脏器,还可造成远处转移。腹膜间皮瘤可直接侵及胃肠道,其中部分患者肿瘤细胞直接浸润可深达黏膜下层,甚至黏膜层。腹膜间皮瘤还可侵至腹壁、肝实质、胆囊、胰腺以及膀胱、前列腺等器官。肿瘤也可转移至淋巴结以及肝脏、肺脏、心脏、肾脏、肾上腺、骨髓等组织器官。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CT

有助于了解肿瘤部位、范围,腹腔脏器受侵情况及腹水。CT表现有两种类型,局限型及弥漫型。局限型可于腹盆腔内见到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部分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实质部分强化,可侵犯相邻脏器,一般无远处转移及腹水。弥漫型主要表现为腹膜不规则增厚,腹膜壁结节少见,当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广泛增厚粘连时,其腹膜病变特征主要为大网膜病变融合呈饼状包块,肠系膜病变表现星状或皱褶状包块,但不易与卵巢癌、胃肠道肿瘤转移和腹腔慢性感染等鉴别。大多数有中等或大量腹水。胸膜受累表现为胸膜增厚和胸水、肺间质改变、胸膜钙化斑等。CT的另一特点为缺少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助于与胃肠道肿瘤和妇科肿瘤相鉴别。

2.超声检查及腹膜穿刺活检

应用7.5~10MHz高频探头观察,腹膜呈弥漫性不规则低回声包块,表现呈丘状、结节状隆起,内部光点增粗、增强;多发低回声肿块,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腹水,肠腔狭窄,肠系膜增厚;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而且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3.腹水细胞学检查

阳性率低,脱落间皮细胞的形态学很不典型,如发现大量不典型、异型间皮细胞有助于诊断。细胞遗传学检查可发现染色体区域丢失等,结合免疫组化等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

4.腹腔镜及剖腹探查

腹腔镜可对整个腹腔进行直视下检查并活检,对诊断恶性腹膜间皮瘤有重要的价值,可代替剖腹探查。腹腔镜下主要表现为腹膜壁层和脏层散在分布灰白色小结节,其大小不一,数量不等,数量越少越可能是MPM。壁腹膜厚薄不均呈胼胝样增厚,壁腹膜与腹腔脏器之间的粘连相对较轻,大网膜、肠系膜受累常见,可见大小不等的包块,病变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腹水浑浊,呈黄色或血性。

5.生化检查

MPM可分泌大量透明质酸,血清和腹水中透明质酸升高是MPM的特征之一,腹水和血清CA125升高有助于诊断,并可作为预后因子,但CA125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迄今为止,腹膜间皮瘤尚缺乏规范性治疗方法,一般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均不满意,也有人主张用免疫治疗,尚需进一步观察。绝大多数学者主张包括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性治疗。

1.手术治疗

对病期属于Ⅰ期、Ⅱ期的病例,应首选或争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切除、姑息切除术。对瘤体较小、病变较局限者,应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器官;如果病变较广泛,应争取切除主要瘤体(姑息性切除术)。对病变广泛、严重,已造成肠梗阻,手术无法切除者,可以考虑行姑息性手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良性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的腹膜间皮瘤,手术切除疗效甚好,如有复发可再次手术切除。朱慰祺等报告1例恶性腹膜间皮瘤因多次复发20年内先后施行5次手术切除。文献报道,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组病例(7例)中位生存期为147.2个月。因此,对部分腹膜间皮瘤病例,手术仍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2.放疗

放疗包括外照射和(或)内照射,可选用60 Co作为照射源,适用于手术切除不彻底或无法切除的病例,可依病变范围决定全腹照射或局部照射。有研究表明,全腹照射剂量达到每6~7周2400cGy,可将患者局部复发率降至11.4%,3年生存率达66.7%。33 P腹腔内注射治疗腹膜间皮瘤也有一定的效果。有报道用腔内注射33 P放疗及环磷酰胺治疗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存活达17年。也有用放射性胶体腹腔内注射治疗的报道。

3.化疗

目前认为腹膜间皮瘤对化疗属中度敏感。培美曲塞二钠联合顺铂是目前公认的一线化疗方案,对于未切除原发病灶者同样有效。亦有应用吉西他滨与顺铂的联合化疗方案,据报道1年生存率为47.3%。也可用卡铂代替顺铂。其他常用的药物有:多柔比星(ADM)、顺铂(DDP)、长春新碱(VCR)、环磷酰胺(CTX)、博来霉素(BLM)以及国产抗癌药搅香乳素等,其中以多柔比星的疗效最为肯定。化疗分为全身化疗及腹腔内化疗。

(1)全身化疗:

全身化疗,腹腔内药物分布较少。国外资料表明,无论单剂或联合用药,全身化疗有效率仅11%~14%。联合化疗方案包括:DDP+ ADM;DDP+ CTX+ VCR;CTX+ VCR+BLM等,但不少学者提出联合化疗并不能提高疗效。近期有38例无法手术的MPM接受了脂质体阿霉素40mg/m2和顺铂60mg/m2间隔21天的化疗方案,疾病进展的中位时间为4.6个月(95% CI:3.4~5.9个月),总的中位生存期(OS)为19.6个月(15.2~37.2个月)。

(2)腹腔内化疗:

腹腔内注射用药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轻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腹腔内化疗不仅能消灭手术后残留的肿瘤组织,减少复发,还可使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肿瘤缩小,腹水减少,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腹腔用药剂量与静脉一次用量相似,或略高于后者,1周后重复,根据病情可连续注射数周。应用腹腔内注射DDP,并联合用了尿嘧啶及替加氟治疗手术未切除的间皮瘤,取得较好的效果。亦有应用加温持续腹腔灌注(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CHPP),联合DDP局部注射治疗原发性腹膜间皮瘤,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局部不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CHPP。

4.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阿瓦斯丁、沙度利胺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靶向药物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化疗药物加白介素-2和干扰素,以及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等正在进行相关临床试验。

5.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modifier,BRM)

是应用体内自身的一些细胞和分子,应答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从而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BRM通过调动机体固有能力抵御和消灭肿瘤,成为当今治疗肿瘤的新模式。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除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也能活化体内抗癌细胞或分泌抗癌效应因子,或维持免疫效应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可作为原发性腹膜间皮瘤的辅助治疗。过继转移的免疫细胞收集、分离癌性腹水中的淋巴细胞,在体外扩增,并诱导出具有杀伤活性的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将之注入体内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给予IL-2,可提高疗效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腹腔积液,第1版,978-7-117-19834-9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