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先天性运动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motor nystagmus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指在出生或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眼球震颤。大多数患者的眼球震颤会终身存在,有些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震颤有逐渐减轻的趋势。最常见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有三类: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知觉缺陷型眼球震颤和隐性眼球震颤。在临床上,先天性眼球震颤并非罕见。据国外报道,其患病率为0.005%~0.288%。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确切病因不详,有多种因素。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一般眼部无异常病变,主要由于眼球运动传出机制出现异常所致。具有遗传性因素,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最多见的是性连锁遗传;先天性知觉缺陷型眼球震颤的病变位于传入性视觉通路,由于眼球本身的病变,比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白斑、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良,视网膜营养不良等前视路疾患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正常的注视反射不能得到发育所致。如果出生的时候就存在前视路的病变,则患儿在3个月之内就会出现眼球震颤。其严重程度与视力丧失的程度有关;隐性眼球震颤确切病因不详,可能与前庭性眼震的发病机制相关联。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目的是改善代偿头位,减轻原在位的眼球震颤,提高正前方双眼视力,改善视觉功能。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
1. 非手术治疗
(1)屈光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患者应该给予散瞳验光,并合理地佩戴眼镜。条件允许的患者可以佩戴角膜接触镜,提高屈光矫正的效果。如果患者存在弱视,应按照弱视的给镜原则,给予适当的矫正,配合弱视训练,提高治疗效果。另外,通过负镜片刺激调节即近视患者过矫,远视患者欠矫一定的度数,从而增加调节性集合,减轻眼震,提高双眼视力。矫正屈光不正对恢复患者的视力、减轻眼球震颤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三棱镜疗法
三棱镜的应用有三种:一是用于治疗,通过平行移动中间带,改善异常头位,提高原在位的视力。具体方法是将两片度数相等的三棱镜分别放置在两只眼前,三棱镜的尖部指向中间带的方向,也可以选用压贴三棱镜,直接贴在框架眼镜上。二是选用底向外的三棱镜,刺激集合,借以衰减眼震,提高视力;三是手术之前进行试验,一般两只眼分别放置相同度数(15△或20△)的三棱镜,尖端指向中间带的方向,观察代偿头位改善情况,预测手术效果。
(3)药物疗法:利用在眼外肌的肌腹注射肉毒杆菌素A,减轻眼球震颤。其作用机制是减弱眼外肌的收缩力量,减轻眼球震颤。药效维持的时间一般为3~6个月,往往需要反复注射。主要的并发症是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等,其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手术治疗
(1)冲动性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手术方式主要是通过中间带移位术,改善代偿头位,提高正前方双眼视力。中间带移位术有多种,目前应用最多的术式是Parks法。
第一种是Anderson法,即减弱双眼慢相侧的一对配偶肌。如果患者的代偿头位是面向左转,视线向右,则行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后徙;反之,则行左眼外直肌和右眼内直肌后徙,手术量为5~7mm,由于内直肌作用强于外直肌,一般外直肌的后徙量要较内直肌大1~2mm。这种术式适用于代偿头位比较轻(小于15°)的患者。近年来,有作者报道对于代偿头位在15°~20°的患者,通过加大内、外直肌的后徙量,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第二种是后藤法,即加强双眼快相侧的一对配偶肌,与Anderson法相反。如果患者的代偿头位是面向左转,视线向右,则行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缩短术;反之,则行左眼内直肌和右眼外直肌缩短术。两条直肌的手术量相等。
第三种是Kestenbaum法,此法是将Anderson法和后藤法合并形成的一种术式,即四条水平直肌同时手术,减弱双眼慢相侧的两条直肌,加强快相侧的两条直肌。后徙和缩短的手术量均为7mm。
第四种是1973年Parks对上述手术方式进行改良,提出“5—6—7—8”术式。这种术式适用于代偿头位偏斜20°~30°的患者。比如,患者的代偿头位是面部向左转,中间带位于右侧,则行右眼的外直肌后徙8mm,内直肌缩短5mm;左眼内直肌后徙6mm,外直肌缩短7mm。两只眼内外直肌的手术总量相等,都是13mm。由于内直肌的收缩力量较外直肌强,手术设计时内直肌比外直肌的手术量小,即内直肌手术量是5mm和6mm,外直肌手术量是7mm和8mm。如果代偿头位的角度大于30°,就要增大手术量40%;代偿头位的角度超过45°,手术量就要增加60%。
(2)钟摆性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
第一种方法是Faden法,即后固定缝线术,将两只眼内外直肌附着点后12~14mm的肌肉缝于巩膜上,以减轻眼球震颤的幅度和频率,提高视力,改善视觉功能。
第二种方法是同时后徙两只眼的四条水平直肌,把附着点后徙到眼球的赤道以后。内直肌通常后徙8~10mm,外直肌后徙10~12mm。手术对改善视觉功能可能有一定效果。
另外,有作者提出只做水平直肌附着点离断,让直肌任意附着到眼球的巩膜上,这样对减轻眼球震颤和改善视力可能也有一定的效果。总之,这种减弱双眼四条水平直肌的收缩力量,减轻眼球震颤,改善视觉功能,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冲动性眼球震颤和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
对于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患者,手术设计的原则是: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非注视眼的手术用于矫正“剩余的斜视”,即患者原有的斜视和主导眼矫正代偿头位后产生的斜视的代数和。患者通过中间带移位术以后,原有的斜视度会发生变化,有些患者斜视度数变小,甚至消失,有些则斜视度加大。手术之前应详细检查主导眼及斜视度,将代偿头位和斜视度数综合考虑,确定最合理的手术方案,争取代偿头位和斜视能够同时得到矫正。有些患者代偿头位和斜视的度数都比较大,如果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以后,又增加一部分斜视度,那么在非主导眼上可能矫正不了所有的斜视,这样斜视和代偿头位就不会同时得到矫正,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斟酌,确定最佳手术方案,术前也要和病人进行充分沟通,得到病人的理解和同意。术后佩戴三棱镜矫正剩余的代偿头位或斜视。如果患者有恢复双眼视觉的可能,手术设计还是应该优先考虑矫正斜视,将眼位恢复至正位,为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