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子宫颈肿瘤
子宫颈肿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ervical carcinoma

概述

子宫颈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两者病因相同,均为高危型HPV感染所致。子宫颈良性肿瘤以肌瘤为常见,其余较为少见,不在本章范围。

病因学

子宫颈癌的病因迄今尚无定论,多数作者以为子宫颈癌的发病与早婚、性生活过早过频、包皮垢、早育、多产、宫颈糜烂、宫颈裂伤、宫颈外翻、性激素失调及病毒感染有关。青少年女性发生子宫颈癌的可能因素如下:

1.雌激素作用

在胚胎时期如母亲接触过雌激素,其后代的宫颈腺病发生率高。有作者认为宫颈腺病发展为腺癌极少,但宫颈腺病与鳞状上皮化生同时存在,如受某种促癌因子激惹,则鳞状上皮细胞结构异常,约0~5%可转变成原位癌。

2.宫颈外翻

 正常子宫颈在解剖学上分为阴道部及宫颈管两部分。前者由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后者由柱状上皮覆盖,有腺体。组织学上分为阴道部、移行带及宫颈管三部分。移行带介于阴道部与宫颈管之间,由宫颈内膜间质及腺体组成,上覆鳞状上皮细胞。新生儿在体内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颈管柱状上皮过度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生长。出生后母体激素影响消失,阴道酸度改变,阴道部鳞状上皮沿柱状上皮伸展覆盖,称鳞状上皮化生。这种生理性移行带如受致癌因子激化,最后可导致癌变。

3.性行为

初次性交过早,早婚早育,多个性伴侣与宫颈癌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性生活开始早者宫颈癌的发病率高。初次性交年龄在18岁之前,其宫颈癌的患病率比20岁以后者高13. 3~25倍。因为青春期宫颈上皮发育尚未成熟,抵抗疾病的能力差,且青春期少女的免疫系统相对未经致敏,易受致癌因素的刺激而致病。随着年龄和性经历的发展,女性生殖道系统才被致敏并发育成熟,从而具有正常的抗病能力。早婚、婚前性行为、性生活频繁,助长了包皮垢的致癌作用。过早分娩使宫颈裂伤、外翻及糜烂的机会增多,因而癌的发病率增高。此外,宫颈癌患病的危险性直接与性伴侣数成正比。>10个性伴侣者较<1个性伴侣者的相对危险性高3倍以上,性伴侣者>6个且初次性交在15岁以前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上升10倍以上。

4.母亲因素

生育年龄的妇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生殖细胞发生畸变,她们的后代出生后常易患癌症。如果妇女在怀孕期间服用避孕药或使用雌激素,其所生的女孩日后发生宫颈腺癌的可能性增大,此外,母亲的年龄、产次、多胎妊娠、先兆子痫的发生也可能与后代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5.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疱疹病毒(HSV)Ⅱ型、人类巨细胞病毒(CMV)以及STD感染等,均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病率升高。曾经感染过衣原体的妇女容易患子宫颈癌。女性AIDS相关癌症中,浸润性宫颈癌的标准化发病率增高,达9. 1,AIDS病后的相对危险为6. 5.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时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已被鉴定的HPV已达100余型,其中以HPV16型与宫颈癌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其余相关类型有10余种。病毒感染为性传播疾病,如果夫妻双方或一方性性生活不洁或性伴侣太多,就有可能女方感染这种病毒或病原体,母亲存在上述感染因素又不注意女儿的性卫生,也可以造成母女之间的交叉感染,日后可能发生宫颈癌。以上病原体感染可以降低性器官的免疫功能,从而使子宫颈细胞无法抵抗外来不良因素的侵袭,而易患癌症。

6.其他

青少年女性免疫功能低下、吸烟以及配偶性行为和其他行为方面的特点(配偶性伴侣数、患有HPV感染、生殖器尖锐湿疣及丘疹、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以前的配偶曾患宫颈癌者)都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宫颈癌的机会高2倍。

病原学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疱疹病毒(HSV)Ⅱ型、人类巨细胞病毒(CMV)以及STD感染等,均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病率升高。

流行病学

子宫颈肿瘤在青少年及小儿少见,一般良性多于恶性。

发病机制

宫颈转化区未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代谢活跃,在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的刺激下,发生细胞异常增生、分化不良、排列紊乱、细胞核异常、有丝分裂增加,最后形成CIN,CIN形成后继续发展,突破上皮下基底层,浸润间质,形成子宫颈浸润癌。

类型

1.良性肿瘤

(1)宫颈息肉

(2)宫颈潴留性囊肿

 2.恶性肿瘤:子宫颈癌

病理学

绝大多数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正常上皮—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少数不经过原位癌阶段而直接发生浸润癌。大体标本和镜下结构与成人类似。

局部大体观 早期常呈糜烂状或颗粒状突起,可见浅表溃疡,质较硬,触之易出血。肿瘤进一步发展,按其生长的方向和外形可分为四型:

(1)糜烂型:大体呈糜烂或浅溃疡状,肉眼可能看不到肿瘤,与一般宫颈糜烂无法区别。也可呈颗粒样粗糙不平,质地较硬,触之易出血,多见于早期浸润癌。

(2)结节型:肿瘤向表面生长,呈明显突起,高低不平,质脆易出血。可以向宫颈表面形成团块状结节。常常伴有深浅不等的溃疡形成,质地较硬或坚硬,触诊时出血明显。

(3)菜花型:呈菜花状、蕈状或乳头状增生,一般分类中称为外生型。瘤体较大,血管丰富,质地较脆,出血明显,常伴有感染和存在坏死灶。

(4)溃疡型:属内生型肿瘤。病变侵入宫颈管内呈侵蚀状生长,形成溃疡甚至空洞,如火山喷口状,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和大量出血。有时整个宫颈及阴道穹隆部组织溃疡而完全消失,边缘不规则,组织坏死,质地变硬,分泌物恶臭。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子宫颈细胞学检查:是CIN及早期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也是诊断的必需步骤。伯塞斯达系统(TBS)分类法筛查出异常上皮细胞。

2.高危型HPV DNA检测:高危亚型如HPV16、18、31、33、45、51、52、53、56、58等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

3.阴道镜检查:若细胞学检查为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并高危型HPV DNA检测阳性,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及以上者,应行阴道镜检查。转化区内可见异常宫颈上皮与血管,碘试验阴性。

4.子宫颈活组织检查:是确诊CIN的最可靠方法。若需要了解子宫颈管的病变情况,应行子宫颈管内膜刮取术。

5.其他检查:胸部X线片、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直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良性肿瘤

(1)宫颈息肉

 通过阴道镜摘除息肉并行组织学检查,排除葡萄状肉瘤及其他恶性肿瘤,以免延误治疗。

(2)宫颈潴留性囊肿

 一般不需要治疗,仅在潴留性囊肿较大时进行穿刺放液。

2.恶性肿瘤

青少年患子宫颈癌者,腺癌远比鳞状上皮癌多,由于腺癌对放疗的敏感性差,故手术治疗为宫颈腺癌患者的首选疗法。手术包括子宫颈癌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适于ⅠA~ⅡA期患者。如已至晚期,应采用放射治疗。对年轻患者,既要彻底清除病灶,又要注意保留不必要切除的血管、神经等组织。宫颈腺癌有5%的卵巢转移率,而宫颈鳞癌一般不发生卵巢转移,可以行卵巢移位或移植手术。年轻子宫颈癌患者如合并妊娠,应按临床分期及妊娠月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Ⅰ期及ⅡA期合并早期妊娠者,可行根治术;妊娠已达4个月以上者,可先剖宫取胎,同时再行根治术;各期子宫颈癌合并晚期妊娠或已临产者,均应先行剖宫产,以后再做根治手术或放射治疗;晚期子宫颈癌合并妊娠者,应尽早终止妊娠,并行放射治疗。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患者教育

1.讲解宫颈癌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介绍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高危型HPV DNA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的宫颈癌筛查“三阶梯”程序,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手术后休息1~3个月,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久蹲、久站等,避免体力劳动。

3.指导保留导尿管出院的病人及家属 ①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观察尿液有无浑浊、沉渣、血尿等;②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消毒棉球擦洗外阴及尿道口2次,每天更换集尿袋(抗反流集尿袋则每周更换一次),定时排空集尿袋,并记录尿量,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③鼓励病人每天摄入足够的液体,使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④活动时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防止尿液逆流;⑤2~3周后到医院测残余尿量。

4.术后禁盆浴、禁性生活3个月,医师检查阴道伤口完全愈合后,方可恢复性生活。

5.根据放疗病人的病情及实际需求,指导病人阴道冲洗方法,掌握阴道冲洗液的量、温度与压力,出院后自行阴道冲洗,每天一次,持续1年,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无复发及转移者尽快恢复性生活,以防止阴道粘连狭窄。

6.CIN病人术后第1个月随访,以后每3~6个月随访,然后根据随访检查结果,定期复查。随访可以单独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或联合使用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

7.宫颈癌出院后第一年内,出院第1个月后进行第1次随访,以后每隔2~3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第二年,每3~6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第3~5年,每6个月复查1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随访内容包括盆腔检查、阴道涂片细胞学检查、胸片及血常规等。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宫颈癌患者治疗后出院时,尤其是年轻患者,一定要向其说明随诊的重要性,并核对通信地址。

随访时间一般在出院后第1年内,前3个月每月行1次随诊,以后每隔2个月复查一次。出院后第2年每3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第3~5年每半年复查1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随访内容除临床检查外,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胸部X线、B型超声、阴道残端细胞学涂片检查等。

HPV预防性疫苗2006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目前在中国内地关于HPV疫苗的使用仍在审批之中;HPV疫苗目前只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上市。由于HPV预防性疫苗需要应用于暴露于HPV病毒之前,因此对于预防青少年子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鼓励9~26岁女性全部注射疫苗。但是由于HPV疫苗上市时间不长、使用地区局限,关于疫苗的使用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尚缺乏大样本资料。

来源
妇产科学,第9版,9787117264396
中华妇产科学.下册,第3版,978-7-117-18156-3
妇产科护理手册,第1版,978-7-117-22275-4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