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腰椎骨折
腰椎骨折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fracture of lumbar vertebrae

概述

脊柱骨折大多由传递暴力所造成,如高处跌落时足或臀部着地,形成的冲击力向上传递至脊柱发生骨折;也可由直接暴力所致,如重物压伤、钝器击打伤等。严重骨折可致神经功能障碍;治疗不当的单纯压缩骨折,亦可遗留慢性腰痛。

从解剖上看,腰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曲,脊柱的重力线经胸椎前方和胸腰段通过腰椎椎体的后方达腰骶关节,因此严重屈曲损伤的发生率较低,大多数情况下腰椎损伤的暴力多为轴向暴力引起。胸椎管相对狭窄,骨折后常导致严重的神经脊髓损伤;而腰椎管管径宽大,且脊髓一般终止于L1平面,腰椎管内的马尾及神经根比脊髓更能耐受损伤,因此腰椎骨折脱位即使很明显,也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神经损伤症状。与胸腰段相比,腰椎具有明显的屈伸活动度,既要承担较大的负荷,又要完成大部分的日常腰部活动,短节段固定往往更优先考虑。充分认识到腰椎损伤的特殊性,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因学

1.椎体压缩性骨折

多因高处坠落臀部触地,或弯腰工作时由高处坠落的物体、塌方的土石压砸背部所致。由于受伤时脊柱过度屈曲,椎体前方受到上下位椎体的挤压而被压缩变扁,脊柱后部韧带结构则承受牵拉张力而断裂。当伤椎椎体压缩严重时,其上位椎体向前下滑移,后凸畸形加重,椎体的后上角可突入椎管,致使椎管变形狭窄,损伤脊髓。老年人则因骨质疏松导致垂直骨小梁的横断面积减小,如果减少50%,则椎体承受力将下降至原始承受力的1/4,所以,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椎体压缩骨折,其特点是数个椎体压缩或椎体上下面都被压向椎体中央而呈鱼骨样(图1)。

图1 腰椎压缩骨折

2.椎体爆裂骨折

多由高处坠落后臀部触地或重物压砸损伤所致,多发生于T12~L2。由于伤椎上下方椎体和椎间盘的纵向对冲性挤压,使得椎体呈粉碎性爆裂样裂开,骨折块向四周扩散移位,椎体的前后径和左右均可增大,尤其是椎体后侧皮质断裂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变形,而损伤脊髓或马尾神经。骨折块往往与前、后纵韧带仍保持连接,但当其移位过大时,可同时伴有前、后纵韧带断裂。其特点是椎体后侧皮质断裂,属前中柱损伤,稳定性较差,但同时伴有前、后纵韧带断裂者较少见(图2)。

图2 腰椎爆裂骨折

3.安全带骨折(Chance骨折)

多见于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只佩带腰部安全带而无肩部固定带的情况。当车祸撞击时,以腰部安全带为阻力支点,上半身向前移动使脊柱屈曲轴前移至腹壁,脊柱椎体前部受到挤压而脊柱后部则遭受较大的牵张暴力,椎体、椎间盘和韧带均可发生撕裂,出现典型的经棘上棘间韧带‐后纵韧带‐椎间盘水平断裂;或经棘突‐椎板‐椎体水平骨折,或骨折脱位,属典型的三柱结构损伤,稳定性差,往往移位较大,脊髓损伤多见(图3)。

图3 腰椎Chance骨折

4.骨折脱位

由高处坠落臀部触地,或弯腰工作泥土塌方重物压砸,使胸腰椎处于极度屈曲状态,从后上方向前下方作用的力,可分解为自上而下的使脊柱屈曲挤压的压缩分力,和由后向前使椎体向前移位的脱位分力。暴力与脊柱所成角越小,则压缩分力越大,椎体压缩或爆裂骨折越重。相反,外力与脊柱成角越大,则脱位分离越大,容易引起脊柱脱位。在受伤的瞬间又往往伴有脊柱扭转,产生了旋转分力,使得关节突关节脱位或骨折脱位。随损伤的加重,维持脊柱稳定的韧带间盘结构和肌肉组织也发生断裂,骨韧带结构破坏殆尽,造成极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或马尾神经也同时受到严重损伤(图4)。

图4 腰椎骨折脱位受力机制

5.过伸型损伤

当患者从高处仰面摔下,背部或腰部撞击木架等物体,在被冲击的部位形成杠杆支点,身体两端继续运动,使脊柱骤然过伸,造成前纵韧带断裂,椎体前下或前上缘撕脱骨折,上位椎体向后移位,棘突间相互挤压而断裂(图5)。

图5 腰椎过伸骨折

6.附件骨折

由于直接撞击、扭转暴力或肌肉急骤收缩,引起关节突、棘突或横突骨折,尤以后者为多见。

流行病学

共统计2010~2011年成人胸腰椎骨折50910例(骨折部位),占成人脊柱骨折的93.36%。

流行病学特点如下:①女性多于男性;②胸腰椎骨折的高发年龄是56~60岁,男性高发年龄是41~45岁,女性高发年龄是71~75岁:③胸腰椎骨折高发的骨折类型是A型,男性和女性的高发骨折类型都是A型:④胸腰椎骨折高发组是A1组,男性和女性的高发组都是A1组。

胸椎和腰椎骨折的AO位置编码是52和53,A型是椎体的压缩性损伤,B型是前方和后方结构牵伸性损伤,C型是前方和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辅助检查

1.X线

胸椎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加摄斜位片(椎弓峡部骨折)。

2.CT

压痛区域的CT及三维重建,必要时可拍摄脊柱全长CT三维重建。

3.MRI

怀疑有脊髓、神经损伤或椎间盘损伤时进行相应部位的MRI检查。

4.其他

如超声检查腹膜后血肿、电生理检查双下肢神经情况等。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复位、减压、固定,避免二次损伤;积极治疗脊髓损伤、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注重功能恢复。

1.不伴有脊髓损伤的稳定性骨折

睡硬板床;腰背部垫高以使骨折复位;根据病情可佩戴腰部支具。

2.不稳定性骨折合并不全性脊髓损伤

对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初步查体后即应该开始药物治疗,以减轻脊髓水肿,减少神经破坏。药物治疗包括脱水剂和激素(甲泼尼龙冲剂治疗)。

手术治疗的时间选择:

1.脊柱骨折合并不全性脊髓损伤者,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可以耐受手术,应尽早在伤后6~8小时内手术,超过8小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以便早期解除脊髓受压。

2.3周以上的陈旧骨折,如果存在不全性脊髓损伤或脊柱不稳定,也可手术治疗。

手术中应注意:彻底的椎管减压;稳定坚强的内固定;良好的植骨脊柱融合。内固定器械类型较多,目前多使用经椎弓根固定器械等,可视损伤情况和医疗条件加以选择。术后可佩戴支具保护。

来源
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第1版,978-7-117-11924-5
脊柱微创外科学(第2版),第2版,978-7-117-23738-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第1版,978-7-117-09034-6
临床骨伤科学,第1版,978-7-117-07256-4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第1版,978-7-117-10259-9
外科医生手册,第1版,978-7-117-24388-9
国家临床路径.县级医院适用版.下册,第1版,978-7-117-25830-2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