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肿瘤是指包括盆内脏器、盆腔腹膜和周围组织的良、恶性肿瘤,为人体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原发肿瘤主要包括:子宫和输卵管肿瘤、卵巢肿瘤、膀胱和前列腺肿瘤、直肠肿瘤等。
恶性肿瘤以妇科肿瘤与直肠癌多见,良性肿瘤中子宫肌瘤的发病率最高,约占40~50岁女性肿瘤的51.2%~60.9%。转移性肿瘤以淋巴结转移和种植转移为主。
一、子宫颈癌
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年龄分布呈双峰状,35~39岁和60~64岁,平均年龄52.2岁。治疗后的患者中有29%~38%出现肿瘤复发或未能很好控制肿瘤的发展。复发和未控的子宫颈癌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3.2%~13%,因此复发及难治性子宫颈癌的诊治成为该肿瘤临床关注的重点,而能否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者转移更成为重中之重。
宫颈癌发病原因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不良性行为、早婚早育、多产、吸烟、经济状况、种族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可能来源于子宫颈阴道部或移行带的鳞状上皮或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或子宫颈管黏膜柱状上皮。宫颈浸润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及腺鳞癌,其中鳞状细胞癌占90%~95%。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镜下早期浸润癌及极早期宫颈浸润癌,肉眼观察无明显异常,或类似宫颈糜烂,随着病变逐步发展,有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及颈管型。
二、卵巢癌
卵巢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子宫颈癌而位居第二。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年龄越高,发病率越高。一般多见于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有差异,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卵巢癌病理主要为浆液性囊腺癌和黏液性囊腺癌,其他病理类型的卵巢癌较少见。其中浆液性囊腺癌最为多见,占全部卵巢恶性肿瘤的40%~60%,双侧者约占5%,绝大多数是由浆液性囊腺瘤恶变而来。肿瘤多为囊实性。黏液性囊腺癌占卵巢癌的15%~20%,其中约有25%为双侧性,肿瘤为多房状,囊内有乳头状增生。卵巢癌主要表现为局部侵犯、腹膜腔种植转移及淋巴转移,通过血行转移较少见。在腹膜直接种植中黏液性囊腺癌可形成腹腔假性黏液瘤。
子宫颈癌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对于Ⅰ期较大肿瘤和Ⅱ期~Ⅳ期肿瘤CT可显示病变范围。Ⅰ期病灶较小时CT难以检出,如果病灶高度摄取18F-FDG,PET可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影。当肿瘤较大而明显侵犯宫颈基质时,CT表现宫颈增大,PET显像可见病灶18F-FDG高摄取,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影。Ⅱ期肿瘤,增大的宫颈边缘不规则或模糊,子宫旁脂肪组织密度增高,甚至出现与宫颈相连的软组织肿块,宫颈癌常侵犯输尿管,输尿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或肿块,PET显像见相应部位18F-FDG高摄取,表现为放射性异常浓聚影,病灶以上部位见尿液滞留,输尿管及肾盂扩张,严重者可见肾皮质变薄甚至出现肾功能重度受损。Ⅲ期患者肿瘤向外生长,可侵犯盆壁,CT显示软组织肿块侵犯闭孔内肌或梨状肌,18F-FDG PET显像相应部位病灶见放射性浓聚影。有些患者CT可检出淋巴结肿大,PET表现为高代谢病灶。Ⅳ期患者肿瘤侵犯膀胱及直肠时,CT见膀胱和直肠壁增厚或肿块,膀胱和直肠周围脂肪间隙消失,18F-FDG PET显像上述相应部位表现为异常放射性浓聚影。晚期CT可见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及其他组织脏器转移,18F-FDG PET显像上述相应部位表现为异常放射性浓聚影。晚期CT可见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及其他组织脏器转移,18F-FDG PET显像表现为高代谢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