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椎动脉型颈椎病提出很早,但其临床症状较复杂,诊断上始终争议很大,易与多种疾患相混淆,即使行椎动脉造影检查也常难以确诊。因其中部分病例考虑由于椎间节段不稳所致,易被非手术疗法治愈或好转,故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较少。
本病是由于各种机械性或动力性因素使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导致血管狭窄、折曲,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颈部不适、眩晕、恶心等症状的综合征。
1.动力性因素
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而波及两侧相邻横突孔,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导致其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此种因素最为多见,大多属于早期轻型。此外,椎间盘退变导致上下相邻椎体之间的高度降低,使同节段的椎动脉相对增长,直接破坏了椎动脉本身与颈椎骨骼之间原有的平衡,椎动脉容易出现折曲、狭窄及弯曲等改变。
2.机械性因素
主要由于持续性致压物所致,包括如下:
(1)髓核脱出
由于椎体侧后方钩突的阻挡,椎间隙内的髓核不易从此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或椎动脉。但是,当它一旦穿破椎体后缘侧方的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时,则有可能达到椎间孔处,在压迫脊神经根的同时也波及椎动脉。
(2)钩突骨质增生
在颈椎诸关节中,钩椎关节是退变最早的部位之一,因此钩突骨质增生较为多见。增生的骨赘除直接压迫侧后方的脊神经外,椎动脉亦易受压,加之横突孔这一骨性管道使椎动脉失去退缩与回避的余地,从而构成其发病的病理解剖主要特点之一。其好发部位与颈椎退变的常见部位一致,即C5~6、C6~7和C4~5,但近年来,发现C3~4椎节亦非少见。
(3)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
后方小关节囊创伤反应主要影响脊神经根,而钩椎关节囊壁滑膜的肿胀、充血及渗出则减少了横突孔的横径(对椎动脉的影响较矢状径更为重要),可直接或通过椎动脉周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起椎动脉痉挛与狭窄。
3.血管因素
不仅较为复杂,且易变性大。
(1)血管动力学异常
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除颈椎本身的退变因素外,与血管的弹性回缩力减弱亦有直接关系。一方面由于年龄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与颈椎的活动量大,尤其是旋转、前屈等均使椎动脉处于被牵拉状态,从而加速了血管的退变。即使是正常人群,50岁以后,其全身动脉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硬化性改变,椎动脉亦不例外,其程度与年龄呈正比。如果于血管壁上出现粥状斑(椎动脉为好发部位之一),则加速这一病变的进程。
(2)血管变异
解剖材料表明椎动脉及椎静脉(丛)易出现变异,包括横突孔的分隔(少数可分成2~3个)、寰椎上方椎动脉沟的骨环形成、矢状径及横径改变、血管数量的差异、两侧血管的不对称及口径大小不一等,其均与本病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1.X线改变
可发现钩椎增生及椎间孔狭小(斜位片)及椎骨畸形等异常所见。还应注意颅底与第1颈椎之间、第1与第2颈椎之间有无不稳(可从动力性侧位片上观察,前者表明椎动脉第3段受累),有无颅底凹陷症(椎动脉第3段可被累及)。
2.MRI成像技术
对判定脊髓状态及两侧横突孔有无变异、是否对称、内径有无差异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无损伤的椎动脉MRI成像技术(MRA),对椎动脉的判定既安全,又具有诊断价值。
3.DSA技术
此种通过股动脉穿刺与插入导管,注入少量造影剂,以数字减影成像技术获得清晰的椎动脉图像,不仅对诊断,且对手术部位的确定至关重要。
4.其他
包括传统的椎动脉造影、CT扫描等均可酌情选用。
1.非手术疗法为本型的基本疗法,90%以上病例均可获得疗效,尤其是由于颈椎不稳所致者,大多可痊愈,不留后遗症。
2.具有以下3种情况者方考虑手术治疗
(1)有明显的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至少2次以上者。
(2)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且又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者。
(3)经血管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或MRA证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