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阴茎硬结症
阴茎硬结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eyronie disease

中文别名 :阴茎纤维性海绵体炎;阴茎海绵体硬化病;阴茎海绵体纤维化

英文缩写
PD
概述

阴茎硬结症(Peyronie disease,PD)又称阴茎纤维性海绵体炎、阴茎海绵体硬化病、阴茎海绵体纤维化等。1561年Fallopius等首次报道了该病,法国医生Peyronie等于1743年阐明了其发病的本质,故称之为Peyronie病。阴茎硬结症是一种以阴茎白膜内纤维样斑块形成为特征的疾病,由此可导致阴茎勃起疼痛、勃起弯曲,严重者可造成性交困难或勃起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及社会交际。

自然病程

阴茎硬结症过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可逐渐自行消退的疾病。然而,最近对病程在1~5年的阴茎硬结症患者的研究表明:仅13%可自行消退、40%有所加重、47%没有变化。勃起时疼痛随着时间推移均可消失,但畸形没有改变;掌腱膜挛缩症(Dupuytren挛缩)、阴茎内斑块样钙化和阴茎弯曲大于45°,也不能自行消退,且疾病导致的心理效应在77%的患者中存在。

本病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常常有阴茎勃起疼痛(严重时疲软状态亦可疼痛)、动态进展的阴茎弯曲变形,大部分患者在12~18个月后阴茎疼痛可自行缓解,随后进入慢性期。慢性期阴茎稳定在无痛性变形状态,亦有报道显示少数患者阴茎无痛性变形可出现突然进展。

流行病学

阴茎硬结症以中年人多见,发病年龄为40~60岁,平均53岁,也可见于20岁左右的年轻人和80岁以上的老年人。Lindsag等在1991年回顾性分析了34年的资料,报告该病发病率为25.7/10万。Schwarzer等在2001年对一组30~80岁的8000名男性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3.2%,并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综合近30年来的多组报道,阴茎硬结症的发病率在0.4%~5%,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另外,一组对100名无阴茎硬结症病史的男性尸检研究发现,其中22名白膜上有纤维化病灶。因此阴茎的亚临床斑块或纤维样损伤的发生率更高。

发病机制

阴茎硬结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纤维斑块形成是阴茎微损伤与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Dupuytren挛缩、足底筋膜挛缩、鼓室硬化、外伤、尿道内器械操作、尿道感染、糖尿病、痛风、Paget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等均可能与阴茎硬结症发病相关。

创伤是阴茎硬结症的启动因素,多为性活动时勃起的阴茎受到使其发生弯曲的力量而导致其损伤。在阴茎损伤后的愈合过程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细胞活素(cytokines)、慢反应物质(slow-reacting substances,autacoids)和血管活性因子(vasoactive factors),使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蓄积在弹性基质上导致局部纤维化。纤维蛋白的沉积是小血管损伤的结果,同时也是纤维斑块形成的基础。

自身免疫因素与阴茎硬结症存在关联,许多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免疫学检测的异常(75.8%)、细胞介导的免疫改变(48.5%)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标记物改变(37.9%),血清中抗弹性蛋白抗体水平高于正常,说明存在自身免疫性的病因。

近来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阴茎硬结症的发病过程相关。TGF-β能激活更多的炎性细胞、延长基质的炎症过程,增加纤维蛋白的合成。此外,TGF-β还增加了合成胶原酶的抑制剂,阻碍结缔组织的破坏。使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结构破坏,导致局部白膜的弹性丧失。Mulhall等通过对阴茎硬结症病例的纤维斑块和包皮细胞进行培养,发现在基底纤维细胞中存在p53和双微基因2(murine double minute2,mdm2)。提示阴茎硬结症的发病机制中p53途径紊乱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非手术治疗

阴茎硬结症是进展性疾病,有些患者可以自愈或缓解,不需手术治疗。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至少1年的观察等待期。等待期间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让患者了解该病的自然病程,消除疑虑,减轻心理压力。对阴茎变形的缓解及改善程度是评价疗效的主要标准。

1.口服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秋水仙碱、氨基苯甲酸钾、他莫昔芬、维生素E和乙酰-L-肉毒碱等。

秋水仙碱作为一种抗微管的制剂,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分泌,从而缩小斑块和改善阴茎弯曲。推荐剂量为第1周每日0.6~1.2mg,随后3个月增加到每日1.8~2.4mg。

氨基苯甲酸钾用于治疗阴茎硬结症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推测是通过增加组织氧耗和增加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来降低5-羟色胺,从而减少纤维化。文献报道50%~60%患者治疗有效。推荐剂量为每日12~20g,连用3个月。

短期应用他莫昔芬治疗的研究表明对阴茎疼痛、斑块和阴茎弯曲有轻到中度的疗效,可能是由于他莫昔芬促进成纤维细胞释放TGF-β1,TGF-β1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和组织修复。推荐剂量为每日40mg,分2次服用。

维生素E是较早用于治疗阴茎硬结症的药物,价廉、副作用低,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以长期服用,部分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但对其有效性依然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推荐剂量每日200~300mg。

Biagiotti等对48例阴茎硬结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乙酰-L-肉毒碱与他莫昔芬,发现服用乙酰-L-肉毒碱对阴茎的疼痛和斑块的大小减轻有明显效果,且与他莫昔芬组比较具有较轻的不良反应。

2.病灶内药物治疗

阴茎硬结内药物注射治疗,包括类固醇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纯化梭菌胶原酶、干扰素等。

基于抗炎特性和降低胶原的合成作用,类固醇药物通过病灶内注射治疗阴茎硬结症,对难治性的痛性斑块较为有效。然而,病灶内注射类固醇有许多局部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组织萎缩和皮肤变薄、对已有的阴茎弯曲改善不理想,且对日后的手术造成困难。

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也被应用于阴茎硬结症所致阴茎畸形的治疗,有效率为42%,58%的患者性功能得到改善;83%的患者治疗后疾病得到控制,8个月随访期间无恶化。钙通道拮抗剂可以影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胶原蛋白酶的活性。

纯化梭菌胶原酶被证实对轻度或中度的阴茎硬结症造成的阴茎畸形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机制是减少斑块内胶原含量。但对严重的阴茎畸形则无效。

1991年Duncan等首次采用干扰素治疗阴茎硬结症,干扰素可以减少细胞外胶原的合成并增加胶原蛋白酶的合成,可以软化斑块,改善症状。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几乎所有患者都有类似感冒样副作用。

3.其他治疗

(1)离子电渗疗法是经皮将穿刺针达病变处,再利用微电泵使药物(地塞米松、维拉帕米、利多卡因等)渗入。文献报道可使阴茎斑块消失或缩小,阴茎弯曲减轻,ED缓解。Levine等对经皮电驱动透入维拉帕米药物治疗的阴茎白膜组织进行分析,71.5%的白膜可以发现维拉帕米,证明经皮透入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2)局部阴茎震波(ESWT)也被用做局部治疗阴茎硬结症。Abdel-Salam等对药物耐受的24例患者进行4~10个阶段的体外震波治疗,报道改善率约59%。Manikandan等应用体外震波治疗42例患者,3个阶段治疗后,81%的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男性生殖道疾病与生育调节技术,第1版,978-7-117-20230-5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